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见医者德行 光阴流转见医者仁心

    宋鑫娜

    施今墨,1881年生于贵州,原名施毓黔,祖籍浙江萧山。13岁跟随舅舅学习中医,20岁开始独立行医。1906年,在京师法政学堂读书时接受革命理论,加入同盟会,成为黄兴的追随者。辛亥革命后,因看不惯军阀间的尔虞我诈和争权夺利,毅然弃政从医,并更名为今墨。“今墨”取义有二:一是纪念出生之地,“今墨”同“黔”;二是崇尚墨子,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与贱,施爱不分贫和富。或许是这种将人格精神铭刻在名字中的坚守,施今墨的人生也演绎出一位革命斗士般的坚韧和从容。

    一、力挽狂澜与中医共存亡

    在上世纪的百年中,北京中医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清末时期,仍沿袭元、明时代,太医院、御药房掌管全国医药行政,医学教育为皇宫贵族服务,是北京独有的宫廷医学派的传承。清政府曾尝试建立官方医院,但由于其腐败无能和内忧外患,几经尝试无果。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本土文化,反映在医学界就是中医与西医的对峙与并存。

    中西医从对峙到爆发,最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就是“取缔中医案”: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要员余云岫在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获得通过。此事一经宣布,引起了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对。施今墨作为北京乃至全国有名的中医,得知此噩耗,愤懑至极。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的斗志被重新点燃,他四处奔走,团结同业,成立中医公会并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请愿,以求力挽狂澜。已经核准的议案不是说取消就能取消的,何况当时国民党的少壮派也主张中医必须取缔,以防后患。施今墨抱定与中医共存亡的決心,联合当时的名医孔伯华多次请愿,并举行示威游行。

    可以说,施今墨与中医共存亡的斗争决心以及他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的精湛医术,在中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迸发出神奇的力量,挽救了中医,从而使深厚、灿烂的中医瑰宝得以延续和保留。

    二、教育先锋薪火相传

    “取缔中医案”风波之后,巩固、维护中医的权威地位以及发展中医被提上日程。1930年,全国性中医药学术机构中央国医馆在南京正式成立,施今墨为重要筹委之一,并任副馆长。中央国医馆是中医界反抗国民政府废止中医药斗争的重要成果。该机构的成立,为维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和发展中医教育做出了一定贡献。作为副馆长,在创立中医教育体系方面,施今墨在其任职期间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尝试。

    在外来西医冲击中医,以及政府视中医为可有可无的附庸之物的境况下,施今墨先生清楚地认识到,要使中医得以生存和发展,唯有振兴中医教育,提高中医的学术水平。为此,施今墨先生在1930年与萧龙友组建成立了北平国医学院,1932年更名为“华北国医学院”,施今墨任院长。施今墨先生创办的这所新型的中医高等学府,汲取了西医学院式教育之长,改变了中医“师承家传”的传统带徒形式,为近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北京市档案馆保存有《施今墨等人关于成立华北国医学院和社会局准予备案的公函》,在该公函的起始部分,就阐明了“为发扬国医,造就医学人才”的办学宗旨和意义。华北国医学院自成立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历时17年,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

    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先驱,施今墨主张大力革新中医,他从来不讳中医之短,不嫉西医之长,明确指出:“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他把这一思想也贯彻到办学方针之中。在华北国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上,以中医理论为主,设立“内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同时以西医理论为辅,设立了生理、病理、解剖、药理等课程。然而,受当时社会环境和认识的局限,北平社会局对于施今墨的办学理念并未给予支持,甚至提出了质疑。档案中有记载:“审核该学院课程表所列各学科,中医学约占十分之七,西医学约占十分之三,乃系中西医学兼授,殊与国医学院名实不符,且中医西医均系专门学科,须有充分研究,方能供诸实用,若学习不精,难免误人生命”。

    施今墨先生在教学中摸索出“理论与临床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医德与医术结合”的中医教学特色。此外,他还史无前例地首次在中医学校中特别开设了30%的西医课程。西医课程主要是以西医基础理论为主。一直到现在,我国的中医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保留了相当比例的西医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发展中医,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考核立案,于是在北京进行第一次中医考核时,当局挑选了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在《北平市政府卫生局中医考试暂行规则》这件民国档案中,就对考试委员会考官的要求作出说明:“中医考试由本局组织考试委员会若干人由局延聘本市中医界品学兼优经验宏富者充任”。因此,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施今墨当选为国医考试的主考官也是当之无愧的。该条例还对报考者的学历、报考科目和考试形式作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报考者须曾在中学毕业或有同等之学历;考试分笔试、口试、实习三种,笔试及格始准口试,口试及格再送医学院实习。考试科目分为内难、伤寒、温病、疫症、女科、外科、儿科、眼科、喉科、本草、古方概要等十一门类”。

    在施今墨致力于中医教育和办学的十几年生涯中,由他提出和推动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医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他不仅创办了华北中医学院这所讲授中西医课程的新型医学院,还创办了中医学校、中医药学会和中医讲习所,为国家培养出了众多的名医、专家和教授。

    三、医德高尚杏林扬美名

    施今墨先生,严谨谦恭,医德高尚,对病人充满仁爱之心。有时他自己生病卧床,还不忘交代学生:“不要将远来的病人拒之门外,实在病重,领进来让我看”。施今墨先生是一位“德医双馨”的名医。除了注重医术的提高,他还经常“吾日三省吾身”,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和塑造。为了更好守护好中医这块神圣的净土,1937年,施今墨为学员定制了“医戒十二条”,要求医生要“以救人为本务”,学员们在行医过程中应该以此为道德规范。时至今日,这十二条医戒对中医界医德医风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施今墨医术精湛,经他诊疗的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不计其数。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重期间,曾延请施先生为其诊病。1930年,他应邀赴陕西为杨虎城将军治病,药到病除,被当时的报纸传为佳话。何香凝、李宗仁、溥仪更是对施今墨先生的医术赞赏有加。虽然与高官显贵接触机会很多,但施今墨先生依然保持着纯真的品格。即使在华北医学院办学经费困难时,他也没向任何人救援,而是用自己的诊疗费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

    施今墨在一生的行医生涯中,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并根据临床经验创制了许多的新成药,他先后向国家献出了700多个药方。1969年,施今墨病重时,还一再叮嘱:我虽今后不能再看病,而我的这些经验,对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来,让它继续为人民服务。

    如今他的这些经验和药方,被中医后继者们编纂成書,或是应用于临床治疗,继续发挥和显示着中医药的强大力量。

    四、心系国医不忘初心

    施今墨热爱祖国传统医学,一生关注、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4年,他向周总理提出,中医要发展就要革新,建议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成立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医医学院、中医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提高中医的社会地位。周恩来总理当即表示,新中国中医事业一定要有大的发展,中医不仅要在国内占有地位,还要推广到国外去,让西方人知道中医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施今墨时时刻刻心系中医事业的发展,他一方面向党和政府提出中医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为使中医药惠及更多的人而奉献出毕生的研究成果。1959年,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施今墨献出了十大经典药方,均被国家收藏。根据这些药方炮制成的中成药“高血压速降丸”“感冒丹”“神经衰弱丸”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的欢迎。1969年8月,施今墨病逝,按照他的遗愿,北京医院对他的遗体进行了解剖,施今墨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自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的中医学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中西医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的中西医研究成果抗疟中草药——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她的科研成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界的肯定,为中医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现在,我国中医药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光阴流转,医者仁德,中国传统医学历久弥新。抚今追昔,在89年前那场点燃民族怒火的风波中,正是因为有了施今墨等中医仁人志士的不懈抗争以及在危难中施展医术,中医药文化瑰宝才能在几千年传承中得以延续、发展、创新,在时光的打磨中愈加熠熠生辉,显示出永久魅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相关文章!
  • 新时代兖矿物流党建高质量发展

    李德生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40-01摘 要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运输处成立于1981年,1983年7月

  • 浅谈保障债权安全的若干法律方

    许现伟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融资活动中,在正常的经济交往以及民事活动中,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担心:我已经投入、履行了大量的资金、合同义务,

  • 混日子的人,下场都很惨

    蔡垒磊混日子和不混日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离职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公司正在走下坡路,可能马上面临倒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还是不要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