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战事与宋朝经济生活

关键词 宋朝,战争,经济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03-07
教材用两节课分述“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如果在北宋建立中介绍辽、夏政权,接下来描述战事的同时再进一步理清并立政权先后的时序,这样是不是更好?现在教材在上一课“北宋的政治”用了很多篇幅描述强化中央集权,而地图“北宋形势图(1111年)”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辽建国先于宋,北宋开国就面临这样一个强大的北方政权,理应早做交代。认真备课一定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一定要独立思考。研究教材之后再广泛了解相关史事,从而形成最佳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辽、夏、金三个政权的特点,教材叙述简略而准确。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仍然是主线,在战争中仍然可见民族趋同的现象。战争只能依靠教师描述,教师掌握细节,讲述才能生动。在讲述过程中适当做一些分析,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岳飞,不必纠缠于民族英雄之类的问题,客观陈述史实,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其实就是最成功的教学。
为节省篇章,本文一并介绍宋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北面的辽国是北宋最强大的对手。宋太祖时为统一南方,对北方采取守势,宋辽无战事。宋太宗即位后灭掉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但以往归中原王朝的幽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手里。现在的北京、天津蓟县、山西大同那时都属于十六州范围。北宋谋图十六州是为了保障中原的安全,这也是宋太祖的遗愿。979年,宋太宗主动发动进攻,围攻南京城(今北京),久攻不下,在今北京西直门外的高粱河,被增援的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险些丧命。而后,辽国报复,双方各有胜负。986年,宋太宗再次发动进攻,这次虽然败得更惨,却留下了杨家将的事迹。宋辽民间都崇敬杨家父子的勇敢和节操,辽国建有杨无敌庙纪念杨业,宋朝民间流传杨家将的故事,演义愈加丰富。这充分说明两国对立之时,两个民族的观念已经趋同。在随后萧太后的改革中,辽国进一步汉化,国力大增,宋辽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辽方。
宋太宗死后,宋真宗即位。1004年,辽军20万大举南下,杀到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鼓励和鞭策下御驾亲征,两军在澶州北城对垒。这天,在城上巡视的军士张瑰,发现辽军大营出来几名将领,似在观察地形。他随即用床子弩瞄准,数箭齐发,一箭正中辽军先锋统帅萧挞凛的头部,致其当晚死去。大战在即,先丧大将,辽军士气受挫。辽军一路杀来并不顺利,河北一带各城池都奋力死守,打瀛洲时辽军死亡3万人,伤者无数,无奈放弃攻城,迂回穿插到澶州。萧太后见军事上不占上风,无心恋战,派人和议。宋朝这边内有民变,外还有西夏侵扰,又时值隆冬,也盼议和,于是两国达成盟约,结成兄弟之邦。
从当时战场形势看,辽军属于孤军深入,而且没有控制后方,河北一带还有不少宋军,如果换上善于征战的宋太祖,大概能够抓住战机,对辽军形成包围之势。而宋真宗没有军旅经历,心理严重恐辽,周围只有寇准主战。辽方的萧太后头脑清醒,适时提出议和,宋真宗巴不得拿钱了事,他最初的底线是100万两。
从历史角度看,宋辽之战是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对峙,没有绝对的正义和平等。当时辽朝不可能灭掉宋朝,宋朝也不能战胜辽朝。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朝以“岁币”方式换取和平,多少有点儿冤大头。但是在1004年后的120年里,宋辽之间再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在这百余年间,宋朝经济发展很快,《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都市繁华正是在此期间。996年,宋朝财政收入2千多万贯;1021年财政收入增至1亿多万贯。一千文为一贯,一两白银折合一贯钱,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①(约折合30万贯),对宋朝还真不算沉重负担。辽国此后也是休养生息,边境榷场开放,满足了经济需要。辽朝尽力保持契丹族特色,创制了文字,效仿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政策向契丹人倾斜。汉文明的侵蚀是不可阻挡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证明,契丹在澶渊之盟以后(萧太后改革以来)汉化速度加快。元朝时契丹已被划入汉人等级行列,到元末明初,契丹除一小部分融入漠北蒙古族和东北女真族外,绝大部分都融入汉族社会,契丹族消失了。②
澶渊之盟的危害在于岁币成为先例。西夏地小、物质匮乏,看到打宋朝还能得到如此好处,还不跟着学?
党项族首领在唐朝末年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李。宋太祖承接这个关系,只不过赐姓赵。辽宋对峙,辽朝为牵制宋朝,也封党项族首领为定难军节度使,还封其为夏国王。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主动与党项议和,也授其定难军节度使、夏王。宋辽的拉拢对西夏的发展十分有利,他们向西扩张,打败回鹘和吐蕃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势力,占领了敦煌,将西界推至玉门关。
1032年,29岁的元昊即位夏王,开始准备立国称帝。元昊既聪明、坚毅,又凶残、暴戾。他建立官制、改革兵制、调整州府、创制文字,在效仿汉制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民族性。西夏文同契丹文一样,都是借助方块汉字再创制,也是随着党项人的汉化而逐渐消失。本来党项人受汉人影响已养成结发习惯,元昊非下令“秃发”,不秃发者杀。元昊杀人不论亲疏,他的母亲、妻子卫慕氏母子都是被他杀死的。元昊生性好色,妻室后妃不断更换,刚进门的儿媳妇漂亮,马上纳为自己的妃子;皇后的弟媳美艳,接进宫来享用。元昊死得很惨,被儿子砍掉鼻子,不治而死。把这样一个暴君美化成民族英雄,是对历史的亵渎。
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后,宋夏关系紧张。1040年至1042年,三年期间三次大战都是元昊主动进攻,宋军都是大败,一次比一次败的惨。接受失败的教训,宋军修城固守、训练乡兵,元昊无计可施。战争没有给西夏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断了财路、关了榷场。三次交战使宋朝领教了西夏骑兵的厉害,固守总算稳住了阵脚。此时辽朝趁火打劫,威胁宋朝说,辽对夏有保护之责。宋朝唯恐辽朝再挑起战事,慌忙派大臣使辽,以岁币之外再增10万两银、10万匹绢,换取辽对夏施加压力。辽朝得到好处,转过头来压制西夏,但元昊不买账,辽夏又发生边境纠纷,關系恶化。元昊担心宋辽联手对夏,于是匆忙与宋达成和约,对宋名义上称臣,实际独立自治,宋每年赐给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③(约合银25万两),开放榷场,恢复边贸。宋夏在宋神宗时还有一次规模更大的战争,宋败,据说伤亡多达60万人。辽和夏也有战争,辽军攻夏,无功而返,辽夏议和。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近80年。靖康之变后,形成金、南宋、西夏三国格局,但宋、夏没有领土接壤,也就没有矛盾;只有当金朝欺人太甚时,西夏才会想起联络宋军从川陕牵制金军。
党项族在元朝被列入第二等级色目人,到元朝灭亡基本与汉族社会融会。①
宋夏之战属小国打败大国,暴露出宋朝很多弊端,催生了庆历新政,继而是王安石变法。从宋仁宗到宋徽宗即位前这段时间,北宋人才辈出,令人眼花缭乱。后人熟知的范仲淹、文彦博、包拯、狄青、王安石、司马光、柳永、苏洵、欧阳修、苏轼、蔡襄、张载、程颢、程颐、毕昇、沈括等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那时北宋人口多达8千万,财政收入有1亿多万贯(1亿多两白银),相当于唐贞观23年总量的4倍。清朝的疆域远远超过北宋,但国家税收从来没有达到1亿两白银。宋朝富有的主要原因是放开市场,商税是国家收入的大宗。北宋不是极贫,而是养的官和兵太多,尤其是军费开支太大。据漆侠先生计算,这个时期宋朝军队人数(禁军+厢军)最多时达到125.9万(清朝康熙年,满蒙八旗加绿营兵总计约90万),养兵费用占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七八。②军队数量大,打仗却不行。个中原因,一是军队素质下降,二是重点发展步兵,三是兵将分离、很难产生杰出将帅。当时辽、金、夏都是以游牧民的骑兵为主,西夏一个牧民骑兵有一匹马、一匹骆驼,辽军也是擅长骑射、兵民不分。汉唐重视养马,西北战事多以骑兵为主。北宋建国以来,通往西域的商道被截断,马匹没有来源,骑兵一直是弱项。王安石企图强兵,但他不懂军事,变法期间鼓励宋神宗进攻西夏,结果一败涂地。到宋徽宗时朝政混乱,高俅都能当上京师禁军最高长官,这样军队还能有什么战斗力?
宋徽宗在位27年,基本毁了大宋基业。他大兴土木,建宫殿园林,为征花岗石劳民伤财;纵容奸相宦官,用市井无赖为相,破坏制度,随意征调,压榨百姓,激起民变。宋江、方腊起义都发生在1120年左右,此时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已经从黑龙江打到辽宁。不知自身实力的宋徽宗得知金朝攻辽,派人与金朝商定两国夹击辽国,沒承想宋军不堪一击,被覆亡在即的辽军打得一败涂地。金朝上下看破宋朝体大无力,灭辽后随即攻击开封。宋徽宗束手无策,43岁主动“下岗”。儿子嗣位即宋钦宗,一样无能。其实只要坚守待援,金军攻不下开封。当时城内还有近20万军民,但宋钦宗眼见城头士兵冻得发抖,仍舍不得动用国库布帛,却转而相信江湖术士能够撒豆成兵。金军破城,1126年春,金军押解着徽宗、钦宗父子和所有皇后、妃子、太子、公主、宗室、外戚,在京朝臣、工匠、艺妓等10余万人,以及黄金1万锭、白银2千万锭、帛1千万匹等物资,浩浩荡荡返回东北。开封城变成一片废墟,再难恢复往日的繁华。中原一片萧条,民众为避难大量向南迁徙。
金军北返,宋徽宗唯一一个没有被金军抓走的儿子赵构被拥立为帝,是为南宋高宗。一年过后,金军大举南下,宋高宗像只被赶的鸭子,一口气跑到温州出海口的江心岛上。金军长途跋涉,不善水战,后方屡遭宋军袭击,不得已北撤。北撤途中被韩世忠、岳飞率领的军队击败。转年宋高宗才定都临安(杭州),南宋朝廷开张营业。这时抗击金军的宋军已经凝聚在几位统帅麾下,如张俊领导的张家军、刘光世的刘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岳飞的岳家军,还有杨家军、吴家军,等等。那几年朝廷危在旦夕,不得不听任军队自筹军费,扩充实力,容忍军队私家化倾向。这些掌握军队的将帅还官拜节度使,掌两镇或三镇。这就违反了祖宗家法,皇帝和一些文官耿耿于怀,一旦时局安定,他们一定要削夺武将的兵权。
南宋初年,岳飞、韩世忠等是抗金的主力,绍兴议和(1138年)前夕,朝廷已经剥夺了这些人的兵权,议和一个月后岳飞被杀。和局维持了20年,战端再起,金军大举南下。这时前方宋军没有得力统帅,军队经商成风,战斗力低下。金军很快打到长江北岸,宋朝水军占据优势,金军几次渡江不成,死伤无数,将士离心。宋朝这边军民抗金斗志高涨,新即位的宋孝宗又想建功立业,为岳飞平反,起用抗战派,启动北伐战争。但宋军再也没有岳飞那样的优秀将帅,军队整体素质没有改观,陆战仍处于劣势,不得不再次议和,史称“隆兴议和”。隆兴议和后40年基本无战事,双方社会经济都得到长足发展。1206年南宋又不宣而战,却无胜绩,金军转守为攻,节节胜利。最后南宋乞和,在原来岁币为银25万两、绢25万匹基础上再增加,另付犒军银。这时北方的大变动已经拉开序幕,1211年成吉思汗大举进攻金朝,金廷南迁,黄河以北尽归蒙古。
南宋150多年,金朝始终是其最大威胁。是战是和也是朝臣政治分野的界线,但是,主战的未必都是忠良,主和的未必都是奸佞。帝国或坚持抵抗,或坚持议和,都比左右摇摆的结果更好。其实,普通民众生活在金朝统治下,与在南宋统治下的差别已经不大,民族隔阂日渐消失。后来金军中有很多汉人,蒙元时期的“汉人”也包括女真族。
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在民间崇拜中,岳飞的地位仅次于关羽。关羽集忠、义为一身,岳飞更突出“忠”字,他们都是儒家道德的典范。岳飞的名声比关羽来得快,因为他死后不久即被平反昭雪,宋宁宗还追封岳飞为鄂王,这不啻号召向岳飞同志学习。“精忠岳飞”是宋高宗赐的墨宝,《宋史·岳飞传》说,岳母刺的字是“尽忠报国”,评书《说岳全传》合二为一演义成“精忠报国”,意思一样,说明社会上下都将“忠”视为最高品德。在家尽孝、在外尽忠已成社会共识。宋高宗既然知道岳飞是“精忠”,为什么还要杀死他呢?
岳飞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将中,岁数最小、资历最浅、出身最低。但是他的声望超过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张俊还是重用、提拔他的老领导。宋高宗最初似乎真的偏爱岳飞,不仅赐字、多次召见,而且将正面战场的指挥权交给他,还授予岳飞太尉头衔,这是武将最高级别的待遇,那年岳飞才35岁。岳飞也确实有能力担当主帅,几次战役杀得金军闻风丧胆,光复开封指日可待。岳飞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却是个低能儿。他以为皇帝嘉奖之外多次个别谈心就是把他当哥们儿了,于是不知深浅地建议高宗早早立储。立储就是选定接班人,只有在皇帝病危或年老时宰相们才参与此事,一般情况下是皇帝自己考虑。宋高宗那年才31岁,岳飞是武将,宋朝最忌武人干政。高宗无法生育,提这事不是伤自尊吗?几个月前,因高宗在北伐部署上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甩手上了庐山(回家),名曰侍候老母。大敌当前皇帝不得不迁就,命岳飞的两个助手上山劝说,假如无果而返,二人便会以违抗军法罪被处死。这样说服6天,岳飞才下山谢罪。岳飞是赌气,而在外人看来这是要挟,高宗已经心存芥蒂,岳飞却感觉良好,还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只是这些,岳飞交出兵权还不至于死。高宗拿定主意议和,岳飞非要抗战;高宗为议和召张俊、韩世忠、岳飞等大将入朝,做思想工作,别人都表态服从,唯有岳飞反对。朝廷不断有书信与金议和,战场上岳飞越战越勇,于是兀术提出:“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①岳飞成为议和的最大障碍,必死无疑。
岳飞不懂政治,不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朝廷每次赏赐他都分给属下,不纳妾、不贪财、不图享受,一门心思就是北伐中原。他也不想想,假如北伐成功,接回宋钦宗,高宗怎么办?高宗决心议和,内心深处大概就是怕钦宗还朝。岳飞太不理解领导了,他的势力也让领导揪心。在中原,岳飞一呼百应,民间力量都打着岳家军的旗号。韩世忠也主战,但他购置田产宅院,这就让皇帝放心了。岳飞洁身自好、声望卓著、文武全才,统领的军队纪律严明、战绩辉煌,人数大约是宋军的1/4。张俊对岳飞痛下杀手,是由嫉妒而生忌恨,由忌恨而罔顾事实、颠倒黑白、助纣为虐。即使金兀术不提出杀岳飞的要求,岳飞想求平安也很难。事实上,杀岳飞是在议和签署一个月之后。宋高宗和秦桧是杀岳飞的主谋,秦桧很可能是金朝的卧底,因为议和中金朝提出“不许以无罪去首相”,要求保证秦桧的地位,这很不正常。
宋朝总打败仗,打败了就赔款,总是赔钱按理说日子不好过,其实不然。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中原汉人南下。安史之乱主要乱在长江以北,北方人又一次南迁。靖康之变,金人一路烧杀抢掠,华北、淮河一代居民大量南移。南方人口增多,气候适宜两次、三次播种。这时水稻种植解决了关键技术移秧栽培,南方水田产量超过北方旱田,于是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宋朝面积最大时,北在十六州以南,西以今兰州为垂直线,西南还有大理国;南宋时北部界线在淮河至襄阳一线。别看宋朝地盘小,但占据的却是中国最适宜农业的地区,而且有广阔的海岸线。宋朝的财政收入超过唐朝和明清,这不仅是农业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而且有赖于“工商皆本”的政策。宋朝重视内外贸易,对外主動招商,对内鼓励流通,政府商税收入的增长超过了农业税收。
宋朝一贯重视海外贸易。987年,宋太宗派内侍8人,带着国书、礼物和丝绸,分4批出使海外各国。使者们还带着没填国名的皇帝亲笔信,准备打听清楚了再填写递交,主旨就是邀请外商来华做生意。1028年,由于广州外商船只减少,宋仁宗下令地方官员和朝廷派驻的转运使设法招商,给予优待。1137年,宋高宗在上谕中说:市舶收入特别多,如果管理得当,一年起码是上百万,难道不比取之于民更好吗?1146年,他又在上谕中强调:市舶收入有利于解决国家财政,应当依照惯例,大力招商、发展贸易。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向朝廷提出建议:市舶司领班凡是能够招来外国货船,海关税达5万贯、10万贯,应据其数额相应提高级别待遇。而后市舶司有个叫蔡景芳的领班,招徕外船,纳税98万缗,提升为低级武官。泉州、广州市舶司都按纳税100万两,奖励升官一级。无论到外国引商还是贩外货回国,也无论本人是否在职,均按这个标准奖励。由于招商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多的人远赴海外接洽,来华贸易的各国客商也越来越多。①
南宋疆域小,从高宗以来就重视外贸,泉州、广州两处海港的关税收入每年达200万缗②(200万两)。南宋全年财政收入还能达到1亿万贯,其中工商税收占大头。在工商税收中,主要还是国内税收。国家鼓励商业,酒、茶、盐等很多商品实行政府专卖,广泛分布在乡村的草市,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由于商业发达,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于交子出现“假币”,宋仁宗时,在益州成立了交子务,开始发行官办交子,主要在四川流通。南宋时政府又发行会子,流通于东南,成为全国性纸币。有最早的纸币不等于有了金融理念,南宋朝廷不断加印会子数量,最终导致会子不断贬值,物价不断上涨,挤兑铜钱风潮屡禁不止。无论交子、会子,到南宋末年都成了废纸。
据说,西方汉学家的第一节课都喜欢用《清明上河图》形象地解读古代中国。这幅画再现了宋代城市面貌、经济水平和市井生态,仔细观察,趣味横生。但是教学中要注意:
1.《清明上河图》有很多版本,真品在故宫博物院,但故宫博物院也有7件藏品,有的摹本可以假乱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明显的特征是木桥,不是石桥,桥上是木栏杆,没有整齐的摊位。
2.画以“清明”命名,但所画季节并非清明时节。画内人物大概有555人之多,有的赤膊,有的穿棉,有的撑伞遮阳;据《东京梦华录》,开封人清明“三日皆出城祭坟”,画面上则热闹非凡,没有祭奠出城或回程的迹象。但是也有学者仔细观察了画中的170多棵树,据此认为气候应在清明节前后。
3.画内有个“十千脚店”,有位在百家讲坛出名的中学教师,在一次教学年会上示范教学,他说那时开封府已经有了洗脚房。脚店不是洗脚房,是喝酒的店铺。“十千”源自三国曹植“美酒斗十千”,到唐代诗句中“十千”已成为美酒的代名词。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开封有72家大酒店,其他都可称为“脚店”,意思就是一般的小酒馆。十千脚店有卖“新酒”酒旗,“孙家正店”是大酒店,却无“新酒”,为什么?宋代酒分新酒、老酒;大酒、小酒。老酒是陈年好酒,价钱贵,大店有排场,酒也要上档次。大酒也讲究工艺,但年限短。小酒工艺简单,随酿随卖。仲秋饮新酒是当时的风俗,新酒应该是新粮食酿造的。孙家正店是歇山顶构造的房屋,宋朝有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可用歇山顶式样,由此推测,这家店可能是官营或是官员经营的。
4.画中有三只骆驼、一名牵驼人,因为一只骆驼刚从门里走出来,另两只正走向门洞,似乎还有两三只正在门洞里。这是一支小驼队。这支驼队来自西域?不是。程民生在《〈清明上河图〉》中的驼队是胡商吗》一文中解释说,当时的自然条件不是现在这样,华北一带大量养殖骆驼,宋代东南地区也养骆驼;开封是官方养殖、役使的中心,也是骆驼的集散地。如果是西域来的商队一定不会是几只骆驼,应该是一支庞大的驼队。①
5.除酒店外,画中的旅店、药店很多。但是“香药店”卖的“药”不是医药,是养生美容品,从丁香、沉香、木香、熏衣草等植物中提取、混合而成,是奢侈品,大概是进口的,一般人买不起。药店中有一“赵太丞家”,显示这家有医务官职,还能兼职卖药看病,说明朝廷不禁止官员从事第二职业。
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是很有意思的事,但解释一定要有依据,不能仅凭想象。比如,城门没有士兵把守,是否意味着东京是不设防的城市?“王家纸马店”卖纸马,是供丧葬使用吗?“王员外家”的牌匾上有“久住”,这是现在概念的“民宿”吗?开封城中有娱乐场所“瓦子”,画中有吗?城内都是木建筑,有防火措施和设备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有答案,有的专家也要推测,比如开封城内街道究竟有多宽?有人考证宽度在6.2~9.8米之间,有人反对。这幅画毕竟是艺术品,不完全是写实,很多酒楼、店铺的名称在《东京梦华录》没有记载,瓦子也难入画。
《清明上河图》让今人目睹了一千年前宋代的社会景象,形象地说明了经济繁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展现了宋代城市生活的衣、住、行,但是吃什么,很难都画出来。靖康之变后,东京汴梁一片废墟,南逃幸存下来的京城市民说起往日,唏嘘不已,甚至落泪。有位叫孟元老的人,在开封府生活了24年,他写了本回忆录,取名《幽蓝居士东京梦华录》,1147年出版。书中记述了开封的城市布局,饮食特征,婚丧嫁娶,市井风俗,节庆习惯以及皇家仪仗等等。尤其是吃,《梦华录》记载最详。结合别的文献,我们知道,宋朝人太会吃了。
北宋人肉食首选羊肉,上至宫廷,下到民众,都喜食羊肉。政府专门设立牛羊司管理,宋真宗时牛羊司存栏羊达3万只,开封府在节日那天经常杀羊3000只。皇帝平时赏赐经常也是20或30只羊。羊肉的烹饪方法很多,如爆炒、涮锅、烧烤,等等,还有软羊、酒蒸羊、羊羔酒、头羹、石髓羹、大小骨角,等等。羊羔酒不是酒类,是羊肉与糯米加酒曲发酵后的一种食物,有些吃法已无法还原。其次是猪肉,金华火腿那时就有,红烧肉又叫东坡肉,苏东坡发明的。他被贬湖北黄州时,发现黄州人不知道猪肉的做法,苏东坡的做法是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寸许方块,加入酒、酱油腌渍,装陶钵加水慢火煮炖。酱制猪肉、羊肉、牛肉、骆驼肉,宋朝都有。《水浒传》里经常写喝酒,酒和肉一起端上来,肉一般指酱制熟肉。鲁达让镇关西切臊子肉,10斤瘦的10斤肥的,“臊子”即是肉粒,肥肉无法切成小颗粒,鲁达是成心找碴打架。宋朝已经有了馄饨。南宋时,鱼逐渐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北宋人的主食是面食。面粉制成的食物,宋人称之为“饼”,烤制的叫“烧饼”,水煮的叫“汤饼”,蒸熟的叫“蒸饼”。面食花样繁多,面条类有桐皮面、鸡丝面、盐煎面、插肉面、三鲜面、蝴蝶面、笋拨肉面、子料浇虾燥面,等等;还有羊肉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糖肉馒头,烧饼有千层饼、月饼、乳饼、菜饼、胡饼、牡丹饼、芙蓉饼、菊花饼、糖饼,等等。南宋时稻米成为主食中的首选,原因当然是东南地区普遍种稻。
油条产生于南宋,将两根面条捏在一起,象征着秦桧及夫人王氏,放入滚油中炸以解恨,因此油条又叫“油炸桧”。汤圆、爆米花、豆芽菜的发明都在宋朝。制酱和腌菜《齐民要术》早有记载,到宋代腌制蔬菜的方法更多,五花八门,类似四川泡菜的辣味腌菜很流行,有些低档的酒店只卖酒和腌菜。腌菜不论时节,可能什么菜都可以腌制,芥菜似乎是腌菜的首选。开封城内有专门卖腌菜的铺子,可见腌菜种类繁多。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带了很多腌菜,时间久了照样鲜美。哥伦布就惨了,咸肉和面包超过10天就硬的啃不动,所以随行人员都闹着返航——要不是发现“新大陆”,全船人都得饿死。
在宋代的体育活动中,有两项具有竞技体育的性质——角抵和围棋。角抵也称“相扑”“角力”“争交”,在城乡都很流行,南宋时市镇还有“角抵社”“相撲社”等组织。角抵分两类,一类是表演性的,在瓦子等游艺场,没有很强的竞争性,以娱乐观众为主。另一类是擂台性质的,决出胜负的比赛,有的是政府出面组织,有的是民间自发组织。既然要正式决出胜负,就要订立一些规矩,如上身赤膊,光腿赤足,腰胯束短袴,头梳鬏不戴冠。搂、抱、摔、击打,都可以;被打趴下、被踢下擂台为败。《水浒传》里燕青打擂,擂台是太守组织的,奖品也是他出的,赛前还要读相扑社条、讲规矩,比赛时台上还有“部署”,很像裁判,观众也很多。
角抵与练武的目的性似乎有些差别。宋代武举考试初试三项:射箭、骑马、武艺,合格者参加第二次考试,还是武艺。为参加武举而练武,目的是从军做武官。武学还要教习兵法。角抵讲究技巧,燕青将虎背熊腰的对手“扌颠翻”在地,用“智扑”和“扌颠翻”这些词汇描述相扑的格斗技术,很传神。尽管角抵具有竞技体育的性质,但是军队打仗讲究战术和武器,一般用不上贴身技巧。
围棋也具有竞技体育性,只不过比的是脑力。蹴鞠不是竞技体育,只是游戏,更不能说是足球的前身。因为宋代蹴鞠没有比赛规则,只是踢球、玩花样,可以说是体育活动,如同踢毽、踢小沙包。从踢球发展到足球运动,关键在于建立规则。大约在15世纪末,网球、高尔夫球、赛马等体育项目规则在英国形成,①足球比赛规则出现还要晚一些。
顺便说个问题。《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课后活动”有个判断题,同学甲说,宋代城市比同时期西欧城市更先进;同学乙认为,西欧城市有自治权,市民能够发展成独立阶层。这并不是说同时代西欧城市比中国城市先进。宋代城市的发展规模、繁荣程度在当时无与伦比,市民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当时中国文明远胜于西欧。西欧城市要小得多,但是自治使其具有发展潜力,这种潜力在几百年间逐渐表现出优势。因此,这道题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看问题。
【作者简介】任世江,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历史教学:“人”不可缺席

    关键词 课堂中的“人”,历史中的“人”,未来的“人”,立人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43-04近日,笔者受邀

  • 中考历史试题考查核心素养程度

    关键词 中考,核心素养,考查要点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37-06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方针在学科

  •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制

    关键词 材料解析题,历史核心素养,茶文化史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58-06试题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