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艺术的形成与“余派”唱法
苏旭
【摘 要】京剧是以一种程式动作为基础性、形体综合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与“余派”唱法。
【关键词】京剧;“余派”唱法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21-02
京剧被外国人称为“Peking Opera”(东方的歌剧),中国人管它叫“国粹”。京剧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以一种程式动作为基础性、形体综合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共分为五种功,分别是:唱、念、做、打、翻,通过程式化动作和肢体身段来表现故事内容和人物的“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思想情感,比如舞台上没有任何道具和布景的搭建,单单凭借几个人围着舞台走上一圈,这就表示“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了。京剧里有行当的区分,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但现在“末行”已经没有了,被纳入到了“生行”中。京剧的人物有忠奸、善恶、美丑之分,每个人物形象在舞台上都栩栩如生。
在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戏、平剧、京调等腔调,流行于江沪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几大徽班,于乾隆55年徽班进京到道光末年,经历了几代人曲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创新拼搏,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为乾隆的八十寿辰庆祝演出。历史记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杨懋建在《梦华琐薄》中也说:“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55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8年,迟于三庆13年,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从那个时代开始,戏曲表演慢慢地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
“四大徽班”在经营上和艺术成就上各有不同、各有所长,能够发挥每个班的专长,例如:三庆班以“轴子”戏也就是接连排演新戏和演出连台本戏而名声在外;四喜班以“曲子”戏取胜;和春班以“把子”功取胜,例如京剧的《雁荡山》,演员善演武戏,如武打身段翻跟头技巧等;春台班以“孩子”童伶取胜。至道光后期,各大徽班在北京占据优势,徽班日益壮大,学习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开始了向京剧嬗变的过程,嬗变完成的主要标志是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唱腔为主的板式和体系,使唱、念、做、打、翻的表演体系逐步完善。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春班王洪贵等演员们常演的剧目,如《空城计》《捉放曹》《刀劈三关》《击鼓骂曹》《伍子胥》等,与现在京剧舞台上常见的传统剧目大体相同。还有一种说法是:谭鑫培成名以后,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谭鑫培将当时的皮黄戏从表演方式到唱念发音吐字的结构、从扮相到表演再到演唱方法,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最终形成了京剧的流派“谭派”,而在此之前,应该还没有流派的区分。从那个时候开始,京剧很快就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特别是上海,京剧在此繁盛很久,很多京剧名角儿来到上海演出。上海当时是非常时髦的地方,也有这样的说法:“在北京学戏,去天津出名,到上海赚钱”,可想而知,当时的上海观众是很喜欢京剧的。京剧这种表演形式也日渐完善,它的唱腔生动唯美、行当齐全、化妆服装上更是考究。当时颇有名望的表演艺术家有: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时小福、梅巧玲、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清代画家沈蓉甫的绘画作品被称为“同光十三绝”。在历史的长河中,“京剧”用它独有的方式和舞台实践的大胆创新,构成了一整套相得益彰的格律化、规范化的程式,创造出的舞台人物丰富多彩又恰到好处,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是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布景道具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一个眼神、一个皱眉,举手投足都带着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京剧在世界表演艺术的花海中,不愧是一朵最娇艳的牡丹。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京剧的“流派”和唱腔了。我本身是老生演员,学习余派和杨派已有15年的时间,所以谈的也一定是老生。京剧的老生分为唱派老生、做派老生,唱派老生是指嗓子好的演员已唱腔念白为主,例如《失空斩》中的诸葛亮、《杨家将》中的杨继业、《伍子胥》中的伍员,这些角色都是以唱念为主的。做派老生的戏例如《秦琼观阵》中的秦琼、《乌龙院》中的宋江、《刀劈三关》中的雷万春,这些角色是以肢体表演身段技巧来表演的。我进入辽宁省艺术学院上中专的时候,启蒙时期学习的是武生,后来在上“毯子功”课的时候不小心把手臂摔断了,所以后来就不练翻跟斗而改学唱老生了。老生有派别上的区分,以前京剧大师们都是宗“谭派”的,以谭派为基础,将其与和自身的声音条件相结合,加以创新改良,才有了后来京剧老生的流派纷呈、百花齐放。
我本人很喜欢余派的唱腔和唱法,余派唱法讲究行腔要细腻,要唱得清楚,每个字、每个小音的处理上都要注意。2015年10月,我有幸去北京向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崇善老师学习《击鼓骂曹》这出戏。李崇善老师师承王少楼、陈少伍、孟小如等,为人和善谦虚,教授学生时极其认真。我跟随老师学习《击鼓骂曹》中祢衡的念白打引子:“天宽地阔,论计谋,智广才多”,这句词中,“天”字尤为讲究,需要运用好喷口儿,用舌尖顶住上牙齿来进行发音,还要念得清楚,不能“淹字儿”,我在老师的教导下不断努力琢磨,听老师的教学过程中的录音,逐渐地掌握了念白的发音、吐字、用气。《击鼓骂曹》这出戏是以唱念为主,全剧的唱腔板式都是“西皮”的板式,戏班里有这样一句话,说是“男怕西皮,女怕二黄”,意思是这两种板式不好唱。这出戏里运用的板式全面光“二六”就有三段,反映了三个不同内容的思想环境和内心处境,非常具有传统剧目中唱腔布局和板式的特点,戏里面有几段快板,演唱的时候不能让观众看出你唱得累,要做到面不改色,这就需要一定的功力。“余派”的唱法注重“丹田提气”的方法,以西皮导板的“谗臣当道谋汉朝”这句为例,演员需要用丹田提住气来进行演唱,如果不按照老师的说法来做,演唱起来是很费力气的,这样就会影响到后面唱段的发挥,更有甚者嗓子很可能会“横了”,就是戏班说的嗓子出问题了。通过学习,我总结出了“余派”的唱腔需要将嗓子的喉头往上提,这与美声的演唱完全相反,美声是嗓子喉头往下,把声音压低。先学会听后才能学会唱,量力而行,找对方法,不能把喊当作唱,喊是没有方法、全凭力气,这样嗓子是会坏掉的。想要找到演唱时丹田提气的感觉,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每天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喊嗓子”,练习发a,o,e,y,wo,u这6个音。男孩子在身体发育时要经历“变声期”的过程,变声时间也是根据每个人身体发育的不同情况而定的,声音会从童音转变为成年人的声音,这是演员需要特别注意的时期,不要过度用嗓子,保护不当也会出现问题,所以演唱的方法非常重要。
时间流逝,随着京剧文化的不断改进,余派的继承者中涌现出了很多佼佼者,如今的京剧面临诸多外在流行音乐的挑战。我们这些青年京剧人应该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瑰宝加以改进和创造,积极更新艺术理念,使京剧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贴近生活,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京剧的成长与发展,才是当前京剧人应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