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布歇绘画中的中国元素

    高妍

    

    

    摘 要:布歇绘画中所表现的中国元素,与中国艺术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布歇带有中国元素的绘画表现是洛可可时期“中国热”的缩影,对展现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产生影响。

    关键词:中国艺术;洛可可风格;布歇绘画;中国元素

    1 洛可可——布歇绘画的基本风格

    1.1 洛可可艺术中的“中国风”

    法国的“洛可可”始于路易十四时期( Louis XIV,1643—1715),流行于路易十五时期(Louis XV,1715—1774),在1740—1760年期间达到了顶峰,[1]大致贯穿了整个18世纪,是流行于法国上流社会的具有极强装饰性的风格,它具有纤细精致、柔美明丽、轻松诙谐同时又轻佻繁复的特点。

    洛可可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结合当时所处时期的环境,18世纪正是处于世界文化广泛交流时期,其中尤以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为显著特征。洛可可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其盛行时期,正值中国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交流,洛可可与中国文化具有契合之处,主要体现在细致入微的情调之中。这种微妙的情调是通过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花鸟漆器、中国风挂毯、中式壁纸等中国元素体现出来的,这种情调在当时著名画家布歇的绘画作品上,也有或显或隐的反映。

    “中国风”一词来源于16世纪法语中的“chinoiserie”一词,是在“中国热”的背景下,由“China”为词根发展而来。它最初指在世界贸易交流下流入法国的中国工艺品的泛称,后来“中国风”的外延随着中法交流的密切得到了扩展,包括了除中国工艺品以外的在中国影响下产生的欧洲工艺品、文化活动等含义。根据1692年巴黎出版的《地址录》记载,那时专门倾销中国艺术品的商人在巴黎就有20人之多。[2]此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中国文化十分热爱,他曾赞助建立用于培训首批法国赴华传教士的神修院。法国的“中国热”发展到17、18世纪则更为广泛,中国的秋千、中国式的澡堂在法国社会街头设立;在巴黎等大城市中,卖艺的法国人按照北京赶庙会的传统习俗,在街头放鞭炮、点油灯、表演说唱节目;中国式的轿子也在法国社会街头出现;中国的皮影戏从起初仅供法国上流社会观看渐渐普及到了民间,广受欢迎,被法国人称为“中国影戏”;身着中国式长袍马褂的王公贵族在凡尔赛宫欢歌起舞……[3]

    1.2 布歇的中国风格

    “中国式风格”是指为了烘托出东方性意境而设计的工艺品,多表现出“中国题材”,背景通常由具有中国刻板印象的符号构成。多数情况下,这种设计并不是对中国工艺品的全部复制,而是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和极强的空想性,实际上是将中国元素按照欧洲人的理解重新诠释,创作原型直接取材于中国的外销艺术品,以及传教士的记载和类似于“中国探险游记”的书籍插图。[4]

    洛可可风格艺术家布歇的绘画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主要包括两个表现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中国物品图像素材元素的使用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于中国绘画技巧、造型规则的理解运用和画面风格的营造上。布歇常在表现法国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画面中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像元素。比如,在他的作品《午餐》(The Afternoon Meal,1739)中,描绘了具有中国风的瓷杯、瓷盘、青花陶瓷瓶和大肚弥勒佛。在另一幅油画作品《梳妆》(Tolitte ,1742)(见图1)中,中国风的花鸟纹饰屏风、团扇、瓷器茶具等中国物品被自然地安排在画面之上。除了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布歇还绘制了一系列以中国为主题的绘画和壁毯,如《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中国集市》和《中国皇帝宴请》,画面表现出中国百姓的日常穿着,如衣着长衫、脚踩布鞋,有的人物还头戴劳作时独具中国特色的斗笠,画面中还有草亭、乌篷船、油纸伞等中国风格的物品,凸显中国特色。

    2 中国艺术中色彩对布歇绘画的影响

    2.1 布歇色彩中的“中国风格”

    色彩是艺术作品重要的表达手段,同时也是不同风格特征差异的体现。布歇在洛可可风格绘画中的色彩搭配和运用上,受到如塞尔巴·卡里拉(Rosalla Carriera,1675—1757)色粉画和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雅宴画的影响。同时,随着中国工艺品传入法国,布歇绘画中的色彩表达也受到中国工艺品中颜色搭配的影响。其绘画色彩柔和艳丽,充满戏谑性的趣味,主要是以粉色为画面主色调,多以低纯度的调和色表现对象的本色,对暗部、阴影往往进行提高其明度的处理。比如,布歇一组中国绘画中的《中国人的渔宴》(The chiIlese Fishing Party,1752)(见图2)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画中,无论是在老者、女子、孩童还是在远处的和尚,无论是在人物衣着、周围景色,还是在木质凉亭的色彩表现上,充满了浓郁的异国(中国)情调。在用笔设色上,笔调朦胧、色彩淡雅,用笔强调色块的晕染,用柔和的渐变色展现光影的变化,呈现出较为晦暗的色调;在景物塑造上,近景和远景,如树林、云雾多用单一色渲染,温馨的田园风格明显是受到中国山水画的启发。整个画面具有一致、和谐的美感,带有朦胧的、晦暗不明的中国风味。与前人华托的《发舟西苔岛》的设色有相近之处,利奇温对华托的这幅作品作出了“画中常见的近似单色的前景风景,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5]的评价,这对于寻找布歇绘画中的中国元素有所启发。

    2.2 洛可可的“撞色”“均色”新方法

    由于对中国工艺品设色的学习,洛可可发明了撞色、匀色的新方法。在布歇绘画之中的表现,则是注重对比色的使用和大面积单色的渲染,如布歇所绘的《田园风光》(Pastoral Landscape ,1765),画作整体统一于和谐的绿色调之中,远处高耸的树木与近处低矮灌木的颜色大体相近,但细看便会发现绿色中带有变化,前者的绿更加偏向于黄绿,后者的绿更加偏向于墨绿,并且画面中的茅屋和石桥也在其固有色的基础上掺和了绿色这一环境色,这种用色方式与中国山水画中的单色山水十分相像。对于画面前部主体物的衬托,布歇则巧妙地使用了撞色的方法,并且其所用的與绿色相对比的红色也使用了撞色的技巧。

    3 結语

    中国艺术对布歇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海外贸易的发达、传教士的学习交流、西方对于神秘东方的好奇,都是促使中西文化交融的原因,并且受东方文化影响的洛可可艺术,并没有对东方文化进行机械地挪用,而是提取适宜的审美元素加以改造利用。

    因此,当我们在欣赏洛可可艺术时,既要看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又要看到西方对于外来文化吸收借鉴的智慧,只有这样艺术风格才能常变常新,不断延续并丰富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an-ni chang. fran?ois boucher and his chinoiserie[D].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2010:27.

    [2] 孙莎岚. 16至19世纪期间中欧绘画的相互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15.

    [3] 曹雅致.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6.

    [4] Fran?ois Boucher(French). Fran?ois Boucher: Seductive Visions[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78.

    [5] 利奇温(德).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朱杰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8-49.

    [6] 安田朴(法).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M].耿昇,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 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8] 刘博.奢华的底线——洛可可[M].天津技术出版社,2011.

    [9] 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0] 林瀚,张怀林.海外珍藏中华瑰宝:斗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

    [11] 雅克·德比奇(波兰),让·弗兰索瓦·法弗尔(法),特利奇·格鲁纳瓦尔德(德),安东尼奥·菲利普·皮芒代尔(葡萄牙).西方艺术史[M].徐庆平,译.

    海南出版社,2000.

    [12] 牟晓林.瓷上“中国风”——明清景德镇瓷器的生产与外销[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13] 寂园叟(清).匋雅[M].杜斌,校注.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14] 康定斯基(俄).论艺术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 M·苏立文(英).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16] 许明龙. 18世纪欧洲“中国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7] 袁宝林.欧洲美术——从罗可可到浪漫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9] 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20]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1] 赫德森.欧洲与中国[M].王遵仲,译.何兆武,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 何平.西方美术简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2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4] 小林太市郎(日).罗可可的形成[J].戎克,译.美术译丛,1982(03).

    [25] 李秋菊.中国—法国式:从洛可可艺术审美看明清瓷器文化的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6] 范明三.巴洛克、罗可可艺术及东亚影响[J].上海工艺美术,2005.

    [27] 周露露. 17至19世纪欧洲画坛的东亚印迹[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28] 简思敏.从洛可可艺术看中国艺术对欧洲艺术的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9] Raymond Schwab . The? Oriental? Renaissance:Europes? Rediscovery of? India? and the ( East,1680-188[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30] Oliver Impey. Chinoiseri:the Impact of Oriental Styles on Western Art and Decoration[M].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6.

    [31] Keith Windschuttle. The Killing of History[M]. New York:Free Press,1997.

    [32] Hugh Honour . Chinoiserie: The Vision of Cathay[M]. London: J Murray, 1961.

    [33] Arnold H.Rowbotham . Missionary and Mandarin,the Jesuit at the Court of China[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

相关文章!
  • 数字技术与电影语言新变革探析

    彭奕奕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电影制作中许多想到而做不到的镜头能借助电脑完成,数字技术的深刻变化,促进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给

  • 新世纪大陆青春片发展状况的研

    【摘 要】近几年的青春片市场呈现出了一种井喷的状态,青春片成为了电影导演竞相追捧、用于表达自己内心诉求的一种重要类型电影,较于之前

  • 实录:美术基础课中的承传与融

    摘要:文章实录了艺术专业美术基础课程创新改革的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民间美术和现当代绘画的理性解读,为美术基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