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回归

朱其忠
【内容摘要】“语文味”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针对这些年语文课堂的现状——现在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忽视了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色——“语文味”远离课堂。从而引起思考:对语文学科,对学生,对自身还有对社会的思考。进而提出语文味回归课堂的几点浅见,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语文味
当前,网络、现实评课中对语文课充斥着这样的评价:现在的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了。这可能有点绝对化,但却应该引起所有语文老师的关注与反思:这评价客观吗?回想自己的课堂,有多少学生喜欢呢?有多少学生能认认真真地听语文课呢?这与现在的评价——“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呢?
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如何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呢?
一、净化课堂。呼唤“语文味”回归
净化课堂就是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现在经常评论说现在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教育课。而真正体现语文功能的教学则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语文教学还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不是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和谐,缺少学生的独特的原汁原味的理解。就像现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的中心内容是:“这篇课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真的是这样吗?仅仅就这些吗?
前几年,多媒体教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能用多媒体尽量用多媒体”,课堂上“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用立体的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代替文字;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完全使语文课“变味”。随着近几年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语文课堂要回归文本。这种情况,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
现在,语文课又陷入另一种误区——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都可扯进去,一位老师在上丰子恺先生的《竹影》时,这位语文老师津津有味地用了大半节课来讲解素描、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语文教师俨然是一位美术老师,语文课又成了美术课。
净化课堂,呼唤“语文味”的回归,势在必行。
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
“语文味”源于文本,源于课堂。文本是“语文味”的根本,课堂脱离文本,课堂就失去了依托,就如鱼游离于水。课堂的语文味,绝对不是看一遍两遍课文就可以品出来的,教师必须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作者、编者意图,课堂自然也不会产生“语文味”。语文课文,大多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言精美。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必能充分享受到品之乐趣。
陈钟梁老先生给我们讲中国的语言文字讲到汉字自有特殊的文化底蕴时举了一个例子:教学片段一《中国石拱桥》
“边”,很简单的一个方位词,一次上课,我在黑板上画了赵州桥的外形,让学生评价。
师:我画的赵州桥好不好?
生:好!
师:美不美啊?
生:美!
师:但是对不对呢?它缺了几个小拱?(要求让同学把话讲清楚)缺在哪里呢?
生:各自两个小拱!
师:“在哪里呢?”
生:“两边”。
师:两边不对,两边到了大桥的外部,应当是“两肩”,“大桥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茅以升作为一个桥梁学家,创造性地用了这个“肩”字。从此以后整个世界就出现了“肩拱”的专利,不能用“两边”。
以上例子涉及到字眼的范畴,字眼的变化应当最给予关注的是语文老师,因为是语文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怎样上出来的?语文味就是这样品出来的,“两边”与“两肩”的区别就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用得多么精确。语文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课堂教学落实在通过体味语言文字去体现语文味,这也就是文本细读品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熟读、细读文本,我课堂才能成为有语文味的课堂。
正如朱熹所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三、发扬民主。张扬个性
语文课堂是否有语文味,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课堂是不是民主的课堂。
关于民主教学的观念,魏光军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论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创设平等的、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探求的知识性。对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重在帮助分析,弄清其出现的原因,和学生一道来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持保护的态度,学生才具有安全感,思维才可能敏捷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出创造的资质和潜能。
有民主的课堂,才可能有学生个性化的张扬;有了个性化的张扬,才可能有语文味的生成。所以,要促进语文味的生成,还要重视张扬学科个性、教师个性和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要紧紧围绕着语文学科的需要来展开。对于文本中存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把它们作为拓展语文魅力的沃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丰富知识,品味到语文味,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走味”,反而会有滋有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让他们在语文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扬民主,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要净化语文课堂,钻研文本,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回归课堂。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2009(12).
[2]马恩来.“语文味”: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J].深圳教学研究,2011(4).
[3]王松泉等.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熊雅卓摘 要:通过解读当前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三种主流教学模式,对于一般高中应该采取借鉴已有模式还是自创教学模式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

    陈玉霞【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