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夏夏

    就业质量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自2004年开始已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促进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为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笔者尝试从必要性、主要原则以及指标设置等几方面,探索建立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建立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就业质量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劳工组织就曾提出了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体面劳动”理念。就业质量问题同样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上,由国际劳工组织专家和我国政府共同提出:“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和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将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今年3月5日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报告中专门指出应从政府、企业与高校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后提出工作要求与努力方向,用“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等措辞强调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质量是就业之本。显而易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以及是否充分就业,已成为衡量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标准。

    我国高等教育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倍受关注,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概莫能外,对这类专业就业质量评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旅游业正高速发展,一方面旅游行业各类用人单位人才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不少旅游行业用人单位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估问题,无论从政府工作的高度,从企业用人的维度,还是从毕业生本人的角度,都在呼唤科学、可行、实用的评价体系与操作方法。

    二、建立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建立评价体系时,首先,应依据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设计若干具有科学性的评价指标。譬如,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匹配度向来是被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体现了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度,而且反映了毕业生对旅游行业的认可度。因此,设置指标应同时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与专业匹配度。其次,评价体系应能立足实情,应能全面反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态势。这就要求是评价指标能充分且完整地反映目标,要求使整体评价目标存在于评价指标的总和之中,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评价体系中的任何一项评价指标。再次,所有评价指标应能互补。

    2.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既要满足简易可行,也要实现量化可测。简易可行是指与评价指标相关数据应从实地取得且具有实际意义,同时所有数据应便于实测。量化可测是指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应能用可操作的语言加以描述;所需评价数据均能通过实际观测或评价的方法,获得反馈,得出结论;评价内容均能通过统计结果进行衡量,便于从总体上进行量化评价,便于从不同维度进行量化对比。

    3.客观性原则

    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是第一评价主体,是评价数据的主要来源,评价指标应反映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量化评价的基础上,用定量方式替代定性的主观指标。客观性原则应该贯穿于所有评价工作过程之中。评价体系的设计不仅应客观体现整体工作目标,而且所有评价指标都应如实反映客观内容。总而言之,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忠于工作目标。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要求各项评价指标不能重叠,即要求评价体系内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因果关系。

    4.导向性原则

    一方面,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以引导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重要方向之一。另一方面,评价指标的提炼应以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为方向。此外,在运用导向性原则时,要认真考察评价体系中各指标之间是否相容。

    5.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一方面,在提出一项评价指标的同时,必须确定相应的可比尺度,只有按照统一尺度的要求才能比较和区别;另一方面,必须以被评价者之间的评价内容、属性保持一致为前提。

    三、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设置

    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就业质量既包括客观就业条件,又包括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是“质量”与“数量”的结合。

    依据笔者在上文中提出的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基本原则,考虑政府、企业、高校与毕业生四个维度,立足就业质量的内涵要求,尝试引入五个一级评价指标与十个二级评价指标,建立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1.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农林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难度与竞争压力越大,其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就业率,就越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需求。笔者特别在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选择了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一次就业率”与“年终就业率”来考量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一次就业率”只是阶段性就业情况的反映,仅用此观察点难以全面合理地体现整体状况,引入“年终就业率”,将两个观察点配合使用,能够获得更趋合理的就业数据,能更好地为就业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2.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

    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比这一指标可以大体上反映出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是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性指标。“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比”是指相关专业当年毕业生的总人数与相关行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的总需求人数之间的比率。笔者引入不同层次用人单位供需情况、不同层次工作岗位供需情况以及就业的专业匹配情况三个观察点来综合考虑,使就业质量的评估更科学更合理。

    3.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

    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薪酬水平的高低直观地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自身价值和对用人单位的贡献能力,这项指标是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行业性指标。在进行就业质量评估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带来不同地区薪酬水平出现差异是不能回避的;同一地区不同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引入年终薪酬水平和毕业后3-5年的平均薪酬水平两个观察点,用以更准确地显示毕业生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潜力。

    4.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结构

    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是评估就业质量的关键性指标。笔者引入“用人单位性质、自主创业情况、就业地域分布及自愿去欠发达地区情况”四个观察点,使评价更加全面细致。用人单位性质的差异能够有效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及就业竞争力。自主创业情况可以从毕业生的胆识、谋略及能力评价其就业质量。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竞争压力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越多,说明其就业状况越好。此外,为使所设指标更具有导向性,笔者特别设立“自愿去欠发达地区情况”这一观察点,鼓励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参与各类志愿服务项目。

    5.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

    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不仅是高校了解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高校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数,因此这是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社会性指标。笔者引入“毕业生与家长满意度”与“用人单位满意度”两个观察点来考量。“毕业生与家长满意度”是考察毕业生工资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域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满意程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考察不同高校毕业生群体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工作成绩与办事能力等方面的

    差异。

    最后,笔者将本文主要观点小结如下:形势严峻话尊严,农林旅管论构建。五项原则领航向,民生之本更体面。

相关文章!
  • 当前国有煤炭企业实施月度绩效

    黄君雷中图分类号:F243.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38-01摘 要 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内部

  •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的三个途径

    王振威摘要:本文对目前档案馆藏的三种主要来源进行了比较分析,围绕构建“五位一体”的档案馆和档案“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馆藏资源建设

  • 两千年的政治“隐语”:讽谏、避讳

    李夏恩在中国古代礼法中,尊者、长辈的名是不能直呼的,由此产生了一种今天看来既有趣又严酷的规矩——避讳。有的避讳是被动的,如皇帝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