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可否进入中学历史课堂
关键词? 牛郎织女,中学历史教学,综合课,核心素养
? 中图分类号? G6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1-0056-06
新课标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历史学习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需在学生亲身学习的过程中内化而成。这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就是可选择。但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在关注与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给予他们的学习以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自主选择的权力。同时,学习是为了解决现在和将来的各种问题,教学必须围绕着问题展开,这样学生也有学习的兴趣。而问题需具有综合性,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尽可能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综合性的问题,运用综合的知识和综合的学习方式和手段。那么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综合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节以“牛郎织女”为主题的历史综合课(这里的综合课是指以调动历史学科内、外知识,围绕综合性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
(1)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历史,包括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具备必要的知识准备,授课对象最好为高二文科班。
(2)为了保证课堂讨论充分有效,授课时间长度最好保证在1.5个小时左右,选择自习或联排课。
(3)上课前对学生作简要说明和要求,上课要积极思考、发言分享。对问题思考的答案,及时做简洁记录。
导入:
中国民间有四大传说,大家知道是哪些吗?(学生答: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牛郎织女)。天仙配的故事因为黄梅戏电影,家喻户晓,其中的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更是耳熟能详。天仙配是牛郎织女吗?说实话,我开始也弄不清楚,在上这个课之前,我专门认真核对了一下,才发现,原来他们并不是一回事。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导入,其实是源于我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总感觉那个董永就是牛郎。后来经过反复查询,才基本弄明白,他们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故事。这说明我们在使用教学材料时,必须认真核实,要尽可能选择那些准确的素材。把这个事实说出来也是想告诉孩子们,做事做学问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所误导。
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
天仙配是来自唐代传奇小说《槐荫记》中的一段美丽故事。传说董永“少家贫,性至孝,父死无钱葬埋,于是卖身为奴。葬父后到买家去做工,途中碰到下凡游玩的王母第七女,仙女看其老实,慕其孝,遂爱之。婚后3个月,仙女被天帝追回,临别时留下一帛,上写道:明年某月某日,到槐荫树下取子。第二年,董永如期而至,见一襁褓小儿,即抱回家抚养,此子即是董仲舒。”
這一传说后被扩充修改,就是著名的《天仙配》,又称《槐荫记》。①
而牛郎织女是另一个故事,且渊源更久。
《诗经·小雅·大东》片段:“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②
大家看到牵牛与织女同时出现。
汉《古诗十九首(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③
情节动人。
(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④(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里也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⑤)
故事愈加丰满。后世文人常将其作为抒情素材。
(唐)杜牧《秋夕(七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⑥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⑦
设计意图:展示这些材料,将历史课堂的知识领域大大扩展,旨在调动不同兴趣偏向的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学习,也是为了下面的问题探究活动做铺垫。
故事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传诵,逐渐演变成以下的版本:
相传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由此违反天条律令。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嫂嫂待牛郎非常刻薄,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而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思慕人间生活而下凡的天仙织女,织女得知牛郎就是牵牛。他们男耕女织,相亲相爱,过上了美满幸福的夫妻生活,还生下了一儿一女。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将恩爱夫妻拆散。牛郎按照老牛的吩咐,穿上用老牛的皮做成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⑧
这一部分内容由老师深情讲述,进一步为教学做情绪情感和知识方面的铺垫,进一步创设问题情景
设计意图:选择“牛郎织女”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话题是因为,这个故事作为中国四大传说,知道的人很多,容易引起共鸣,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素材、历史问题,利于教学。它能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综合起来,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只是在利用故事情景,不是专门研究故事,所以,需要对这个故事加以限定,这节课我将前面的故事作为课堂探讨的起点素材。
课程资源有多种形式,有教材中相对权威的史学知识,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故事情节。我们虽然知道,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是艺术加工的产物,想象是其特点,但是,我们只要让学生明白,这与严肃的史学材料有差别,就可以。我们的课堂主要在于运用各种历史史料、仿真史料、历史问题和仿真问题,让学生模拟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历史学习方法等,重点不在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的运用。利用传说和文艺作品教历史学历史,到最后,若能让学生运用严肃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对不严肃的文艺作品进行历史的鉴别、评价、批判,这本身就是一大成果,我们上历史课不就是有这样一种期盼吗,因此,不用担心历史课堂上,运用了这个非历史的素材——课堂问题情景。
下面请大家试着将刚才的故事进行概括,然后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讲给大家。(选择一个学生讲述)
现在我们把上面有关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要点澄清一下:主人公,牛郎与织女,还有兄嫂,王母娘娘,还有牛。事件,织女爱上牛郎,给他生了两个娃娃,一男一女。他们的爱情遇到了阻力和挫折,最后被迫分离,踏着牛皮鞋追到天上,但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的一道天河,将他们隔开,是为牛郎星和织女星,他们只能每年七月初七日,利用鹊桥相见一次。以后,人们叫相亲的场面、这样的会面叫做鹊桥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渲染,是想将故事——这个问题情景进一步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建立联系,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最好让学生看着材料回答,这样更利于引导他们关注叙述、概括两项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能把复杂的信息,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按照要求进行简单概括,并且表达出来,给大家说明白,其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基于材料形成历史叙述,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也是高层次的能力。怎么叙述才能反映出学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理解问题要求的能力?考纲中,第一项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就说的是这一点。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那首先概括什么?要给大家讲故事,必须交代清哪些问题?历史叙述的基本要求、基本要素是什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历史叙述应该包括的基本信息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还可以有或明或暗的缘由(起因、结果)以及或明或暗的价值判断(爱憎是非)。具体的历史事实,按照人的主观认识进行取舍、排序,就是历史叙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对相同的事實的叙述,都不同,都会体现出不同的逻辑性。学生通过听同学的叙述,和自己在心中进行的叙述进行比较,就能感受到(历史)叙述的差异,从而理解历史叙述的特点。他们会用自己对叙述的基本要求对同学的叙述进行评断,最后参照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的叙述习惯(包括要点、取舍、逻辑、表述语言等)进行矫正,从而有利于这个历史叙述能力的提高。
从教育的角度讲,学生的表述,尤其是不完整的表述,会引起大家更多的诘难、思考,这种课堂生成的教育资源,更接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因为他更清楚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利用这种资源,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刚才回答问题的这位同学,在叙述中没有说清的时间和地点两项,恰恰成了我们课堂学习活动深入的契机。
以下进入师生共同探究、讨论环节。
(一)问题初探
学术问题:故事的地点?时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将这节历史课真正拉回正题。时空是历史发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历史学习、历史知识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更是历史思维、历史素养之必备。故事中,时间和地点两个要素都很模糊。时间上,只能说是中国古代,这个时间限定不太准确。地点只能说是农村,哪儿的农村?没说明,我们其实也没办法说明。我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古代史相关知识,探讨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在分析辨析概括等基础上,形成假设,形成结论,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历史研究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实证意识、解释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学习情景。
牛郎织女是什么时代的人?哪个地方的人?因为他们本身不是两个确实的具体的人,而是众多农民的化身,是文学艺术加工的产物,考古文献等并没有确切记载。那怎么办?我们可以以故事中提供的素材作为学生研究的“史料”,正如前面说过,我们的学习本身是一个仿真学习的过程,我们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而非结果,在能力养成而非确定的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古代农业发展中作物的种植(区域、种类、方式,植物、动物,服装、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
让我们将问题细化并联想有助问题思考的背景知识。
(1)牛郎的身份?他的土地是自己的吗?(结合古代土地制度发展部分)
(2)牛郎种植什么?若是棉花,那说明他是啥时代的人?(棉花在中国的推广情况)
(3)织女用什么来纺布?织的布卖到了哪里?(古代纺织业发展情况、商业发展情况)
(4)他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自然经济吗?理由是什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相关情况)
(5)影响他们生活的因素有什么?说明了什么?(农民的负担,古代的租赋制度)
故事中,很少有左邻右舍,这是怎回事(自然经济、封闭、分散等特点)?那么牛郎织女的故乡在哪里呢?我从互联网上查询,发现许多地方说自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有四川的、安徽的、福建的……其中被授予“中国牛郎织女之乡”或“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称号的就有山西和顺、河南鲁山、湖北郧西县、江苏太仓、山东沂源等,他们都振振有词,说证据确凿。你怎看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农耕的范围广、文化的传播和融合,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二)问题再探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版本,汉代的故事说:牛郎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就派织女下凡帮他;宋代版本说,牛郎是个书生,织女思凡间,下来就看上他了。①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然后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材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思考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思想文化相关知识。在汉代,人们普遍相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而且受尊儒的影响,国家提倡孝道,以孝治天下。从制度上讲,通过察举举士,察举讲求孝廉,关注人的品行。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会有因为牛郎孝亲感动老天爷,派天仙女下凡助他(实质上是对其义行,对其作为一个道德楷模的奖励、肯定);而到了宋代,重文抑武,文官地位提高,科举取士制度日益成熟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民办书院遍及南北,文化教育和平民百姓的关系日益密切,因而,牛郎换成了读书人,这成为织女倾心于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人们向往天堂,那里不愁吃穿、逍遥自在,许多人忙着成仙得道。到了宋代,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尤其是城市,不再只是政治军事中心,而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以前的坊市制度瓦解,街市兴起,高楼拔地而起,人口蜂拥而入,娱乐花样百出,灯红酒绿,繁花似锦,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加强,更是四方交流的中心,市民阶层顺势而生而起。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百姓致富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社会观念迅速世俗化,只要富有,过去皇帝、神仙般的日子,百姓也能享受到。反观天堂神仙,依然受清规戒律束缚,孤寂清冷。透过云端,俯视人间,男欢女爱,羡煞了他们,惹得织女思凡,为了过几天人间幸福生活,甚至不惜冒犯天条。这种观念,反映出宋代社会观念的巨大变化,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当学生能这样结合所学,对“变化”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历史分析时,就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说明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进行历史分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知道不同时代的特征、特点。汉和宋就有明显的不同。那么我可以这样再设置一个问题:西周时,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吗?想象一下,唐朝的版本应该是怎样的?南北朝呢?试着简单描述一下。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有意识地概括整理,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问题拓展
【文学问题】1.牛郎織女的故事在赞美什么?感叹什么?主要想表达什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谁创作的?怎样传下来的?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津津乐道?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超出历史学科范围,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他们变换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故事问题进行解读,多个问题进行分析,自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探究能力,并且为更多的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条件。
【社会问题】1.织女为什么就看上了牛郎?他们爱情的基础是什么?男耕女织的生活美吗?
设计意图:这就是如何评价和认识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其实那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给自足不是丰衣足食,并不值得大家羡慕。至于两人的生活,也许有惬意的地方,但也要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缺乏物质基础的婚姻关系在维持顺利保证幸福上或许不会一帆风顺。
2.人们欣赏文学,会看到其中的许多隐喻,在这个故事中,你觉得王母娘娘代表什么?
设计意图:专制王权、专制家长,反映了古代社会在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又一侧面。
3.若在现实中,织女是怎样一个女孩?是高干子女或富二代吗?
设计意图:这更多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涉及礼教、婚姻、社会交往、社会诚信等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可能更适合成年人,列出来,但不讨论,只是让学生知道,还有许多角度可以设问,可以发现问题。
【科学问题】1.牛郎是怎么追上织女的?靠牛皮真的能飞吗?
设计意图:文学的想象其实也是有价值的,现如今,人类不是可以步入太空,向更远更深的宇宙前进吗。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历史学习很需要想象力,在过去那个年代,我们只能用农民熟悉的牛皮作为火箭,说明思想很受时代、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决定意识,这符合唯物史观。
2.银河,就是天河,到底有多宽?真是王母娘娘划出来的?当然不是,可人们把银河看做河,又说明什么呢?一种直观的想象?先有牛郎星织女星还是先有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可能涉及天文史、文学史等众多学科,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想想。
3.喜鹊能飞上银河吗?
设计意图:不能,它飞不了那么高,但人类的思想可以飞那么高,喜鹊就是一种鸟,但我们赋予了它美好的期望和象征,人和动物,人和自然是那么的和谐、心灵相同。
4.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被现代人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是因为牛郎织女吗?过去老人们说,这天,因为鹊桥会,他们泪纷纷,所以一定有雨?一般真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地理学科可以解答)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对我所列的问题,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设计意图: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在教学上,可以有许多创新,历史课不能太零碎,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创设更为逼真的历史研究情景,围绕问题,有鲜活的学习情景,用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需要将课时集中,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上所有的东西讲述一遍。可以确定几个话题、大问题。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去学习。所以在教学的内容上、课堂的组织方式上都有创新余地。像牛郎织女这样的能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还很多。
这节课给了我许多启发:高中历史综合课可以有多种上法。比如: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将必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之问题化。如:可以用“话说晋祠”整合必修一第1单元中国古代政治中有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知识和问题,用“朱元璋杀功臣”来整合有关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可以在现有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下,不改变教学活动大的思路,选择在学生学习完必修课程中,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所有内容后,在大约高二年级,开始进行专题历史整合复习时,利用这种综合课堂教学形式,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推进学科素养养成。再比如:新思路课。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按学段,将各学科课时集中,整体重新进行规划,总课时不变,但将学科课时集中使用。比如,历史学科学年总课时是72学时,可以将某个班级的历史课安排在某一学段集中使用,每周安排两节大课(每节课两课时,连排),一学期18个教学周,共72课时。将三本书同时使用,教师以小专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可以克服目前教学碎片化,课堂教学中思维不能展开,问题不能深入,学生活动不充分,学科素养养成得不到保障的缺点。教师也可以适当摆脱教材的束缚,让历史学科的教学更具历史味,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安排,更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但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大的改革。还可以组织跨界综合课。课堂可以和语文老师一起组织,上成文化课。将综合的知识与能力,通过综合的教学整体推进,整体完成。这个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知识本身的特点。
教无定法。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是提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重要途径。“牛郎织女”能否进入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是否有助于改进教学?让我们一同继续探讨。
【作者简介】臧泽峰, 中学特级教师,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 中图分类号? G6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1-0056-06
新课标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历史学习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需在学生亲身学习的过程中内化而成。这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就是可选择。但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在关注与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给予他们的学习以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自主选择的权力。同时,学习是为了解决现在和将来的各种问题,教学必须围绕着问题展开,这样学生也有学习的兴趣。而问题需具有综合性,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尽可能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综合性的问题,运用综合的知识和综合的学习方式和手段。那么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综合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节以“牛郎织女”为主题的历史综合课(这里的综合课是指以调动历史学科内、外知识,围绕综合性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
(1)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古代历史,包括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具备必要的知识准备,授课对象最好为高二文科班。
(2)为了保证课堂讨论充分有效,授课时间长度最好保证在1.5个小时左右,选择自习或联排课。
(3)上课前对学生作简要说明和要求,上课要积极思考、发言分享。对问题思考的答案,及时做简洁记录。
导入:
中国民间有四大传说,大家知道是哪些吗?(学生答: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牛郎织女)。天仙配的故事因为黄梅戏电影,家喻户晓,其中的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更是耳熟能详。天仙配是牛郎织女吗?说实话,我开始也弄不清楚,在上这个课之前,我专门认真核对了一下,才发现,原来他们并不是一回事。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导入,其实是源于我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总感觉那个董永就是牛郎。后来经过反复查询,才基本弄明白,他们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故事。这说明我们在使用教学材料时,必须认真核实,要尽可能选择那些准确的素材。把这个事实说出来也是想告诉孩子们,做事做学问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所误导。
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
天仙配是来自唐代传奇小说《槐荫记》中的一段美丽故事。传说董永“少家贫,性至孝,父死无钱葬埋,于是卖身为奴。葬父后到买家去做工,途中碰到下凡游玩的王母第七女,仙女看其老实,慕其孝,遂爱之。婚后3个月,仙女被天帝追回,临别时留下一帛,上写道:明年某月某日,到槐荫树下取子。第二年,董永如期而至,见一襁褓小儿,即抱回家抚养,此子即是董仲舒。”
這一传说后被扩充修改,就是著名的《天仙配》,又称《槐荫记》。①
而牛郎织女是另一个故事,且渊源更久。
《诗经·小雅·大东》片段:“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②
大家看到牵牛与织女同时出现。
汉《古诗十九首(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③
情节动人。
(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④(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里也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⑤)
故事愈加丰满。后世文人常将其作为抒情素材。
(唐)杜牧《秋夕(七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⑥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⑦
设计意图:展示这些材料,将历史课堂的知识领域大大扩展,旨在调动不同兴趣偏向的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学习,也是为了下面的问题探究活动做铺垫。
故事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传诵,逐渐演变成以下的版本:
相传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由此违反天条律令。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嫂嫂待牛郎非常刻薄,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而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思慕人间生活而下凡的天仙织女,织女得知牛郎就是牵牛。他们男耕女织,相亲相爱,过上了美满幸福的夫妻生活,还生下了一儿一女。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将恩爱夫妻拆散。牛郎按照老牛的吩咐,穿上用老牛的皮做成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⑧
这一部分内容由老师深情讲述,进一步为教学做情绪情感和知识方面的铺垫,进一步创设问题情景
设计意图:选择“牛郎织女”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话题是因为,这个故事作为中国四大传说,知道的人很多,容易引起共鸣,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素材、历史问题,利于教学。它能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综合起来,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只是在利用故事情景,不是专门研究故事,所以,需要对这个故事加以限定,这节课我将前面的故事作为课堂探讨的起点素材。
课程资源有多种形式,有教材中相对权威的史学知识,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故事情节。我们虽然知道,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是艺术加工的产物,想象是其特点,但是,我们只要让学生明白,这与严肃的史学材料有差别,就可以。我们的课堂主要在于运用各种历史史料、仿真史料、历史问题和仿真问题,让学生模拟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历史学习方法等,重点不在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的运用。利用传说和文艺作品教历史学历史,到最后,若能让学生运用严肃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对不严肃的文艺作品进行历史的鉴别、评价、批判,这本身就是一大成果,我们上历史课不就是有这样一种期盼吗,因此,不用担心历史课堂上,运用了这个非历史的素材——课堂问题情景。
下面请大家试着将刚才的故事进行概括,然后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讲给大家。(选择一个学生讲述)
现在我们把上面有关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要点澄清一下:主人公,牛郎与织女,还有兄嫂,王母娘娘,还有牛。事件,织女爱上牛郎,给他生了两个娃娃,一男一女。他们的爱情遇到了阻力和挫折,最后被迫分离,踏着牛皮鞋追到天上,但王母娘娘用金簪划出的一道天河,将他们隔开,是为牛郎星和织女星,他们只能每年七月初七日,利用鹊桥相见一次。以后,人们叫相亲的场面、这样的会面叫做鹊桥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渲染,是想将故事——这个问题情景进一步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建立联系,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最好让学生看着材料回答,这样更利于引导他们关注叙述、概括两项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能把复杂的信息,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按照要求进行简单概括,并且表达出来,给大家说明白,其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基于材料形成历史叙述,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也是高层次的能力。怎么叙述才能反映出学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理解问题要求的能力?考纲中,第一项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就说的是这一点。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那首先概括什么?要给大家讲故事,必须交代清哪些问题?历史叙述的基本要求、基本要素是什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历史叙述应该包括的基本信息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还可以有或明或暗的缘由(起因、结果)以及或明或暗的价值判断(爱憎是非)。具体的历史事实,按照人的主观认识进行取舍、排序,就是历史叙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对相同的事實的叙述,都不同,都会体现出不同的逻辑性。学生通过听同学的叙述,和自己在心中进行的叙述进行比较,就能感受到(历史)叙述的差异,从而理解历史叙述的特点。他们会用自己对叙述的基本要求对同学的叙述进行评断,最后参照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的叙述习惯(包括要点、取舍、逻辑、表述语言等)进行矫正,从而有利于这个历史叙述能力的提高。
从教育的角度讲,学生的表述,尤其是不完整的表述,会引起大家更多的诘难、思考,这种课堂生成的教育资源,更接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因为他更清楚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利用这种资源,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刚才回答问题的这位同学,在叙述中没有说清的时间和地点两项,恰恰成了我们课堂学习活动深入的契机。
以下进入师生共同探究、讨论环节。
(一)问题初探
学术问题:故事的地点?时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将这节历史课真正拉回正题。时空是历史发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历史学习、历史知识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更是历史思维、历史素养之必备。故事中,时间和地点两个要素都很模糊。时间上,只能说是中国古代,这个时间限定不太准确。地点只能说是农村,哪儿的农村?没说明,我们其实也没办法说明。我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古代史相关知识,探讨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在分析辨析概括等基础上,形成假设,形成结论,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历史研究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实证意识、解释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学习情景。
牛郎织女是什么时代的人?哪个地方的人?因为他们本身不是两个确实的具体的人,而是众多农民的化身,是文学艺术加工的产物,考古文献等并没有确切记载。那怎么办?我们可以以故事中提供的素材作为学生研究的“史料”,正如前面说过,我们的学习本身是一个仿真学习的过程,我们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而非结果,在能力养成而非确定的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古代农业发展中作物的种植(区域、种类、方式,植物、动物,服装、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
让我们将问题细化并联想有助问题思考的背景知识。
(1)牛郎的身份?他的土地是自己的吗?(结合古代土地制度发展部分)
(2)牛郎种植什么?若是棉花,那说明他是啥时代的人?(棉花在中国的推广情况)
(3)织女用什么来纺布?织的布卖到了哪里?(古代纺织业发展情况、商业发展情况)
(4)他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自然经济吗?理由是什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相关情况)
(5)影响他们生活的因素有什么?说明了什么?(农民的负担,古代的租赋制度)
故事中,很少有左邻右舍,这是怎回事(自然经济、封闭、分散等特点)?那么牛郎织女的故乡在哪里呢?我从互联网上查询,发现许多地方说自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有四川的、安徽的、福建的……其中被授予“中国牛郎织女之乡”或“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称号的就有山西和顺、河南鲁山、湖北郧西县、江苏太仓、山东沂源等,他们都振振有词,说证据确凿。你怎看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农耕的范围广、文化的传播和融合,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二)问题再探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版本,汉代的故事说:牛郎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就派织女下凡帮他;宋代版本说,牛郎是个书生,织女思凡间,下来就看上他了。①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然后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材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思考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思想文化相关知识。在汉代,人们普遍相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而且受尊儒的影响,国家提倡孝道,以孝治天下。从制度上讲,通过察举举士,察举讲求孝廉,关注人的品行。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会有因为牛郎孝亲感动老天爷,派天仙女下凡助他(实质上是对其义行,对其作为一个道德楷模的奖励、肯定);而到了宋代,重文抑武,文官地位提高,科举取士制度日益成熟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民办书院遍及南北,文化教育和平民百姓的关系日益密切,因而,牛郎换成了读书人,这成为织女倾心于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人们向往天堂,那里不愁吃穿、逍遥自在,许多人忙着成仙得道。到了宋代,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尤其是城市,不再只是政治军事中心,而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以前的坊市制度瓦解,街市兴起,高楼拔地而起,人口蜂拥而入,娱乐花样百出,灯红酒绿,繁花似锦,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加强,更是四方交流的中心,市民阶层顺势而生而起。工商业发展,增强了百姓致富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社会观念迅速世俗化,只要富有,过去皇帝、神仙般的日子,百姓也能享受到。反观天堂神仙,依然受清规戒律束缚,孤寂清冷。透过云端,俯视人间,男欢女爱,羡煞了他们,惹得织女思凡,为了过几天人间幸福生活,甚至不惜冒犯天条。这种观念,反映出宋代社会观念的巨大变化,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当学生能这样结合所学,对“变化”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历史分析时,就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说明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进行历史分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知道不同时代的特征、特点。汉和宋就有明显的不同。那么我可以这样再设置一个问题:西周时,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吗?想象一下,唐朝的版本应该是怎样的?南北朝呢?试着简单描述一下。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有意识地概括整理,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问题拓展
【文学问题】1.牛郎織女的故事在赞美什么?感叹什么?主要想表达什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谁创作的?怎样传下来的?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津津乐道?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超出历史学科范围,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他们变换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故事问题进行解读,多个问题进行分析,自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探究能力,并且为更多的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条件。
【社会问题】1.织女为什么就看上了牛郎?他们爱情的基础是什么?男耕女织的生活美吗?
设计意图:这就是如何评价和认识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其实那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给自足不是丰衣足食,并不值得大家羡慕。至于两人的生活,也许有惬意的地方,但也要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缺乏物质基础的婚姻关系在维持顺利保证幸福上或许不会一帆风顺。
2.人们欣赏文学,会看到其中的许多隐喻,在这个故事中,你觉得王母娘娘代表什么?
设计意图:专制王权、专制家长,反映了古代社会在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又一侧面。
3.若在现实中,织女是怎样一个女孩?是高干子女或富二代吗?
设计意图:这更多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涉及礼教、婚姻、社会交往、社会诚信等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可能更适合成年人,列出来,但不讨论,只是让学生知道,还有许多角度可以设问,可以发现问题。
【科学问题】1.牛郎是怎么追上织女的?靠牛皮真的能飞吗?
设计意图:文学的想象其实也是有价值的,现如今,人类不是可以步入太空,向更远更深的宇宙前进吗。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历史学习很需要想象力,在过去那个年代,我们只能用农民熟悉的牛皮作为火箭,说明思想很受时代、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决定意识,这符合唯物史观。
2.银河,就是天河,到底有多宽?真是王母娘娘划出来的?当然不是,可人们把银河看做河,又说明什么呢?一种直观的想象?先有牛郎星织女星还是先有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可能涉及天文史、文学史等众多学科,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想想。
3.喜鹊能飞上银河吗?
设计意图:不能,它飞不了那么高,但人类的思想可以飞那么高,喜鹊就是一种鸟,但我们赋予了它美好的期望和象征,人和动物,人和自然是那么的和谐、心灵相同。
4.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被现代人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是因为牛郎织女吗?过去老人们说,这天,因为鹊桥会,他们泪纷纷,所以一定有雨?一般真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地理学科可以解答)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对我所列的问题,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设计意图: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在教学上,可以有许多创新,历史课不能太零碎,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创设更为逼真的历史研究情景,围绕问题,有鲜活的学习情景,用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需要将课时集中,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上所有的东西讲述一遍。可以确定几个话题、大问题。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去学习。所以在教学的内容上、课堂的组织方式上都有创新余地。像牛郎织女这样的能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还很多。
这节课给了我许多启发:高中历史综合课可以有多种上法。比如: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将必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之问题化。如:可以用“话说晋祠”整合必修一第1单元中国古代政治中有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知识和问题,用“朱元璋杀功臣”来整合有关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可以在现有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下,不改变教学活动大的思路,选择在学生学习完必修课程中,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所有内容后,在大约高二年级,开始进行专题历史整合复习时,利用这种综合课堂教学形式,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推进学科素养养成。再比如:新思路课。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按学段,将各学科课时集中,整体重新进行规划,总课时不变,但将学科课时集中使用。比如,历史学科学年总课时是72学时,可以将某个班级的历史课安排在某一学段集中使用,每周安排两节大课(每节课两课时,连排),一学期18个教学周,共72课时。将三本书同时使用,教师以小专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可以克服目前教学碎片化,课堂教学中思维不能展开,问题不能深入,学生活动不充分,学科素养养成得不到保障的缺点。教师也可以适当摆脱教材的束缚,让历史学科的教学更具历史味,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安排,更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但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大的改革。还可以组织跨界综合课。课堂可以和语文老师一起组织,上成文化课。将综合的知识与能力,通过综合的教学整体推进,整体完成。这个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知识本身的特点。
教无定法。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是提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重要途径。“牛郎织女”能否进入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是否有助于改进教学?让我们一同继续探讨。
【作者简介】臧泽峰, 中学特级教师,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