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情理相融”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
陈月桂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思维,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尽力建立情理相融的数学课堂,构建充满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系统,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时间,强化学习技能的同时,优化学习效率,进而为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构建小学数学“情理相融”教学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理相融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情理相融是数学教学系统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即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使其能够通晓数学道理,从而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真相。基于此,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潜能,划分教学层次,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参与实践,让学生可以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更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多样化发展。
一、构建“情理相融”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开展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开展情理相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基础,包括态度和学习方向等,设计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改良了以往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严重不符的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小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全面提高情理相融的教学效率,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并开展有针对性和有计划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其独立思考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们强化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于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来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文化氛围是打造优质课堂的重要前提。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概述,忽视了学生的想法以及设计有效探究活动的意义,因此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逐渐产生厌恶的情绪,影响最终的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探究主题,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数学的魅力,进而活跃自己的思维,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数学模型。
二、构建小学数学“情理相融”数学课堂的策略分析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基于生活实践,尤其是数学学科,本身定理知识以及数学内涵就存在难以理解的特点,如果教师的讲解过于枯燥,或者是数学课堂过于沉闷,势必会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效果,难以形成高效的数学课堂。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重要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设计出与时俱进的并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更有效地理解数学理论,化难为简,降低知识难度,引导学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讲到“年、月、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将教材知识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让学生们从家里带一本日历。首先,让学生们圈出自己和父母的生日,然后教师再进行举例,假如小明的生日是2月29日,那么他今年能过生日吗?如果不能,几年才能过一次呢?用充满生活化的疑问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意识。为了加深难度,教师也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如果不查日历的话,知不知道2019年下半年一共有几天。学生们根据学习经验,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了感悟和真知。而且,探究模式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们从感悟中获得了成长,对于提升数学课堂质量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JP2](二)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JP]
丰富有趣的情境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优化教学质量。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之外,还应该设计针对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与丰富的情境或者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思考,明确数学学习的真谛,并分层次地、循序渐进地感知数学科学知识,进而提高自身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到《可能性》等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份多媒体课件,准备一份教具,包括一个黑色的盒子、四個彩色的球和四个白色的球,再准备一张单独的实验记录表。教师将这个黑色的盒子摆在讲台上,然后进行几次抽取,让学生跟着进行记录,每次记录的时候要判断不同颜色被抽取的概率,然后计算其可能性。学生们在直接了解可能性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不仅强化了理解能力,而且也为今后有效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三)注重成功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心理感应能力虽然不强,但是彼此之间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甚至是攀比心理。基于此,教师可以将学生之间的这种竞争心理,转变成自信心,让学生们树立榜样意识,逐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数学文化氛围。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充当引导者,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善于表扬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不怎么令人满意,教师也要为其主动举手的勇气点赞,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多样化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
例如在讲到《确定位置》的时候,一些学生本身的方向感不是很好,在答题的时候即使计算正确,但是由于方向不对,也不能得分。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要批评学生或者是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可以尝试让一些方向感较好、能够明确判断方向位置的同学,讲一讲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说在做题的时候,会将东南西北写在试卷上,然后就一目了然了。也有的学生说自己在做题的时候,会以一个位置为中心,然后再确定其他方向。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师要先表扬这些乐于分享自己学习心得的学生,然后让大家探究和思考,提升全班学生的方位感和学习效率。
(四)动静结合,提升学生体验数学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并善于利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来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保证动静结合,从而强化自身的数学体验效果。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也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设备,从视听的角度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技巧,让学生们可以将思维转移到更为广阔的平台之上,提升学习的体验度和真实性,进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尽可能地跟上教师的步伐,并准确掌握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数字化高端设备,将整数加减、分数加减和小数加减之间的关系以及换算的模式,用图片、彩色画板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可以获得联想。然后,教师再进行个别举例,注意举例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素质的需求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们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
小学数学的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情理相融的教学模式,恰好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们的记忆,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基于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并创设有趣、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小波.情理视角下小学数学教材二次开发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19):8-9.
[2]钱德春,吕同林.“小学数学‘情理交融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11):53-56.
[3]袁雅彬,袁仕理.让小学数学课堂情理共融——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7(2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