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转改”为契机办好地方党报

张瑜
【摘要】本文从新闻职业角度对“走转改” 精神实质进行分析,以《云浮日报》践行“走转改”的做法和体会为例,探讨地方党报深化“走转改”,提升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走转改”地方党报实践
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解读和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凝聚思想、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的主流媒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媒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地方党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切实强化“新闻为民”的责任意识,才能在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部署全国新闻战线统一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新闻界吹来了一股“我手写我心,我心为人民”的新风,也让地方党报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一、从新闻职业要求看“走转改”的精神实质
2012年2月7日,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在深化“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报道既要正视基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真实反映普通群众的愿望要求,又要充分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防止片面单纯地揭示问题、凸显矛盾,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国情,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更好地发挥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这从舆论导向和宣传方面解读了“走转改”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要在新闻工作中落实好“走转改”,更要从新闻的职业要求出发,领会“走转改”的精神内涵。陈力丹在《从新闻职业角度阐释和贯彻“走转改”》中指出:我们的“走基层”,不是一般意义的干部下去了解情况,而要具备新闻敏感,学会迅速抓住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我们的“转作风”,也不是干部联系实际,而要认识到新闻现场才是新闻职业天然的工作场所;我们的“改文风”,也不是干部不说套话空话,而是必须写出、说出人民真正关注的操心事、麻烦事。笔者认为,陈力丹的阐述一语中的。从新闻的职业要求理解“走转改”的精神实质,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干部联系群众,而应该是指新闻工作者凭借自身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独特的新闻视角,时刻保持一种深入新闻现场的自觉状态,能迅速抓住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可亲可信的笔调,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地方党报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必须首先从新闻职业角度明确“走转改”的精神实质,才能彻底消除传媒机关化的惰性,办出群众愿意看、喜欢看的报纸。
二、《云浮日报》的“走转改”实践
作为中共云浮市委机关党报,《云浮日报》自创刊以来,一直以“传达党的声音,情系普通百姓,追踪热点新闻”为己任,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乘着新闻战线“走转改”的新风,《云浮日报》加强栏目策划,将大批编辑记者“下放”一线,建立起基层定点联系制度,通过健全激励机制,让采编队伍真正沉下心来、放下架子、找准调子,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更加关注百姓命运,更加注重挖掘新闻蕴藏的精神实质。
1、把深度伸到基层
与省级党报相比,地方党报在纵向地域层级上更加贴近基层群众,这是地方党报的一大优势。同时,作为平面媒体,报纸具有深度报道的先天优势。这也是地方党报对抗电子媒体传播速度优势的利器。那么,作为区域性权威媒体,地方党报如何打破地方党委政府“传声筒”的角色定位,走出只“善于”宣传地方政绩、文风寡淡枯燥的瓶颈,真正做好深度报道,以深度反映民生,以深度吸引读者,以深度打响品牌?“走基层”,把深度延伸到基层,是一条绝佳的路径选择。
早在2005年,《云浮日报》就先后推出了“‘十百千万在云浮”、“排忧解难得民心”、“一镇一品”、“石都直击”等专栏。深入开展“走转改”以来,《云浮日报》坚持“三贴近”原则,更加注重策划,不仅推出了“寻找云浮最美的乡村”、“新春走基层”、“古迹寻踪”、“村里新鲜事”、“民生360”等专栏,及“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来自基层的报道”、“生态文明村建设巡礼”、“中国石文化纪行”等系列报道,立体地展现了石都云浮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且更注重报道的深度,既在报道内容上下功夫,又在深度报道的形式下功夫。如《铁牛“登场”,耕牛“下岗”——我市农业机械化调查》,以对各县(市、区)农业机械化的调查为切入点,对2003年以来云浮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用事实道出了山区推广的难点,内容详实,理据隐于娓娓道来的事实中。再如,《他挽救了21条人命》一文,以白描的手法还原了普通市民刘宏健挽救邻居一家四口及17名施工人员免于楼房倒塌之险的过程,扣人心弦。同时,《云浮日报》又在当天同版刊发了言论《和谐社会呼唤见义勇为者》,对上述见义勇为的报道进行了深度拓展,将读者关注的焦点引向了更深层次的道德公义、社会和谐领域,充分实现了新闻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完美融合。
2、把作风落到新闻一线
新闻界有句行话:“好新闻不是写出来的,是跑出来的”。应该看到,在信息大爆炸,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读者需要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信息碎片,而是包含新闻热情、信息热度和思想深度的优质新闻。要满足这一需求,地方党报更要“转作风”,让采编人员到一线“接地气”,走进群众体察社会现实,真正树立“新闻现场才是新闻职业天然的工作场所”的职业意识,进而避免索然无味的程式化报道,杜绝以简单的二手材料和通稿取代现场采访和新闻叙事。
为把作风落到一线,《云浮日报》在完善记者站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记者轮流到各县(市、区)驻点制度,以扶贫“双到”活动为载体建立了挂点联系制度等,此外,还定期组织围绕一个主题开展集中采风,由此,让“在一线”成为采编人员的工作常态,让为“转作风”而制定的制度内化为采编人员的自觉行为。同时,报社建立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鼓励采编人员到社区、乡镇、工厂、企业去发掘新闻,到群众中去采写新闻。如,对每人每月的社会新闻稿件进行量化考核;下基层采写的稿件打分比普通稿件增计30%;在定期的评报中,对采写自一线的优秀新闻作品给予奖励,并优先选送到各类新闻奖参评,等等。这些制度和机制,激发了采编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吃部门、泡会议、取材料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为此,《云浮日报》刊发了一大批充满鲜活气息、包含新闻热情和使命感的新闻作品。《云浮第一所公益民办小学的艰辛办学路》、《两个人的坚守——走进郁南县南江口镇柑梓学校》、《乡村快巴上了高速路——郁南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侧记》、残疾人创业的带头人——记云安县残疾人劳动就业基地创办人曾耀光》……一篇篇体现“三贴近”的新闻报道,背后折射出的是新闻从业者“在路上”的精神状态,是党报记者的专业态度、职业道德和扎实作风。
3、把文风改进群众心里
一直以来,党报都因其过于冷静的意识色彩,给人留下了缺少温度的刻板印象,而细看地方党报的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当地领导的活动、会议及地方政绩宣传占据了大量版面。如何做好会议新闻、调研新闻,为党报增添暖色,已成为地方党报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改文风”,为地方党报转变新闻话语提供了契机。对于地方党报而言,“改文风”就是要从“记者写什么受众读什么”向“受众想什么记者写什么”转变,找准读者的关注点,以新的视角、平民化的语言进行演绎,强化受众的认同感,把文风改进群众心里。“改文风”的“改”,不仅是改掉新闻报道中的大话、套话、空话,更是改掉浮光掠影般的虚话和千篇一律的“公文体”。这一点,对地市党报做好会议新闻、调研新闻更为重要。
《云浮日报》将改革会议新闻、调研新闻作为“改文风”的一大抓手,要求记者换位思考,在枯燥的会议、调研新闻中挖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抽象、宏观的政策、举措、理论变成生动鲜活、朴实清新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从现象看本质的正确认知,让读者看得懂、想得明、愿意读。在《云浮日报》2012年3月7日至3月12日连续刊发的4篇“市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天津等6市考察纪行”系列报道中,巧妙地选择了小的角度和小的细节为切入点,生动地再现了考察组的所见所闻,通篇没有简单地罗列数字,没有抽象地进行分析,更没有空洞的领导指示。6市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以及云浮市肩上跨越赶超的沉沉压力、对先进发展经验的渴求,全都融入到一句句质朴平实的新闻语言中。记者用亲身体验,每篇都从走、看、思、议四个层面进行报道,取经验、找差距、话发展,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文中还善用对话形式,言简意赅,直指主题,同时,4篇报道的标题“江南满目春来早”、“姑苏名城玉生辉”、“太湖明珠愈璀璨”、“海河两岸尽朝晖”,以地点为线索,对仗工整,文采飞扬,都赋于枯燥的调研新闻以极强的感性色彩和灵气,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眼球,增强了读者阅读的愉悦感。
总之,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云浮日报》积极探索以“走转改”为契机办好地方党报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地方党报只有不遗余力地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调查百姓关注的热点,以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换位思考,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喜爱,办成群众满意的报纸。□
参考文献
①许颖敏、彭麟竣,《“走转改”与地方党报的传播影响力——以〈湖北日报〉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4)
②陈力丹,《从新闻职业角度阐释和贯彻“走转改”》[J].《青年记者》,2011(30)
③黄玉迎,《探索党报特色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模式——北京日报深入践行“走转改”成果解析》[J].《新闻与写作》,2012(11)
④唐务逊,《在“走转改”中把主题报道做得更好看》[J].《中国记者》,2014(1)
⑤罗翔宇,《走转改:地方党报的担当与专业精神》[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2(8)
⑥刘冰石,《在传播好“中国梦”的语境下深化“走转改”——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走转改”活动为例》[J].《中国记者》,2013(6)
(作者:《云浮日报》记者、编辑)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一部温润而刻骨的批判力作

    包妍+万水【摘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极花》是贾平凹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被拐女子胡蝶的视角展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

  • 新闻播音分寸感的把握

    胡苇 廖晓峰<br />
    基调与分寸感<br />
    基调是指稿件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如有时说某个播音员播的某篇稿件“基调高了”或“基调低了”,是指

  • 美与诗的绽放

    【摘要】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近日出版的由朱永新领衔主编、新教育研究院编著的《新教育晨诵》读本将为诵读活动在教育中的推广与实践提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