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制

关键词 材料解析题,历史核心素养,茶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58-06
试题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命题是高中历史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然而,高中历史日常教学和考试中所使用的试题水准常常参差不齐,内容重复率高。依靠大量低水平命题逼迫学生机械化练习,大搞题海战术,有悖历史教育的初衷。当前,素养教育正在铺开,以命题为抓手的学业测量理应跟进。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薄,模仿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样式,遵循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导向,以“茶的历史”为主题,命制试题若干并陈述命题程序与理由,期待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检验。
笔者素好饮茶。一日友人从斯里兰卡归来,赠我锡兰红茶(Ceylon Black Tea)一罐。浏览罐身英文,方知锡兰红茶历史悠久,大有来头。商标中印有一枚历史人物头像:詹姆斯·泰勒(James Tylor)——“锡兰红茶之父”。泰勒何许人也?又因何享此美誉?一时好奇,遂在自由维基等网站上检索一番。①
泰勒于1835年生于苏格兰,十几岁时便漂洋过海来到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锡兰,在咖啡种植园打工。1867年,泰勒在锡兰中央高地山区的鲁拉孔德拉(Loolecondera)试种茶树成功,经不断改良树种和制茶技艺,特别是研制和使用揉捻茶叶的机械,大大提高了当地茶叶的产量与质量,由此奠定了锡兰红茶的地位。泰勒毕生勤勉,心无旁骛,专于茶事,终老于他亲手开创的鲁拉孔德拉茶园,足另后人感佩。
锡兰红茶又源自哪里呢?据传,1866年泰勒曾访问印度,他引种到斯里兰卡的茶苗,产自印度的阿萨姆。那茶又是如何传播到印度的呢?1851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受东印度公司委托前往中国,将数名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种茶苗运到印度加尔各答。②几经辗转,茶树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区落地生根,迅速拓植。英帝国的南亚殖民地遂逐渐取代中国成为供应欧美红茶的主产地。③
如今,印度的阿萨姆红茶和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和中国安徽的祁门红茶并称为“世界四大红茶”。众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④近代以来,饮茶之风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潮流中由“地方性”习俗转变为世界历史现象。①中学历史教材中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表明茶亦远播北美,点燃了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运动。在近代中外贸易,特别是中英贸易中,茶叶一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8世纪,英国直接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因担心白银外流,遂于19世纪初以倾销鸦片来扭转贸易逆差。故而有学者又将中英“鸦片战争”称作“茶叶战争”。②可以这样讲,茶叶贸易直接牵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和国际关系的神经,是深度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关键知识点。遐想至此,中国、南亚、西欧、北美——这些地点已经在笔者的头脑中初步勾勒了一副茶之行旅的世界地图。低眉凝神,小小茶杯中似乎正旋动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大历史。笔者多年关注高考材料解析题,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II卷刚刚以大豆为题考查过“哥伦布大交换”,③“茶之传播”与之异曲同工,恰可作为上好素材,命制一道标准的材料解析题。
高质量原创性的史料题,必是基于原典的、具有学术含量的史料。史料阅读是材料题命题的源头活水。为获知有关茶的可靠史料,笔者查阅了相关论著,按时序线索提取信息,列大事年表如下:
1630年代: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
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来广州运茶,随后又在厦门、澳门等地集中采购茶叶。
1652年到1667年:两次英荷战争,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极佳的中国饮品,有治疗头痛、增进食欲、补充营养等功效。④
1660年,经常出入英格兰酒馆与咖啡馆的塞缪尔·佩斯皮在日记中写道:我让人买回了一杯我从未饮用过的饮料——茶。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风尚。
1664年:东印度公司向凯瑟琳王后献上装在银盒中的中国茶。
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专营中国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進口茶叶到欧洲市场。
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
18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欧亚贸易进入“茶叶世纪”。
1711年,文艺评论家爱德森评论道:生活讲究的英国家庭,每日早餐都有茶和面包。16世纪后半叶的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人的早餐是几片牛肉。
1750年代:喝下午茶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有诗为证: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界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⑤
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指责茶使人忧郁,导致身体不适。
1746年:英国新教领袖卫斯理说喝茶“毁掉了身体”。他号召信徒戒茶。
18世纪中期的《女性杂志》:女性因茶而沉迷享乐,嗜茶破坏家庭幸福。
1757年:英国慈善家乔纳斯·汉维批评道:当普通民众不满足于自己国家的健康食品,而要到偏远之地去寻找邪恶的味觉,这个民族已经堕落到了何等愚蠢的地步!
18世纪中期:有人批评饮茶破坏了清教徒简朴勤勉的品质,让英国人崇洋媚外。⑥
1770年代:茶叶占东印度公司自华输出商品总量的90%以上,进口量是1750年的3倍。茶叶走私贸易盛行。
1786年,一名法国旅行者写道:在英国,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茶成为英国的“国饮”。
1795年,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提到:麦芽酒太贵,牛奶也喝不起,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当代史学家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适逢英国生产变革,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18世纪最后一年,英国茶叶消费量达2300万磅,需求势头迅猛,但英国产品在中国却打不开销路,贸易逆差扩大。英国人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
1820年代:英国先是依靠印度的棉花,进而依靠鸦片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1851年,东印度公司派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的茶树茶种和制茶工人带到印度,茶在印度和锡兰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1866年,英国人消费的茶叶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上升到了59%。输往西方的中国茶叶份额下降到了10%。①
……
材料提取和编排的过程,伴随着问题的提出与解释建构。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二三百年间,英国人的饮茶风俗随社会变迁而更易。此间,英国开启了近代化政体改良与生产方式变革,迅速崛起为资本主义强国,旋即开始海外扩张,建立起遍布全球的资本主义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诸如重商主义、中产阶级崛起、新教伦理、城市化、工业革命、英荷战争、征服印度、鸦片战争、殖民贸易等英国与西方近代早期的世界历史大事,都辗转投射于英国国民生活的细微日常。茶事虽小,却牵连出一部大历史。由皇家显贵独享的奢侈品到普通民众日常消费之物;从有伤教化、饱受争议的“祸水”到兼具保健、休闲与社交功能的“国饮”,甚至成为英国工人阶级首选的“体能饮料”;从经由荷兰与葡萄牙等老牌列强之手初识“神秘的东方饮品”,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亚欧茶叶贸易的垄断;从高度依赖中国,到另辟产地以寻求对华贸易逆差的扭转;等等,世界历史的合力在英国饮茶时风的动画里呈现出小中见大的演进趋势。命题者的阅读与思考,恰是下一步呈现在卷面中提给学生之问题的雏形。
材料和问题只是命题的资源,立意引领才是试题成型的关键一步。只有明确命题立意,即我们到底需要通过试题考查什么,才能绳引墨削,放手取舍,利落剪裁出符合考查目标的试题。兹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立意,编排改写上述茶史素材,设计试题如下:
命题1:“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的考查
材料:18世纪中叶,下午茶风行英国,引发关于茶的争论。一位医生指责茶使人忧郁。英国新教领袖卫斯理号召信徒戒掉茶,认为喝茶毁掉了身体。一本《女性杂志》称:女性因喝茶而沉迷于浮华生活,嗜茶是破坏家庭的元凶。慈善家乔纳斯·汉维批评道:当普通民众不满足于自己国家的健康食品,而要到偏远之地去寻找邪恶的味觉,这个民族已经堕落到了何等愚蠢的地步!到了18世纪末,几乎每个英国家庭都喝红茶,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茶成为英国的“国饮”。当代英国史学家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适逢英国生产变革,为机器生产注入了“动能”。恰如1795年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所提到的那样:麦芽酒太贵了,牛奶也喝不起,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获取的饮料。
(1)阅读材料,概括18世纪英国人反对饮茶的理由。
(2)区分材料中提到的观点,指出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史学评论。
(3)基于材料,结合所学,解释“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的历史原因。
(4)基于材料,结合所学,论述饮茶之风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
说明:当代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属于史学评论,其余历史上对茶的评论皆属于历史事实。将麦克法兰的观点置于戴维斯的论述之前,增加了辨识的难度。如降低难度,可将麦克法兰的观点置于最后。“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在生产力飞跃而引发的英国社会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茶所具有的防病保健、休闲社交和补充体能的功效已得到实践检验,故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作为物美价廉的平民饮料,茶取代酒成为补充工人体能的液体面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优质体能资源,正可谓适应了生产与社会变革的需求。①
命题2:“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考查
材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但在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欧亚大陆的西行之旅,逐渐成为全球饮料。材料A交代了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的开端。材料B到F为全球茶叶贸易的历史信息。
A.荷兰商人将中国的茶叶带到了英国
B.英国在两次英荷战争胜出,摆脱荷兰人对茶叶贸易的垄断
C.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
D.茶叶是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英国社会茶叶需求量剧增,茶叶走私盛行
E.为摆脱对中国产地茶叶的依赖,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盗取中国茶种和制茶技艺,在印度的阿萨姆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试种茶树
F.印度取代中国成为红茶出口第一大国,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按历史逻辑为B到F等5條史料排序,并说明理由。
(2)为茶叶的欧亚大陆“西游记”画一幅传播路线简图。
说明:上题中A到F的排序即属于正确答案。每一则材料中都包含一个典型历史事件,通过时间定位和逻辑推理,可确定时序。茶叶西传有两条路径:由中国而到荷兰,再到英国;由中国而到印度,再到斯里兰卡。
命题3:“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考查
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之风。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11年,文艺家爱德森评论道:生活讲究的英国家庭,每日早餐都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边喝茶,边吃黄油面包。英国的早餐习惯已经被茶改变。1750年代,下午茶风俗在英国中产阶级流行。有诗为证: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界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甚至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在印度和锡兰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英国饮茶之风的演变特点。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释一种演变特点的历史原因。
(3)材料中提到“英国人担心没有足够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指出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说明:特点及原因详见本文第二部分的评论。如材料所示,为解决贸易逆差,英国人从中国窃取了茶树茶种和制茶技艺。倾销鸦片,发动鸦片战争是另一应对措施。①答出这一关键点,考生必须“结合所学”。
命题4:“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考查
材料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来广州运茶。到了18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欧亚贸易进入“茶叶世纪”。茶叶传入英国之初,即被称为“医师认可的极佳的保健饮品”,此后逐渐风靡英国社会,下午茶成为城市生活的新风景。1795年,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提到:麦芽酒太贵了,牛奶也喝不起,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获取的饮料。在18世纪,英国茶叶消费量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
材料2: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
材料3: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英国进口茶叶的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以上。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享誉世界的品牌(如立顿红茶),占据了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的大量份额。
(1)根据材料1,说明中国茶叶为英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英国历史学家麦克法蘭认为:茶叶成就了中国,也毁掉了中国。根据材料1和材料2,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解释。
(3)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茶种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的原因。
(4)根据材料2和材料3,结合所学,基于历史启示,为中国茶产业发展提几条建议。
说明:对于英国人而言,茶具有防病保健、休闲社交和补充体能的功效。17、18世纪的茶叶贸易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茶种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成功引种的原因涉及地理知识的考查,③基于历史启示为中国茶产业发展提建议涉及政治知识的考查,说明此题亦符合文综试题的特点。为强化“家国情怀”考查,特意补充材料2和3,以“联系当下”。保护知识产权、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原创和革新、助推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转型,坚持扩大开放,方能在全球贸易竞争中争取主动。这些既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对策。
命题是一种具有规定性的教学设计活动。适合高中教学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受制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特定情境与目标,其中必须考量的因素,就是是否偏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点范围。答题要求中的“结合所学”,需要事先在命题阶段排查教材,看考查内容是否“超纲”。可采用分列年表、大事排比的方式,查对考点与教材、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同时再一次深入探究个别事件、典型历史现象与其背后的宏观社会变革间的关系,国别史与世界史之间的关系。试题中有关茶史的关键材料逐一对应教材知识点,可列表如下:
【作者简介】王邵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学科素养在美国“中世纪中国史”

    关键词 中世纪中国史,学科素养,美国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唐宋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64-05

  •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系统建模,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32-05近年来,“核心素养”一

  • 基于核心素养立意的历史问题设

    关键词 核心素养,历史问题设计,原则,表征,学生主体性,开放性,生成性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