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艺术社群探究

    摘 要:随着技术的更新与艺术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大众参与的元素,大众对于艺术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不同主题的艺术社群逐渐形成,使得艺术家与大众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探讨艺术,加大了艺术对社会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信息时代;艺术社群;大众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在技术力量的帮助和艺术理念的更新下,“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越来越普及,不仅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更愿意将大众参与纳入视野,大众对于艺术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通过艺术行为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社群”,在不同主题的艺术社群中,艺术家与大众一起探讨、创作、交流和分享。

    先观国内,目前,国内艺术中与社群相关的概念正逐渐增加,各种立足于社群、为社群发声的艺术理论与艺术行为越来越多。

    早在2008年,798双年展主题就被定为“社群”。10年后,同济大学设计周又以“新社群New Communities”为主题,提出以设计师为发起者积聚而成的新社群,正在重新定义艺术创新的各个环节,设计驱动型新社群正在成为积极社会变革的新主体,也成为设计的新对象。[1]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李立新教授提出,中国应该形成“设计共同体”,指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设计者,基于一个相同的背景(文化、地域、观念、语言),遵守共同的规范,相互尊重、联系、交流,推进设计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體”,这样“才能构建并完备中国设计的价值体系,才能使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真正赢得应有的地位”。[2]

    艺术中大众的参与权,也就是大众声音和社群诉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国内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曾经的“政府办文化”正在转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因此,“一元”的社会文化正在向“多元”转向。[3]在如此社会背景之下,艺术家更为关注艺术中大众的参与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自上而下的理性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模型正在向一个自下而上的、民间的、自主的文化模型转变。这种服务于民生的新模型更加感性、更贴近民众真实的生活诉求”。[4]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者刘悦来创办的“四叶草堂”,就在设计社区的景观时主张发挥大众的力量,发动全社区居民一起参与到社区景观的改造设计中,至今已在上海市引领市民们建造了20多个社区花园。“社群艺术”是基于社区的,不仅创作灵感来源于社区的生活和文化,艺术成果的呈现也与社区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是大众触手可碰的艺术。《城市美学:社群艺术与城市美化》一文中就提到,“所谓社群艺术,是指在公众地方的艺术创作,以社区及邻社为其美学的表现,表达人们对社区的改善期盼,也是叫市民参与的非形式普及艺术教育”。[5]艺术社群不仅存在于线下,还存在于线上。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童欣欣的硕士论文《论社交媒体下虚拟艺术社群的社会交往及影响》就提出了“虚拟艺术社群”的概念,并指出虚拟艺术社群正在“把更多的普通大众拉入到艺术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中”。[6]

    再观国外,国外目前对“艺术社群”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将“艺术社群”等同于“社区艺术”。

    其原因在于,“社群艺术”在欧洲已经发展了接近半个世纪,其发展主要受到英国1970年代的“社群艺术运动”、德国艺术家波伊斯“社会雕塑”理论以及法国策展人尼古拉斯·布希奥德(NicAolas Bourriaud)的《关系美学》等的影响。[7]在此影响下,“社区艺术”的概念也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开始流行,具体指的是“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旨在改善社区环境,复苏经济产业,重塑社区精神文化”,其艺术形式多样,“经常以公共装置、街头涂鸦、表演、观念艺术以及艺术教育等形式出现,吸引大量社区居民参与到项目中来”。[8]并且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的各大城市开始成立社区艺术中心,并在社区艺术中心中通过艺术培训、艺术展览、艺术品商店、艺术节、艺术基金等形式将艺术教育普及至更广层面的大众,为学校教育作补充。正因为欧洲与美国这种社区艺术的文化由来已久,因此当讨论“community art”的时候,大部分研究都聚焦于社区艺术、通过社区艺术所带来的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合作、更为平等和多样化的艺术体现以及大众更加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艺术社群的关注内容是一致的,都包括艺术创作过程的参与权与艺术创作结果的使用权。国外“社群艺术”的发展历史深厚,恰恰为近年来国内对“艺术社群”关注度的提升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艺术社群的发展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当社会背景整体转向更为多样化、民主、关注大众的方向时,艺术社群的关注度也会相应提高,对于参与权与使用权的讨论也会增加。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社群正在逐渐突显出其重要性,对于艺术社群的研究也越发急迫与关键。

    参考文献:

    [1] 2018同济设计周全攻略[DB/OL]. https://www.xiusheji.com/events/4570.html.

    [2] 李立新.共同体建设与中国设计的未来[J].美术与设计,2018(1):6-10.

    [3] 颜皇.建立“项目型舞蹈社群”的资源共享机制[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7(3):110-114.

    [4] 赵明.场所·空间·艺术——社区、社群文化的兴起与塑造[J].新美术,2017(3):109-113.

    [5] 梁燕城.城市美学:社群艺术与城市美化[J].北京规划建设,2018(1):155-157.

    [6] 童欣欣.论社交媒体下虚拟艺术社群的社会交往及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7.

    [7] 赵澄.倡导社群艺术,共建全人关怀——香港“艺术在医院”社群艺术展开的启示[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226-227.

    [8] 陆唯.艺术介入社区:美国社区艺术案例研究[J].公共艺术,2018(5):38-45.

    作者简介:陈洁,女,清华大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
  • 互动叙事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

    王兰侠“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麦克

  • 万物两极,善恶对立

    张成成【摘 要】2015年年末的电影《唐人街探案》以一种新奇陌生的混搭模式横空出世,大胆尝试将喜剧元素和侦探元素深度融合,成功获得票房

  • 博物馆“原初语境”重构对美术教

    张佳敏摘要:首先,文章简单介绍了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演进历程,接着作者引入“原初语境”这一概念,并且说明了“原初语境”重构的必要性。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