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三导”训练的尝试
康昕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是先导。对于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笔者广纳博采,兼收并蓄,将大家的经验与自己的探索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形成了笔者所谓的“三导”式教学思路,扎扎实实地抓好以
“导读、导思、导练”为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 课堂 导读 导思导练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扎扎实实地抓好以“导读、导思、导练”为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导读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脉搏,是视觉、听觉、言语活动的联合,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学生只有通过多读、读通、读懂、读熟,才可能把文章中运用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等储备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去,才有利于学生将文章中的语言内化于自己的语言。三国时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人们经久传诵,千年不衰的古训。因此,可以说,“读”是语文学习方法中最核心的本体要素,教师应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的方法,既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默读、跳读、速读、粗读、精读、细读等读的形式,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通、读懂、读熟的要求,更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性读、对比性读、发展性读、提纲挈领地读等读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自求自得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会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导读可分为“初读、细读、精读”三种。其基本要求是:初读,读全篇明大意,方法是轻声慢读,咬字嚼词,句句出声;细读,抓重点,理解,方法包括默读思考,圈圈划划,细心揣摩词意、句间;精读,细品味、巧推敲,方法是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表情朗读,欣赏、记忆句、段的精华。下面以《春》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三导”训练。
《春》一课,文质兼美,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且工笔细腻。讲读这类课文,应充分地读。我在处理读时,首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轻读完成对这篇课文大概内容和段落结构的理解,使学生能大概清楚本文十个自然段中分别围绕“盼春”、“绘春”、“赞春”三方面的内容写,初步感知春天的美。接着逐段分析。首先,抓住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总写春天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修辞上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深入理解春光的明媚。在讲春草图一段时,指导学生细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抓住“偷偷”、“钻”、“嫩嫩”、“绿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软绵绵”,这一系列叠词,让学生体会这段对小草情态的描写,再带着惬意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并在进一步精读中找准描写令人们在小草上产生无限惬意感受的动词“坐”、“躺”、“滚”、“踢”、“跑”,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二、导思
语言和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存在依赖于思维,而思维总是借助言语进行的。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学思结合”作为语言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到宋代程颐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清初王夫之的“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心勤”等,都强调了“思”的重要性,故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决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跟着老师转,而应该通过老师点拨,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并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在追因溯果的推理中,掌握思维的方法,使思维能力得到扩展、开拓。故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导思。
“导思”,首先应开启学生思维“源头”,指导思维方法,再激发学生求异思维,达到思维的完整训练。
我在教《春》第四自然段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花?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学生的思维开始启动,各种动机随即而生,有的边读边思索,逐句理解,有的细读深思,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方法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既很快地掌握这段内容,又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渐渐了解了春天的美。
在讲到“春风图”一段时,提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春风的?怎样写?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展开紧张的思维活动,并联系课文中描写,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总结出本文写法上的又一特点。
与此同时,教学中,还须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在对知识的总结中提出异议,展开辨议和分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升华,思维的提升的目的。
三、导练
“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课堂知识的传授,通过讲来传递,通过练来获取,通过讲练结合来消化。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严格控制讲解分析的时间,而应讲中导练,练中导讲、讲练结合、切实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既要正确理解“练”的内涵;注重练的形式——练读、练说、练听、练写、练想,而不片面地理解为单一的书面作业。又要注意把“练”安排在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连续不断的训练中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每项训练都尽可能地涉及每个学生,而不要变为几个好学生的专利。这就要求在学法指导时,教师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设计,使每节课的训练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阶梯性和多样性,力求学生能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从训练中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
“练”可分为:①疏理性的“练”。如在讲《春》一文,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课文抓住春的哪些特征来写,给我们绘出了几幅春景图?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默读思考,不但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还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沟通了段与段的联系。②开启性的“练”。如在讲“春风图”一段,我提出:课文描写春风,除从触觉外,还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很快理解还从嗅觉、听觉这方面内容来写。这样不但抓住了语段的内容,而且沟通了段与段之间的联结。③巩固性的“练”。这种练主要是用来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思维飞跃的条件。如《春》讲读结束后,让学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填空、写话或进行描写练习:
(1)用拟人手法,描写写出春、夏、秋、冬的草的特征。
(2)用“涨”、“钻”、“闹”、“散”、“抚摸”等词分别替代句中括号中的词。
(3)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家乡的田野(山川)的景色。
学生通过以上训练,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真正地学到了用词表意的技能,并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扎扎实实地落实“读、思、练”。在导读、导思和导练中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向谷英.初中语文教学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6-95.
[2]李月红.“导读思练写”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考试周刊,2009(4).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是先导。对于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笔者广纳博采,兼收并蓄,将大家的经验与自己的探索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形成了笔者所谓的“三导”式教学思路,扎扎实实地抓好以
“导读、导思、导练”为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 课堂 导读 导思导练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扎扎实实地抓好以“导读、导思、导练”为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导读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脉搏,是视觉、听觉、言语活动的联合,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学生只有通过多读、读通、读懂、读熟,才可能把文章中运用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等储备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去,才有利于学生将文章中的语言内化于自己的语言。三国时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人们经久传诵,千年不衰的古训。因此,可以说,“读”是语文学习方法中最核心的本体要素,教师应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的方法,既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默读、跳读、速读、粗读、精读、细读等读的形式,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通、读懂、读熟的要求,更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性读、对比性读、发展性读、提纲挈领地读等读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自求自得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会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导读可分为“初读、细读、精读”三种。其基本要求是:初读,读全篇明大意,方法是轻声慢读,咬字嚼词,句句出声;细读,抓重点,理解,方法包括默读思考,圈圈划划,细心揣摩词意、句间;精读,细品味、巧推敲,方法是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表情朗读,欣赏、记忆句、段的精华。下面以《春》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三导”训练。
《春》一课,文质兼美,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且工笔细腻。讲读这类课文,应充分地读。我在处理读时,首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轻读完成对这篇课文大概内容和段落结构的理解,使学生能大概清楚本文十个自然段中分别围绕“盼春”、“绘春”、“赞春”三方面的内容写,初步感知春天的美。接着逐段分析。首先,抓住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总写春天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修辞上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深入理解春光的明媚。在讲春草图一段时,指导学生细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抓住“偷偷”、“钻”、“嫩嫩”、“绿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软绵绵”,这一系列叠词,让学生体会这段对小草情态的描写,再带着惬意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并在进一步精读中找准描写令人们在小草上产生无限惬意感受的动词“坐”、“躺”、“滚”、“踢”、“跑”,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二、导思
语言和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存在依赖于思维,而思维总是借助言语进行的。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学思结合”作为语言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到宋代程颐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清初王夫之的“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心勤”等,都强调了“思”的重要性,故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决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跟着老师转,而应该通过老师点拨,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并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在追因溯果的推理中,掌握思维的方法,使思维能力得到扩展、开拓。故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导思。
“导思”,首先应开启学生思维“源头”,指导思维方法,再激发学生求异思维,达到思维的完整训练。
我在教《春》第四自然段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花?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学生的思维开始启动,各种动机随即而生,有的边读边思索,逐句理解,有的细读深思,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方法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既很快地掌握这段内容,又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渐渐了解了春天的美。
在讲到“春风图”一段时,提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春风的?怎样写?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展开紧张的思维活动,并联系课文中描写,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总结出本文写法上的又一特点。
与此同时,教学中,还须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在对知识的总结中提出异议,展开辨议和分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升华,思维的提升的目的。
三、导练
“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课堂知识的传授,通过讲来传递,通过练来获取,通过讲练结合来消化。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严格控制讲解分析的时间,而应讲中导练,练中导讲、讲练结合、切实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既要正确理解“练”的内涵;注重练的形式——练读、练说、练听、练写、练想,而不片面地理解为单一的书面作业。又要注意把“练”安排在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连续不断的训练中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每项训练都尽可能地涉及每个学生,而不要变为几个好学生的专利。这就要求在学法指导时,教师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设计,使每节课的训练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阶梯性和多样性,力求学生能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从训练中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
“练”可分为:①疏理性的“练”。如在讲《春》一文,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课文抓住春的哪些特征来写,给我们绘出了几幅春景图?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默读思考,不但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还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沟通了段与段的联系。②开启性的“练”。如在讲“春风图”一段,我提出:课文描写春风,除从触觉外,还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很快理解还从嗅觉、听觉这方面内容来写。这样不但抓住了语段的内容,而且沟通了段与段之间的联结。③巩固性的“练”。这种练主要是用来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思维飞跃的条件。如《春》讲读结束后,让学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填空、写话或进行描写练习:
(1)用拟人手法,描写写出春、夏、秋、冬的草的特征。
(2)用“涨”、“钻”、“闹”、“散”、“抚摸”等词分别替代句中括号中的词。
(3)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家乡的田野(山川)的景色。
学生通过以上训练,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真正地学到了用词表意的技能,并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扎扎实实地落实“读、思、练”。在导读、导思和导练中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向谷英.初中语文教学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6-95.
[2]李月红.“导读思练写”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考试周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