干部“走读”成因:晋升无望心灰意冷 在基层吃苦多
方敏+杨文明
干部一“走读”,苦的是老百姓。但他们为什么要“走读”?
“相关制度政策的制定,客观上导致了‘走读干部的产生。”政策导致“走读”?面对记者的疑问,陕西省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处长杨爱民解释了起来。
根据当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以及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异地任职的干部,往往在之前的居住地需要照顾家人,如果来往成本不高的话,“走读”现象就有可能发生。
“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西安和铜川两市就半小时车程,铜川的有些干部一般都是周末回西安,有时在工作时间也回去,一旦工作地有事就赶紧返回,成为了‘走读干部。”杨爱民说。
“没有住房或者配偶随迁有一定困难也是原因之一。”杨爱民继续解释,一些干部调任新地后,当地没有提供周转房,自己也没有能力买房,就可能“走读”。而且,配偶如果在随迁地找不到合适的接收单位,就会造成两地分居,也会导致“走读”。在这方面,陕西省统一了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周转房建设,保证干部安家居住用房,配偶随迁也有相关配套政策,“这也是为了减少‘走读的发生”。
同时,杨爱民认为, 部分乡镇领导干部的家庭牵绊也是出现“走读”现象的重要原因。目前,乡镇领导干部的年龄大部分在30岁左右,面临着子女学业、老人就医等问题,导致部分干部没法踏实在基层工作。
“走读”的温床,很大程度上基于监督机制不足和处罚措施不严厉。
陕北某县组织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走读”问题,县领导也很头疼,有时候不仅带队明察暗访,还利用视频设备等手段对各乡镇的领导进行“视频点名”,或者给值班办公室打电话抽查。但由于抽查的频率不高,无法24小时了解基层干部驻村值班的情况,导致有些干部心存侥幸,偷偷离岗。
另外,在暗访中,对“走读干部”最终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通报批评。而相关部门在惩处时,也会顾虑干部的实际难处,往往不会有进一步的查处。这种“虽违反规定,但情有可原”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干部“走读”的风气。
住房问题也好,监督不力也罢,都是制度层面的原因,有些干部踩红线主要由于思想的懈怠。“因为晋升无望而心灰意冷,无心扎根基层;长期在基层工作,苦吃得多,渐渐松懈了服务意识等,干部的心理异动都会成为‘走读的导火索。”杨爱民说,目前,陕西省委正加大“走读”整治力度,且已有效果。
“镇上虽好,还是想回城”
“只要不使用公车‘走读,没有因此影响到工作,‘走读也未尝不可。”何双(化名)是昆明市晋宁县双河彝族乡党委副书记,她坦率地说,“双”字好,工作在乡镇,选择对象余地小。“说不定能让我更早找到另一半。”
在中央大规模整顿“走读风”的大潮之下,好多基层“走读干部”因为家人和生活而陷入“走”与“留”的纠葛中。他们平时的工作状态如何、又是怎样理解“走读”红线?
“理应花更多时间待在乡镇,但长期不回家,家人难免有意见”
何双的家在晋宁县城,离双河乡仅有28公里路程。
即便如此,何双平时也很少回县城。一是去县城的路多半是盘山公路,单程需要50分钟时间;二是乡里规定非双休日,原则上干部离开乡里须与分管或党政主要领导请假。
“乡里除了一位去年11月刚刚生过小孩、还在哺乳期的公务员享受一下‘特权,能够每天回县城家里,其他人都要遵守请假制度。”何双说,对乡镇公务员来说,并没有8小时内外的差别,即便是回家或周末休假,也需要保持手机24小时开通,乡上有事要保证随叫随到。
何双和她的同事一样,平时住在乡里的职工宿舍,到了周末会尽量回家陪父母。平时如果家中有急事,即便是下班时间回去处理,也要跟乡党政主要领导请假。当然,工作要提前做好安排。
事实上,何双的周末也并不是很有保障——每年雨季来临前的三四个月,是双河乡的森林防火期,何双与乡上的其他干部一样,分成两班驻村防火,只能隔一周回一次县城。
而在太过干燥的年景,隔周休息也会取消。为确保山林不发生火灾,所有职工在防火期必须每天驻村,几乎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吃住在村上,不能回家。
对于个人问题,已经32岁的何双有些遗憾:“不是不想找对象,是实在没时间去了解对方,培养感情。”
不过何双还是表示,天天“走读”的干部,不太适合在乡镇工作。“乡镇与群众联系更紧密,理应花更多的时间去服务群众。但是长时间不回家,家人难免有意见;后方不稳,肯定也会影响工作。”何双说,乡镇干部必须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到平衡。
“如果有机会回到乡镇担任领导职务,自己并不会排斥”
尽管每次回县城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小金(化名)每一两周仍然会回一次县城家里。“全镇30多名公务员,80%都和我情况差不多。”小金说。
2012年,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的小金成为滇南某民族自治县一名乡镇公务员,负责镇上的宣传和青年工作。
“喜欢这个镇,于是报考了这个镇的岗位。”小金说,报考的岗位是全县最热门的,考录比达到了70多比1。乡镇上日常生活还算方便,同龄人也不少,让她不会觉得无聊。尽管这样,小金仍然觉得乡镇始终不如城市。
“交通、教育都不如城市,大病还得去城市。”小金说,由于一直在县城长大,回县城看看爸妈、会会老友都是生活“必修课”。
“乡镇不如城市”的抱怨在记者采访时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手机信号微弱、时断时续。
“周末回县城,平时有急事才回趟家,与干部作风似乎并无关系。”小金告诉记者,父母在县城,她一辈子扎根乡镇不切实际,“乡镇虽好,还是希望回到城里。”
而据记者了解,当地像小金这样选择到乡镇工作的年轻大学生,只要有机会,基本上都会在工作三四年后回到县城。
“县上有下乡补贴,乡镇上反而没有。”小金认为,目前基层公务员的发展空间较小、待遇也偏低,乡镇干部条件艰苦,导致年轻人呆不住。
“市里县里虽然竞争大,但是工作环境好,对每个人来说,稳定结婚过小日子还是不错的。”小金说。
“在乡镇待几年,然后调到县里,如果再回到乡镇,就是一个领导职位。”虽然小金一直期盼回到县城,但她表示,如果有机会回到乡镇担任领导职务,自己并不会排斥,“我们好多领导就是这样。”
乡镇,也许始终只是“小金”们工作的地方:锻炼自己、发展地方。但要说到生活,回到城市也许是“小金”们的主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