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书的纠葛

    藏书,自古有之,家藏万卷者不在少数。明代李贽就著有《藏书》和《续藏书》,只是李贽的藏书非我们所说的收藏意义,他的《藏书》共记载了从战国到元亡约八百多名历史人物。

    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开放初期,社会上流行起一股藏书热,那会儿书籍也便宜,块儿八毛能买两三本名著。后来发现了位于南院门的古旧书店,淘得旧版书籍大多每本五分一毛,一捆一摞地往家搬。那阵子宁肯饿肚子,也要买书,家里旮旯拐角堆的都是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范,书读得多少不打紧,堆在那就已经够养眼的了。

    世界上有金屋藏娇的,就一定会有藏书的。有人断言,藏书多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这点不假;但也有人确信,藏书多的人怎么也比没书的人知识多。久病成医是自然的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藏书者确分多种,有人把书藏在书柜里,有人把书藏在肚子里,另有人则把书藏在脑海里。藏于柜者是书生,藏于肚者是书虫,藏于脑者方得智慧。

    进入21世纪,逐渐发现自己所淘书籍着实太杂,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左边哲学右侧经济,中间一大堆散文小说与诗歌,床铺底下还装有几箱心理伦理和命理。绝不妄言,许多书翻开至今还有油墨味。这正应了那句买书不如借书的硬道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如今买书不仅显得过时,而且还有点犯傻。想看什么书网上没有?抱本时尚的ipad图文并茂,有些书还能读给你听,何苦花钱去充腊八蒜。

    日前与同事们去一餐厅吃饭,哇噢,进门玄关置有一大书架,上面摆满了外文书籍,煞是好看。心想,该店主看来不是下海的教授,就是报国的海归,不禁令人啧啧羡慕。只怪同事手欠,捞过一本想看个究竟。谁料想,均为假书。

    何谓假书?空壳子是也,美其名曰:装饰书。

    于淘宝上搜索,装饰书竟极为流行,销路火爆,中外版本富足,且可个性订制。此书或许在国外找寻不到,但在我们这里却大有市场,区区两元左右一本,买两箱装点门面也不过百十来块,置于家中品味凸显,有模有样。

    说到此,不禁想起,常去各级领导的办公室做采访,看着那一溜墙的书柜里码满的成套巨著,不知是真是假?倘若是真,不得成千上万啊;假若都是假书,阿弥陀佛,我们老百姓真的有福了。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

  •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

    【摘 要】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思潮,其产生根源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性扩张需要,实质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内外有别”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