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中大学生法治素质培养探析

梁莉芃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目标变为现实,需要广大公民树立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质,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要提高法治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小康社会 大学生 法治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D616;G641 文献标识码: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更加崇尚法治。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目标变为现实,需要广大公民树立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质,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要提高法治素质,因此,对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水平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想顺利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全民法治素质水平的提高上。因为法制现代化本身是一场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改革。任何社会变革都是以观念和意识的变革为前提。如果人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即使法律制定的再好,法律体系再完善,也只能是形同虚设,大学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因而提高他们的法治素质水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关键作用。
2 大学生法治素质整体不高,与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不适应
目前,大学生对于法治的了解状况不够深刻,形势不容乐观,整体表现为法律素质不高,重点体现在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只知皮毛;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还相当缺乏,在遇到损害自己权益的实际问题时,通常不是选择法律解决,而是吃哑巴亏,敢怒而不敢言,只想息事宁人,这种忍气吞声的传统思想并没有被打破,极度缺乏依据法律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对法的作用重视不足,甚至严重的还有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3 加强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使之与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
3.1大学生法治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就要引导大学生重塑现代法治意识,强化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法律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使他们能够普遍认同法律、信任法律,最终形成尊重法律、崇敬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有效运用法律的良好法治意识。要重塑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质水平,学法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3.1.1培养大学生形成现代法治观念
让大学生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以适应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现代法治观念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法律至上的观念。法律至上是现代法治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基本含义是法律在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也就是说法律在法治国家中具有高于一切的作用。法律至上还代表在全社会实施全面统一、普遍有效的法律体制。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所有人都必须对法律存在敬畏之心,并且严格遵守法律,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依法追究责任。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无论是机关还是个人,都不能有逾越法律的特权。另外,法律还要监督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法律在公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自觉地维护法律尊严。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中国的法律传统都是重义务、轻权利,绝大多数法律都是义务性规范或者禁止性规范,而授权性规范极少。这就使中国普通百姓包括大学生形成了义务本位观念,只知道按规定或者命令行事,而不会也不敢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更不会为自己的合法利益抗争。所以,虽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被束之高阁。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不仅规定了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而且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法律保障。在建设法治国家中,义务本位思想将逐渐向权利本位思想过渡,人们不仅拥有实现自身权利的可能性,还拥有实现权利的现实性。大学生不仅要在社会生活中履行自己的义务,还要能充分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权利,树立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及财产状况,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履行平等的义务,超越法律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是无法存在的。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相反,法律也相应地制裁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视同仁的。
3.1.2對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其法治素养
大学生不可能对法律知识逐一理解,但是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还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事实上,大学生内心还是非常渴望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的。经调查,在一些理工院校开展的《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知识讲座很受大学生欢迎。因而我们应当以《宪法》为核心,在大学生中普及有关法律知识,同时有针对、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大学生可能用到的法律法规,如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使大学生通过学法,产生对法律的兴趣,学会用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内化为自觉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质。
3.2探索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3.2.1强化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法治教育水平
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要努力建设好法治教育专业师资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了解法治知识,增加与其他高校相互学习促进的机会,或者邀请专业法治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统一有效的培训。这些方法能对法制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专门的培训和深造,努力提升法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法治教师的言语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无论是法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还是其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都能有效增添学生对法治的兴趣和向往,逐步提高自身法治素养。
3.2.2完备法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法治意识
传统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时间久了,大多数学生就习惯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无法激起对学习的兴趣,无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如果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用法,那么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没有达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建立起通过典型案例来学习法律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一些贴切、生动而又有震撼力的事例的分析和探索,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来思考、分析和得出结论,这样即学习了法律知识,又能认识到法律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自主地形成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质。
3.2.3丰富法治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
法治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组织模拟法庭和辩论,参观访问,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播放相关的电影、录像和电视等,实践证明这些形式都非常有效。丰富法治教育的形式很重要,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地点就是学校,所以学校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影响就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管理、教育的各个层面,使大学生在校园里时刻感受到法律的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大学生。
3.3政府、高校、家庭全方位营造法治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的社会法治教育环境,健康的网络法治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法治教育环境,优秀的学校法治教育环境,一方面增加了国家对法治教育的侧重程度,另一方面,注重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念和信仰。
要建设全面统一的法治教育模式,增加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社会实践的机会,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真正尊重和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迫切需求,然后从社会实际为出发点,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加强学校法治教育社团和兴趣小组的建设,在各个方面鼓励学生自行组织法律传播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切身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实践和体验中。
政府部门要重视法治宣传教育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对于法治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逐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意识。仅仅通过法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课堂教育,并不能加強学生的意识,要以依法治校、依法治国为主线,突显国家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大政府法制的宣传力度,社会全员积极参与进来,法治社会氛围由学校和社区形成,全方位的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李东.浅论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5(9):18.
[2] 胡艳文.大学生法治素质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16.
[3] 冯东山.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浅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211.
相关文章!
  • 探讨如何做好基层企业计划生育

    周红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59-01摘 要 基层企业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在工作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

    赵浩华+倪丽娟摘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民众对于档案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国家治理为视角,分析我国档案

  • 浅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

    屈波《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提出将城镇化作为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举措,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