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电视业试错容错纠错的广电管理和潮流趋势
许婧
2016年,中国电视业渐入制播分离、媒介融合的佳境,从政策到产业、从平台到受众、从人才流动到节目类型,无不显示出鲜明的症候。传统电视和网络平台与新媒体日趋密切的合作,推动了电视行业的版权意识、IP观念和制作水准的转变,电视节目的多元化和品质内涵得到强化,依靠单个IP制造话题的热点降低。
一、 广电监管:容错-试错-纠错机制
随着影视节目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对中国社会广泛的渗透和影响,文化问题便成为国家宏观政策中的中心议题,相应地,文化管理在规约、干预、调控、形塑文化生产机构和文化实践方向上便具有了重大意义。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文简称“广电总局”)针对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规定和举措,及时调整并把控创作与制播不偏离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價值观的导向。
从广电总局对全媒介内容的标准建设到边界监控,从新规发布到行业协会联动释放出的信号看,适应技术进步和娱乐方向的试错-容错-纠错正在成为广电监管的特色,社会效益优先的长效机制在逐步推进中。今天,把发展中的问题和方向视为“新常态”的2个基本内涵正在成为共识,中国电视艺术作为文化产业进程中的“排头兵”,始终在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双重竞合中寻求主流话语权力的新认同。广电政策面对民众高涨的娱乐诉求和媒介技术的迅猛突进,也始终走在一条试错、容错、纠错的监管之路上。简而言之,目前的广电管理对象主要是三类:行政机制架构内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视频网站为代表的商业媒体和内容制作商。随着商业媒体近年来的风云崛起之势,及其制作的代表性网剧和网综越来越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让传统的广电管理模式也相应地紧跟变化的市场节奏,线上线下的标准化步调终趋一致。
2月27日,在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广电总局首次明确指出“将加强管理网剧和网络自制节目”,走中国特色的网络剧发展之路。具体表现在:电视不能播什么网络也不行;加强对网站自审的审核员的培训考核;24小时不间断监看网络剧,提高要求,及时发现问题“苗头”,防止成片后再下架。
5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对经过备案审核公示的剧名不宜更改事宜,以及申报时必须提交1500-2000字的剧情梗概并说明思想内涵等做出具体规定,以落实社会效益的优先原则。之前,公示的仅是剧名、题材、集数、制作周期和200字左右的剧情简介。年底,自12月19日起,网剧、网综、网络大电影等网生内容一律实行备案登记制度,遵循电视剧备案时一样的名称和内容等规定,且不得擅自拍摄重大题材和特殊题材,需经相关归口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审核。至此,线上线下标准一致。
6月6日,广电总局发文“全国省级电视台签署《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要求电视台在电视剧购销合同中不签订以收视率和收视率排名定价、议价的条款。之前,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在2月19日召开的“2016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上曾倡议电视台不与民营机构签署“收视对赌协议”。12月中旬,因电视剧《美人私房菜》收视率过低被浙江卫视撤档事件,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简称“中制协”)首次揭露收视率造假“黑产业链”,曝光了1集高达30万至50万不等的收视率购买黑幕,坐实了行业收视率造假的潜规则,“裸播”成为年度新词。随后,中制协又于2017年1月3日公布《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郑重声明协会成员所制作的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时绝不买假收视率数据。
6月20日,《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发布,明确支持鼓励自主原创节目,限制引进境外版权节目数量和播出时段:全国上星综合频道每年在19:30-22:30播出的引进境外版权模式的节目最多2档;每年新开播引进境外版权节目只允许1档,第一季不得在19:30-22:30播出,且均需提前两个月向总局备案。此举标志着广电总局将大力扶持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优节目,叫停“天价”版权引进和恶性竞争的行为,改变原创节目比例低、精品少、影响弱等问题,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民族意识。同时,在上星频道“920”节目带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力推多样化、差异化节目,避免雷同重复和类型集中。
8月26日,广电总局党组在中纪委网站发布《中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声明在电视剧拍摄制作和甄选上继续整治抗战“神剧”“雷剧”,加强电视剧的播出调控,协调优秀电视剧上星播出;解决过分强调收视率、点击率的问题,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限制综艺娱乐尤其是真人秀等节目的播出,严控明星及子女参加真人秀节目,遏制追星炒作之风。演员缺乏职业操守仅凭颜值出镜的行径将受到抵制。
9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购播工作管理的通知》发布,明确了电视剧购播过程中应以品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不得指定演员、不以明星大腕为议价标准,宣传时突出电视剧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不得过度炒作明星。
在文件具体实施过程中,实时动态调整尤为重要,像原计划东方卫视与腾讯视频台网联动的周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先在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备案,后因故撤销重新审核批复后改为纯网播。可见,即便是行政主管部门对线上线下内容备案公示的标准做了统一规定,电视不准播的网络也不行,但毕竟成片远比公示的内容复杂,而电视剧和网剧的受众各有其精准定位,仍然要正视并区分传播时所面对的不同诉求。传统平台广泛的传播覆盖面,决定了其品质内容尤以传播主流价值为重,正如电视剧购播通知中重申强调的“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原则”。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发挥影响力所在,考虑“受众意识”,在电视剧和网剧审查环节完善程序,及时进行同中有异的灵活调控。同时,强化网络剧内容的广电监管是大势所趋,2016年全国已备案剧目中,网剧部数、剧集数均高于电视剧,与2013年以来的网剧年产量相比是“划时代”的拐点。
需要注意的是,广电总局6月出台的关于创优创新工作的新规,虽不能说是针对年初轰动业界的灿星与唐德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荷兰版权纠纷,但中国各卫视有如此多引进版权模式的电视节目,不能说不存在巨大隐患。况且,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或者某种生活方式,借助节目而潜移默化地渗透最为危险,背后是价值观安全及其文化殖民的关系问题。全球化导致的价值观之虞已引起法国和很多国家的注意。另外,曾经不高的境外版权引进费,短短3年半暴涨为近4亿人民币,在国内行业法尚不完善、竞争规则混乱之际,荷兰版权方Talpa难逃浑水摸鱼之嫌,通过“一女多嫁”引发鹬蚌相争而坐收渔翁之利。版权之争不过是导火索,新规为国内懒于创新的现状敲响了警钟,也为国外版权方在巨大的中国市场的暴利敛财行为画上了句号。
关于神秘的“限韩令”,总局并未正式公开发文,但央視和各卫视包括网络平台的相关负责人均得到通知。自此,韩国明星参演的影视剧、综艺节目、代言,以及根据韩国影视改编的作品逐渐淡出大小屏幕。已拿到引进韩国节目模式批文的国内自制综艺不在限制之列,但要么更名,要么在线播出,已有视频画面的或被剪掉形象、或打马赛克覆盖,甚至更换代言人,到2017年2月24日,网站“暂停更新一切韩国节目”。广电总局2015年实施的“限外令”规定:视频网站引进海外剧必须进行完整剧的“先审后播”,韩剧适应中国政策调整得最快,2016年2月24日便与爱奇艺同步播出《太阳的后裔》,这是韩国首次将“边拍边播”改为“先拍后播”模式后第一部中韩同步播出的韩剧,引发中国年轻人追剧,各方收益颇丰。源于政治、军事和历史等诸多原因,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这个虽无一纸公文的“限韩令”,让风行中国20多年的“韩流”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阻力,新词“被下车”开始在韩国娱乐圈流行。这种现象不足为奇,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管理都是民族利益、民族尊严高于一切。
二、 风向标:流行语折射大众文化潮流
不可否认,产业发展初期的宽容和路径依赖,使得管理和引导常常是被动而滞后的,但文化与权力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文化实践方向的绝对控制和基本形塑能力,影响文化变量的因素离不开经济、市场、政府和社会。适时适宜的文化掌控能防止“棘轮效应”的蔓延。2016年人们已经感受到“污文化”趣味袭来的潮流,它并非沾染淫秽的脏口,但确实是时下年轻人喜好的带点荤腥孟浪、“好色而不淫”的性感语言游戏:“以网络为载体,借助语言偏离的手法,通过避免直接开黄腔的方式以达到社交互动、解压娱乐目的的一种属于青年群体的亚文化形式。”①
其实,从2016年出现的很多年度流行语脱胎自电视节目,也可洞察大众文化潮流。电视早已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借助高度日常化的媒介、网络和社交软件建立起潜在的社会联系。IP、网感、游戏化、二次元、萌文化、视觉化表情包等突出的青年文化流行现象,与年度流行语高度互文,一道成为见证社会变迁、记录大众心态和反映民众诉求的窗口。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杂志《咬文嚼字》,12月14日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与电视艺术有密切关联的词语多达6个:“工匠精神”是对专业、敬业、精益求精等“技艺合一”品质的怀旧,借此表达当下商品社会不讲质量与底线的不满,也可引申到对影视产品唯收视率和票房论英雄的焦虑。央视2015年播放的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展现了遍布社会各阶层、技术一流、人品上佳的众多“当代匠人”。而“匠人”一词早在春秋战国就有记载,齐国《考工记》将“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谓之匠人,“工匠精神”是源自中国久远传统的“人文信仰”;“洪荒之力”出自2015年的热播剧《花千骨》,因奥运选手自带幽默的调侃广为流行;至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和“葛优躺”2个短句、词语,均脱胎于情景喜剧,即美剧《老友记》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以及《我爱我家》(1993)中的画面,当时未有感觉,此时被摘出别有意味。这种二次元漫画与表情包文化,被视作当语言和文字无法言表、难以道破负面情绪时,暂以“颓废”的视觉化图谱抒发不满又无伤大雅的途径。有意思的是,都是以经典电视剧讽喻现实,借助带有温暖底色的“怀旧”达成减压的心理,不只是折射了今不如昔的失望,还反映了作为大众文化风向标和社会生活晴雨表的电视剧,在社会心理和审美趣味上“隔朝换代”般的迁移;与视觉化相映成趣的是,网友还会通过一些独特的方式解压,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这种以谐音代表心绪的流行语,体现了年轻人真切感受到压力却下意识地暴露其生存语境的游戏化心理,其自我安慰时极富二次元萌态趣味的视觉化表达方式,正是能引发他们普遍情感共鸣的审美日常化表征。生存于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中,年轻人面对“撕裂”的态度具有互联网时代不乏自嘲和诙谐语感的特质,但绝不会真的无计可施。这一年中像高晓松的名句“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因其与70后、80后强烈的怀旧心理产生共鸣,而超越了略带贬义的“心灵鸡汤”语境,让“诗和远方”成为与“物质现实”相对立,撩起某种“乡愁”意味的网络流行语;“小目标”是王健林做客访谈节目《鲁豫有约》时,与年轻人分享经验之谈:“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让他意外的是“一亿元小目标”在自媒体时代火了。成功人士如此轻描淡写的“大实话”对普通人实属非分幻想,暴露了悬殊却无法弥合的阶层与视野之差,吃瓜群众只有围观与自嘲的份了。
中国已经进入电视节目的分众化时代,媒体行业的人才流动和受众思维观念转变在2016年变得寻常。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带给“电视”最为深刻的变化,就是促成了电视观众最早的分众化现象,以方便服务于不同社群、不同层次、不同喜好受众千差万别的需要,以及越来越重要的海外传播诉求,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编排愈发多样化。这种看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而技术进步永无止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在全球更大地刺激了对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需求量的猛增。湖南、东方、北京和江苏等4家卫视已开辟周播剧场,湖南卫视独有3档剧场:周日晚10点档周播剧场,周一周二黄金档“金鹰独播剧场”和周三周四晚10点档“青春进行时剧场”。周五、周六、周日是各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带。真人秀、日播剧、周播剧和网络剧等与不同受众群达成“约会意识”。
印刷时代的“文字”和“文本”,对应的思维是“文以载道”和“寓教于乐”,其所强调的“思想”和“意义”往往大于娱乐;而伴随技术进步进入视觉时代的“图像”和“视频”,则强调“震惊”和“冲击”,娱乐属性前所未有地摆在首位,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娱乐时代。这与经济学家对“中国正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论断和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不谋而合,2015年底,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则是66.4%①,到2016年10月底,贡献率升至71%②,这意味着从2015年开始国内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互联网技术。而娱乐产业消费增速最快的是电视剧和综艺,超过了游戏和电影。其中,视频付费的主流目标受众是90后和00后而非80后,这已得印证——“根据腾讯网的一次市场调研,腾讯视频的主流观众群体年龄段是16岁至28岁。”[1]为90后做节目,做90后爱看的剧是当下中国视频网站的核心发展思路,它们提供了一个与传统电视媒体话语表达过于主流、价值观过于正统的极富“网感”的不一样体验。
三、 趋势如风:人才流动和受众思维转换
“春江水暖鸭先知”,新技术变革导致人才的需求和流动,商业媒体崛起的4年,与央视主持人的辞职潮重合,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中很多传统媒体人纷纷“下海”,或跳槽到视频网站,或到内容制作公司担任CEO。体制内精英外流的背后,是制播分离大势所趋的结果,也是中国电视“制片人制度”从新闻向娱乐节目蔓延的结果,无所谓好坏对错,职业选择与时代、技术、观念和改革密不可分。事实上,目前引起反响的网综、网剧的制作商,几乎全是体制内人才再创业的结果。他们所做的内容与传统电视最大的不同,并非传播平台的变化,而是注意力经济和大数据支撑下的“受众思维”,唯有资本既牵绊又保障,却无须再顾及太多的条条框框,真实、尖锐、有趣、互动是内容生产的核心,互联网思维提供的试错和容错空间相对灵活广阔,带给曾经的体制内电视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譬如,综艺节目中,马东与爱奇艺联手后的《汉字英雄》《奇葩说》,哈文与优酷的《偶像就该酱婶》等都是典型。
人才的流动是跨国性的,不限于中国体制内外,曾供职MBC(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长达29年、号称“综艺教父”的制作人兼导演金荣希2015年到中国发展,他给湖南卫视献上的“投名状”是2016年的开年大手笔——围绕“孝道”和“100%真实”的纪录片式综艺节目《旋风孝子》。由他原创的《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曾分别在2013年1月和10月制作播出了中国版的第一季。从《爸爸去哪儿》的“亲子”思路,到延伸联想的“孝道”理念推出《旋风孝子》的微妙,都是围绕核心人物创意延展的结晶,媒体行业的发展、变迁、趋势具有普遍性。电视综艺不断在强化“娱乐性”,金荣希的经验是:“不超过20%的公益性、教育性,加80%以上的趣味性、娱乐性”,意在让观众完全感受不到“在教你”而心生厌烦倦怠,“娱乐”因此变成一件教化民众的“非常好的武器”。[2]
电视人和网综的渗透与合作也是方方面面的。黑龙江卫视联手腾讯视频在2016年12月29日播出的国内首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总导演正是执导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的关正文;制作了《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4小时》《旋风孝子》的星驰传媒,也是腾讯视频热门网综《抢戏天王》的制作商。
网综异常活跃,但其以真人秀、脱口秀和访谈三类节目为主,类型相对单一,制作费投入有限,真正留得住观众的节目还不多,目前缺乏堪与现象级电视综艺媲美的节目,碎片化特点突出。而电视综艺在不断升级,表现在大制作、话题性、多样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原创节目不断涌现上,如《真正男子汉》《中国式相亲》《中国诗词大会》等。
此外,网剧制作已是业界大趋势,不甘落伍的一批实力型知名导演纷纷加盟,可谓与时俱进,管虎的《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张黎的《武动乾坤》等都在摄制中。越来越多专业力量的投入,在制作水准和艺术品质上必然会将网剧引向“精品制造”的方向,客观上讲是明智的双赢之举,其意义是超越平台媒介属性进行优势互补地机制性换血,一改原始积累的种种不堪,整体提升国剧品质。继“侯鸿亮团队”以精品生产取胜后,张黎的转型格外引人期待。
中国离影视产业的工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行业中已不乏走在前列的表率和成功案例。当下气势如虹的“侯鸿亮团队”,早在2011年组建了隶属于“山影”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因共同制作了《战长沙》《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琅琊榜》《伪装者》《他来了,请闭眼》声名鹊起,2016年再次贡献了不失水准的3部年度作品《欢乐颂》《如果蜗牛有爱情》《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后两部是离开了“山影”的正午阳光制作,但其在业界开创的“山影出品,必属精品”的国剧美名仍然共享,“东阳正午阳光出品”也成为“精品剧”的品牌标签。其选择IP的独到眼光和二度创作后鬼斧神工般的再造能力,如同它的制作实力一样老道,经它翻新原著获得有如神助一样脱胎换骨的新生,从《伪装者》到《欢乐颂》皆然,所谓“化腐朽为神奇”不过如此,难怪被剧评人由衷折服:“正午阳光真是默默地干着买二三流IP、做一流电视剧的勾当啊!”并在对比其他IP改编剧的前世今生后一语中的:“一流IP也可能是赔钱货,二三流IP也可以成就爆款发大财。怎么做、谁来做将成为一部IP作品成败的关键,电视剧的成败又回到真正的创作者手中,不要以为二次创作就不是创作,很多时候它甚至比第一次创作(原著IP)更重要。”[3]如此赞誉并非孤例,专栏作家韩浩月的感受相仿:“国产电视剧这两年普遍质量不高,所以,但凡尊重创作,有点职业态度的从业者,拿出基本合格的作品,都会得到超其真实质量的好评。同理,《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其实并没有一些粉丝们神话得那么好,但也能算得上一部合格的工业化生产的作品。”他认为,电视剧工业化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大量专业人才“致力于创作经典而不是生产一次性消费品。”[4]也不妨想像一下,年度令人失望的两个IP是“职业剧”坯子的缪娟小说《翻译官》,以及现实中真实法医秦明的悬疑小说《第十一根手指》,到了正午阳光手中,命运或许就会大不一样。毕竟,经其染指翻新后的IP,豆瓣評分皆高于原著,而动辄上亿的资本交给缺乏“正剧思维”的港台导演显然已被市场验证为不安全,且艺术品质难保,有着无法逾越的文化鸿沟。
2016年的廣电举措和大众文化趣味间的包容与引导显示,网剧、电视剧、真人秀的尺度不断探寻可以放大的边界,而监管之手也始终在坚持文化底线和媒介伦理的基础上,不断拉近与公序良俗的距离。政府开始严肃地正视娱乐是电视传播的必要手段,允许新媒体试错、容错,最终在纠错中完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标准化建设。
随着不满35岁且占居“零电视家庭”半数的年轻群体的出现,“后PC时代”通过手机、平板观看流媒体视频渐成趋势,内容需求迫在眉睫,版权问题变得格外严峻。2016年4月13日开始,歌华有线电视机顶盒回看功能的“电视剧专区”中,不少电视剧只提供7天内的更新剧集,这与对电视节目版权的空前重视不无关系,它与国家版权局相继于2016年2月4日和2017年1月20日发出禁止未经授权通过网络传播“央视春晚”的通知,可以互为印证,规定除了获得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授权的机构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PTV、OTT平台提供传播央视春晚音频和视频的直播、点播、下载等服务。违反规定且情节严重的越轨行为,版权行政执法部门将依法查处。[5][6]央视春晚每年都是高居收视率榜首的节目,以此为信号,相关部门对版权和自主研发节目的重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将互为促进,内容为王是所有平台竞争的制胜法宝。
应该反思的是,2016年影视IP如火如荼,综艺节目的版权之争和另类出新也是变本加厉,2017年则会蔓延至综艺节目,有更多的影视界大腕投身综艺烧旺这把娱乐之火,脱口秀的日子注定不好过,还会给以犀利观点、深度对话的节目带来致命的杀伤力,看电视看视频的受众中还有多少人需要深度?大多数只需要热闹、娱乐、名人效应和粉丝拥趸。某种意义上,脱口秀和谈话节目是最接近“文字”和“文本”并可能提供内涵、思想的节目样式。是时代的无奈?还是管理粗疏、治标不治本?行政管理在根本上不限制真人秀数量乃至整合全国电视媒体,问题将会积重难返。
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下,主旋律、小情怀,包括二次元和无伤大雅的“污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趣味,都将成为汹涌澎湃的大众文化潮流中“各表一支”的存在,成为从不同侧面开明开放地展示中国社会的“万花筒”和“浮世绘”。
参考文献:
[1]万佳欢.“太子妃”的爆款之路[J].中国新闻周刊,2016(5).
[2]符遥.金荣希.娱乐是一件很好的武器[J].中国新闻周刊,2016(4):75.
[3]小麦.《欢乐颂》买三流IP制作成一流电视剧[N].新京报,2016-04-28(C02).
[4]韩浩月.《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资本对大IP的一次正确消费[N].新京报,2016-12-28(C02).
[5]网易新闻.国家版权局:禁止未经授权网络传播猴年央视春晚[EB/OL].(2016-02-04)[2017-07-02]http://news.163.com/16/0204/
19/BF0MMGKV0001124J.html?urlType=origin.
[6]网易娱乐.国家版权局:禁止未经授权通过网络传播央视春晚[EB/OL].(2017-01-24)[2017-07-02]http://ent.163.com/17/0124/
21/CBJ04F1700038F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