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原初语境”重构对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

    张佳敏

    

    

    

    摘 要:首先,文章简单介绍了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演进历程,接着作者引入“原初语境”这一概念,并且说明了“原初语境”重构的必要性。然后,作者以六朝博物馆的“原初语境”重构,说明了“原初语境”重构相对于传统展示方式的优势以及它对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最后,作者做出总结,倡议其他博物馆学习六朝博物馆的“原初语境”重构。

    关键词:六朝博物馆;展示;美术教育

    一、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演进

    从历史上看,博物馆突破“藏展混一”的状况是晚近的事,19世纪末之前,观众还基本在摆满了藏品的库房里参观。20世纪之后,陈列展览的空间逐渐专门化,并根据不同需要开辟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这对博物馆举办各种类型的高规格展览,以及对博物馆实现有意识、有计划地从事社会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多元化的展示需求也促使新的博物馆建筑的展览空间突破传统的小面积矩形单一格局,更多地采用以单元拼接的平面空间组合和灵活变化的大空间,使建筑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不难看出,在新时代的博物馆之中,展览策划本身的影响力已开始超越了展品自身,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之中。在传统博物馆中,作为展览灵魂的展品,其主导地位已经开始被策划理念本身所取代。策划理念可以不再囿于展品的种类、时代和所有权方面的种种限制,而独立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事实上,很多现代展览,设计者的初衷并不是让观众去欣赏那些展品,而是希望他们关注这次展览的策划本身。

    二、“原初语境”重构的必要性

    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有它特定的所处的历史年代,而这个年代和我们所处的现代相比就是它所处的“原初语境”。

    博物馆有着独特的传承文明的方式,陈列展示正是实现与检验博物馆功能的重要环节。博物馆需要尽可能做到接近作品的原初语境,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艺术品的本真意义,以及强调对原初语境重构的忠实性,都离不开对博物馆藏品陈列展示的探索。

    现在大多数博物馆的展示方式都是使艺术品与它的原初语境相隔离。把几件物品简单地摆放在一个空间里是远远不够的,就像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博物馆的过去,现在,未来 》一文中说的:“任何一位橱窗布置者(window-dresser)都可以把孤立的一只希腊陶瓶放在一个空房间里并把它置于聚光灯下,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你根据某种简单的几何秩序来安排一个类别的物品,那么你就会发觉,物品的相同之处往往会显得突出,甚至会融合成万花筒里所見的图像。我们得用某种方法来使观者看到相同之处,但又使他们注意相异之处……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展览设计者经常与那些既熟悉每件展品又对整个艺术领域有总体了解的管理员商量。”

    “原初语境的重构”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真实还原那个历史时期的一切内容,而是说我们要尽可能做到构建出具有当时时代特色、时代气氛的展示环境。例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楼中美合建的“明轩”(1981年建成),就是为了增强馆藏的中国书画、明代家具的展出效果而建的。“明轩”仿照中国园林苏州网师园的“殿春”庭院式样,占地400平方米,布局安排巧妙,庭内屋宇、曲廊、山石、碧泉、小亭、花木一应俱全。只是这个“明轩”就让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陌生的美国人耳目一新,“明轩”是对“原初语境”极具特点的再现,它产生的文化、艺术教育影响要比枯燥的文字大得多。

    三、六朝博物馆的“原初语境”重构

    及其对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

    南京六朝博物馆2014年8月1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馆内展出距今近千年的六朝时期瓷器和陶俑等珍贵文物。整个展览围绕六朝都城的面貌、历史文化的成就为主线,总共展出文物约1200件,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出土文物。

    为了打造出具有生命力、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六朝博物馆,馆内的空间设计煞费苦心。展厅设计凸显园林风貌,移步换景。展厅内几乎没有实墙,而是用竹子、荷叶等植物进行隔断,再运用光影效果,使得馆内视觉通透、移步换景,而摆放文物的展柜也使用了不反光的玻璃,文物说明则使用铁艺雕花的铭牌。

    在博物馆二层的观众休憩区,根据“兰亭雅集”的意境,特别设计了一处曲水流觞的小品,四周挂着书法作品《兰亭序》,摆放的长方形矮座椅则是根据东晋墓葬内出土的陶榻设计制作。座椅上设有两个耳机插孔,观众只要自带耳机就可以欣赏到《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六朝琴乐。置身其中,整个人的身心也在清雅静谧的氛围中得到了放松。六朝名士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闻名天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博物馆二楼这处小品的设计,不仅给观众提供了参观休息的场所,更给了观众一个体验六朝名士日常生活的机会,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六朝时期。

    曲水流觞小品这个“原初语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这件艺术品不是放在那里冷冰冰的一个距离我们很远的“文物”,它是一件观众可以参与其中的艺术品,而且如果没有观众的参与,它反而不成其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曲水流觞体现的是东晋名士的一种生活状态,它是一次雅集,所以必然要有“人”才可以,所以这就强调了观众的重要性。在这个美的环境里,观众可以坐下休息,感受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气氛,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受教育的过程。

    “原初语境”重构当然不仅仅限于展览场景的布置,六朝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一些活动以达到教育目的。比方说,六朝博物馆在2016年8月20日举办的荷香茶韵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浮生六记》中写道:“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芸娘)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六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选择了最具有阳光气息的白茶和荷花,让前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体验一下这有着悠久历史的荷花茶,享受荷叶田田、荷香沁人的美好夏日时光。活动场景布置很有新意,茶具两两相对摆放,每一对茶具之间都放着一片大荷叶。小朋友们一个个身穿汉服,学习着如何泡茶、品茶,这也是一种“原初语境”的重构。这不仅教了孩子们历史知识,更是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感受到文化本身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美育。孩子们感受到这种礼仪上的、形式上的美其实就是一种美术教育。

    美育的实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美的艺术来实施,而这里所指出的两种不同的“原初语境”的重构就是如此。

    “原初语境”重构改变了博物馆“说话”的态度、语气,结合艺术作品、空间氛围、背景资料,使博物馆的语言表达更为生动,使博物馆成了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四、结语

    曾经的博物馆教育,大多板着严肃的面孔,在研究观点或策展理念的架构下,对展品的美学意义、社会思潮或文化背景进行专业化、术语化阐述。但事实上,这些高屋建瓴的知识过于深刻,指导意味过于浓厚,展示设计过于单调枯燥,理解起来过于艰辛,观众在挫折、窘迫、拘束的感觉中,会立即放弃接近的欲望。这种教育一开始就摆出“我比你高明”“艺术很深奥”的架势,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硬生生将博物馆与观众割裂开来,剥夺了观众自由探索获得启发的机会。“原初语境”重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原初语境”中,观众的学习心理与正式场所完全不同,与纯粹娱乐场所也完全不同,学习的氛围轻松自由,不像强迫学习下有取得成绩的压力。人们普遍怀着提升的愿望来到博物馆,而“原初语境”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更容易达到教育效果。其他的博物馆可以学习借鉴六朝博物馆的这一优势,优化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美术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曹意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美术博物馆学导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张子康,罗怡.美术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文章!
  • 互动叙事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

    王兰侠“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麦克

  • 万物两极,善恶对立

    张成成【摘 要】2015年年末的电影《唐人街探案》以一种新奇陌生的混搭模式横空出世,大胆尝试将喜剧元素和侦探元素深度融合,成功获得票房

  • 信息时代的艺术社群探究

    摘 要:随着技术的更新与艺术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大众参与的元素,大众对于艺术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