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研究
摘 要:随着物质生活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艺术审美更是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校音乐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将音乐和传统文化元素融为一体,能更好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可以更加直观地向观众展示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探究多种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音乐课堂的可能性和优势,可对具体实践给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学;传统文化;渗透价值;音乐课堂
音乐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音乐公共课教学改革也在进行当中。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公共音乐课堂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任务,更多倾向于艺术科普类型。高校音乐公共课大多以音乐鉴赏类课程为主,单纯地听音乐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丰富音乐课堂内容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将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到音乐课堂中,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立体的课堂形式感受音乐的魅力。笔者认为,高校音乐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有美和艺术的体验,在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将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既是课堂内容的创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高校音乐教学的关系
正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任务。精神层面的内容造就了民族之魂,物质层面的内容则铸就了传世文学、艺术、手工艺等精美之作。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对于当今社会的艺术、文化等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完全革新,对高校音乐课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让传统文化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然而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几千年岁月沉淀的产物,不是与时俱进的标志。我们应该深谙于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依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资源,值得在当代继续传承和推广。历朝历代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都为当代人的文化积淀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我们想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音乐教学的契合点,就要把传统文化放到现代艺术课堂中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现代音乐课堂中传承,除了课堂内容多样化的需要,也是源自于文化本身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也正是因为这诸多的必然性使得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音乐课程的结合,成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的项目。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有着诸多历史和社会的必然性关系。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和参考,现代高校艺术课程是传统文化完成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二者相互依存、巧妙融合,既提高了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和传播受众,同时也提高了高校音乐公共课的课堂效率。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既涉及了历史、科学,又包含了传统技艺和艺术资源,对于高校音乐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文化能够规范人的德行、提升人的素养、锻炼人的技能,其在教学中拥有极高的渗透价值。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深挖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高校之间软实力的竞争愈发激烈,各高校无不在为构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而努力。高校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引入优秀人才,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良性循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掘音乐教学的素材,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需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并有力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的文化品味,强化高校的综合实力,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骆媛媛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研究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审美层次、提高综合素质,使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令人愉悦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从而有效地達成教学目的。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创新精神的塑造,培养创造力。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悟力,这自然能够锻炼其想象力。在想象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必然也会得到一定的增益。此外,音乐本身就是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过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教学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势必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开拓文化视野,传承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音乐教学,音乐教学必将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使得音乐与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多种学科进行融合。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眼界;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文化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意义。
(四)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观,增强民族精神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它们借助不同的艺术载体凝聚、传承着文化财富,体现了56个民族交融而成的精华,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审美习惯。偏爱艺术的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提出过加强音乐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我国应当积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加快民族音乐修养提升的步伐,这是对民族后代宣扬爱国精神的重要素材,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了解和传承民族音乐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的民族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音乐教育同样离不开传统文化,在高校推广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教学有助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传播。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新思路
(一)创设多彩活动
高校艺术课程的开展,首先应该注重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其次是课堂内容的发展和丰富。艺术不同于普通的理论课程的学习,艺术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想象力的开发最好的途径是结合各种创造性的课堂实践活动,因此,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到现代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情景,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深化科目认识
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必须要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课程都非常熟悉和了解。高校音乐课程的开展,除了常规的音乐知识讲授和普及,也要进行常规课程以外的艺术实践活动,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和课程内容的新颖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音乐的美感,更好地锻炼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比如著名的大型舞蹈《敦煌飞天》是舞蹈和音乐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要理解和赏析这个作品,就要很好地了解敦煌壁画的历史知识和背景文化,了解敦煌飞天舞蹈本身的内涵和所传递的文化意义。艺术大多源于生活,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社会风貌,也能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本身。
(三)接纳多样特色
自古以来艺术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艺术和文化都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积累中产生的,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丰富的文化灵感和艺术灵感,所以艺术和文化都是社会风貌的缩影和升华。高校音乐课堂的开展,不应该局限于音乐专业的内容,更应该接纳更多不同的学科领域,结合艺术、文化、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拓宽艺术的疆域,帮助学生增强艺术审美能力。例如器乐表演介绍类的课程,可以增加相应的关联性知识,如引入手碟、树鼓等不常见乐器等。以艺术为框架,结合艺术、表演、文化等多种形式,形成课堂文化氛围。
(四)辨别多重差异
辨别多重差异主要是指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经济为基础的国际文化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欧美、日韩等国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极强的冲击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了解、保护好我们的本民族文化。高校音乐课程也可以结合这个时代特色,指导学生辨别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差异,选择性地吸收他人所长。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我国自身的艺术历史和优秀作品,端正对传统艺术的态度,用心感受和学习我国的古典音乐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的魅力。
四、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合理安排课程是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音乐课的课程设计有别于其它的专业门类,主要是以介绍音乐常识、提高学生基础音乐审美能力和乐感为目标。因此大多数音乐课程以优秀作品赏析为主干进行,很多学生往往没有办法理解、体会老师所讲授的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从而导致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学生因此失去兴趣,形成课堂上的两极分化。这就给教师的课题内容设置提出了挑战:如何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比如结合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影,介绍分析其中与音乐相关的内容,结合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段音乐的情感渲染作用;或是结合相关的类似课程,比如美术作品、文学作品的赏析,通过综合分析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化产物,感受特定时期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亦或开设相关的视唱练耳音乐专项训练课程,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基础声乐训练,一方面介绍音乐知识。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对此有了一定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的音乐、美术欣赏相结合的综合类艺术鉴赏课程,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高校艺术课程的进行有其特殊性,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从小接受的艺术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在艺术欣赏中,不同的学生对艺术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更是传统艺术在传承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高校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正确与否,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每个个体的独立思维,对艺术发表自己的感受都是值得鼓励的。其次,教师不需要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能否定学生的思维,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音乐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大家能够了解主流音乐审美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高校音乐课程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音乐的鉴赏课程。对于传统音乐的赏析一定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所表达的社会思想。比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品每一段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一段都根據故事情节变化有明显的音乐感情色彩的起伏,教师可以很好地结合故事本身的情节为学生进行介绍。再如《十八相送》等经典场景的课堂再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个故事的细节和主人公的情感路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三)创新传统音乐教育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音乐教师在进行的一项工作,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改变以理论和经典作品赏析为主的半理论式课堂、改变教师灌输式的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改变课堂活跃度太低等诸多弊端,主要还是要从课堂内容的改革做起。音乐鉴赏能力不是理论课可以培养起来的,需要不断地从不同的情景中感受音乐的感情表达,长期的艺术感受的积累,才是音乐审美提高关键。
任何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体现,所以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课外积累的方式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让学生走进生活发掘社会中的音乐文化是教师需要努力引导的方向。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教育,要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层面的理解。
(四)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
音乐是情感非常突出的一门艺术,相比于美术用色彩传递情感的含蓄,音乐的情感表达则更加直接。通过音乐的节奏风格的变化,让人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变化和情绪起伏。但是情感表达的方式远不止于此,乐器的选择、基本的基调、节奏的变化等都是情感表达的方式,这需要每个人自己感受。我国传统音乐大多选择含蓄委婉的表达手法,这非常符合东方人含蓄低调的性格。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和艺术就显得奔放许多,西方音乐也是如此。因此西方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就更加地热烈奔放,更加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感情和个性特征。
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高校音乐教师应该结合传统音乐的这一特点,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与音乐结合的情感表达方式,体会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特点。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关于创作的背景资料,包括乐器的选择、创作的灵感来源、作者的感情变化、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尤其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五)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
音乐教师自身的改变也是高校音乐课堂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可以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课堂内容进行融合。另一方面,相关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教师相关能力的培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公共音乐的教授上,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教育的主体一直都是学生,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情况,制定相关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教师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只有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才会让学生有接触到更多知识的机会。教师培训学习内容应包括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技能主要包括对音乐的唱、奏、演等基础技巧的系统训练,这里并不要求每个老师对每一门技术都有极高的表演水平,但是应该让老师们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感受风格的变化、演绎技巧的变化、乐器的变化等,体会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美与文化内涵。如声乐方面的四声五呼、咬字吐字、收音归韵、行腔润腔等;乐器演奏方面的吟、揉、绰、注,装饰加花、繁简处理等;创作方式的一曲多变运用、谱简腔繁、即兴创作等。
结 语
高校音乐公共课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课程,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音乐艺术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充分肯定其在音乐教育中的特殊价值。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高校音乐公共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活跃度、学生的兴趣等,还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高學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艺术和文化一样,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产物,将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创作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内容,实现课堂师生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何莲子
参考文献:
[1]郭艳.音乐与舞蹈的内在联系[J].音乐时空,2011(12):43.
[2]李桂娟.音乐与舞蹈关系的再思考[J].神州,2014(15):180.
[3]李金燕.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6):147.
[4]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新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人教版)编写思路及特点[J].音乐天地,2012(8):14-17.
[5]郭雨柔.高中舞蹈教学现状及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教学初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卫建国,杨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王澜.“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教资料,2012(4): 102-103.
[9]张禄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再现[J].音乐大观,2012(9):140.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学;传统文化;渗透价值;音乐课堂
音乐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音乐公共课教学改革也在进行当中。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公共音乐课堂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任务,更多倾向于艺术科普类型。高校音乐公共课大多以音乐鉴赏类课程为主,单纯地听音乐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丰富音乐课堂内容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将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到音乐课堂中,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立体的课堂形式感受音乐的魅力。笔者认为,高校音乐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有美和艺术的体验,在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将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既是课堂内容的创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高校音乐教学的关系
正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任务。精神层面的内容造就了民族之魂,物质层面的内容则铸就了传世文学、艺术、手工艺等精美之作。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对于当今社会的艺术、文化等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完全革新,对高校音乐课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让传统文化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然而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几千年岁月沉淀的产物,不是与时俱进的标志。我们应该深谙于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依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资源,值得在当代继续传承和推广。历朝历代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都为当代人的文化积淀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我们想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音乐教学的契合点,就要把传统文化放到现代艺术课堂中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现代音乐课堂中传承,除了课堂内容多样化的需要,也是源自于文化本身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也正是因为这诸多的必然性使得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音乐课程的结合,成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的项目。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有着诸多历史和社会的必然性关系。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和参考,现代高校艺术课程是传统文化完成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二者相互依存、巧妙融合,既提高了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和传播受众,同时也提高了高校音乐公共课的课堂效率。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既涉及了历史、科学,又包含了传统技艺和艺术资源,对于高校音乐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文化能够规范人的德行、提升人的素养、锻炼人的技能,其在教学中拥有极高的渗透价值。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深挖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高校之间软实力的竞争愈发激烈,各高校无不在为构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而努力。高校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引入优秀人才,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良性循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掘音乐教学的素材,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需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并有力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的文化品味,强化高校的综合实力,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骆媛媛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研究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审美层次、提高综合素质,使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令人愉悦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从而有效地達成教学目的。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创新精神的塑造,培养创造力。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悟力,这自然能够锻炼其想象力。在想象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必然也会得到一定的增益。此外,音乐本身就是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过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教学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势必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开拓文化视野,传承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音乐教学,音乐教学必将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使得音乐与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多种学科进行融合。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眼界;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文化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意义。
(四)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观,增强民族精神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它们借助不同的艺术载体凝聚、传承着文化财富,体现了56个民族交融而成的精华,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审美习惯。偏爱艺术的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提出过加强音乐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我国应当积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加快民族音乐修养提升的步伐,这是对民族后代宣扬爱国精神的重要素材,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了解和传承民族音乐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的民族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音乐教育同样离不开传统文化,在高校推广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教学有助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传播。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新思路
(一)创设多彩活动
高校艺术课程的开展,首先应该注重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其次是课堂内容的发展和丰富。艺术不同于普通的理论课程的学习,艺术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想象力的开发最好的途径是结合各种创造性的课堂实践活动,因此,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到现代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情景,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深化科目认识
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必须要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课程都非常熟悉和了解。高校音乐课程的开展,除了常规的音乐知识讲授和普及,也要进行常规课程以外的艺术实践活动,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和课程内容的新颖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音乐的美感,更好地锻炼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比如著名的大型舞蹈《敦煌飞天》是舞蹈和音乐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要理解和赏析这个作品,就要很好地了解敦煌壁画的历史知识和背景文化,了解敦煌飞天舞蹈本身的内涵和所传递的文化意义。艺术大多源于生活,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社会风貌,也能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本身。
(三)接纳多样特色
自古以来艺术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艺术和文化都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积累中产生的,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丰富的文化灵感和艺术灵感,所以艺术和文化都是社会风貌的缩影和升华。高校音乐课堂的开展,不应该局限于音乐专业的内容,更应该接纳更多不同的学科领域,结合艺术、文化、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拓宽艺术的疆域,帮助学生增强艺术审美能力。例如器乐表演介绍类的课程,可以增加相应的关联性知识,如引入手碟、树鼓等不常见乐器等。以艺术为框架,结合艺术、表演、文化等多种形式,形成课堂文化氛围。
(四)辨别多重差异
辨别多重差异主要是指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经济为基础的国际文化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欧美、日韩等国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极强的冲击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了解、保护好我们的本民族文化。高校音乐课程也可以结合这个时代特色,指导学生辨别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差异,选择性地吸收他人所长。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我国自身的艺术历史和优秀作品,端正对传统艺术的态度,用心感受和学习我国的古典音乐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的魅力。
四、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合理安排课程是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音乐课的课程设计有别于其它的专业门类,主要是以介绍音乐常识、提高学生基础音乐审美能力和乐感为目标。因此大多数音乐课程以优秀作品赏析为主干进行,很多学生往往没有办法理解、体会老师所讲授的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从而导致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学生因此失去兴趣,形成课堂上的两极分化。这就给教师的课题内容设置提出了挑战:如何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比如结合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影,介绍分析其中与音乐相关的内容,结合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段音乐的情感渲染作用;或是结合相关的类似课程,比如美术作品、文学作品的赏析,通过综合分析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化产物,感受特定时期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亦或开设相关的视唱练耳音乐专项训练课程,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基础声乐训练,一方面介绍音乐知识。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对此有了一定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的音乐、美术欣赏相结合的综合类艺术鉴赏课程,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高校艺术课程的进行有其特殊性,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从小接受的艺术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在艺术欣赏中,不同的学生对艺术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更是传统艺术在传承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高校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正确与否,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每个个体的独立思维,对艺术发表自己的感受都是值得鼓励的。其次,教师不需要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能否定学生的思维,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音乐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大家能够了解主流音乐审美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高校音乐课程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音乐的鉴赏课程。对于传统音乐的赏析一定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所表达的社会思想。比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品每一段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一段都根據故事情节变化有明显的音乐感情色彩的起伏,教师可以很好地结合故事本身的情节为学生进行介绍。再如《十八相送》等经典场景的课堂再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个故事的细节和主人公的情感路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三)创新传统音乐教育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音乐教师在进行的一项工作,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改变以理论和经典作品赏析为主的半理论式课堂、改变教师灌输式的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改变课堂活跃度太低等诸多弊端,主要还是要从课堂内容的改革做起。音乐鉴赏能力不是理论课可以培养起来的,需要不断地从不同的情景中感受音乐的感情表达,长期的艺术感受的积累,才是音乐审美提高关键。
任何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体现,所以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课外积累的方式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让学生走进生活发掘社会中的音乐文化是教师需要努力引导的方向。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教育,要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层面的理解。
(四)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
音乐是情感非常突出的一门艺术,相比于美术用色彩传递情感的含蓄,音乐的情感表达则更加直接。通过音乐的节奏风格的变化,让人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变化和情绪起伏。但是情感表达的方式远不止于此,乐器的选择、基本的基调、节奏的变化等都是情感表达的方式,这需要每个人自己感受。我国传统音乐大多选择含蓄委婉的表达手法,这非常符合东方人含蓄低调的性格。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和艺术就显得奔放许多,西方音乐也是如此。因此西方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就更加地热烈奔放,更加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感情和个性特征。
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高校音乐教师应该结合传统音乐的这一特点,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与音乐结合的情感表达方式,体会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特点。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关于创作的背景资料,包括乐器的选择、创作的灵感来源、作者的感情变化、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尤其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五)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
音乐教师自身的改变也是高校音乐课堂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可以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课堂内容进行融合。另一方面,相关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教师相关能力的培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公共音乐的教授上,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教育的主体一直都是学生,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情况,制定相关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教师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只有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才会让学生有接触到更多知识的机会。教师培训学习内容应包括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技能主要包括对音乐的唱、奏、演等基础技巧的系统训练,这里并不要求每个老师对每一门技术都有极高的表演水平,但是应该让老师们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感受风格的变化、演绎技巧的变化、乐器的变化等,体会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美与文化内涵。如声乐方面的四声五呼、咬字吐字、收音归韵、行腔润腔等;乐器演奏方面的吟、揉、绰、注,装饰加花、繁简处理等;创作方式的一曲多变运用、谱简腔繁、即兴创作等。
结 语
高校音乐公共课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课程,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音乐艺术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充分肯定其在音乐教育中的特殊价值。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高校音乐公共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活跃度、学生的兴趣等,还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高學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艺术和文化一样,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产物,将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创作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内容,实现课堂师生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何莲子
参考文献:
[1]郭艳.音乐与舞蹈的内在联系[J].音乐时空,2011(12):43.
[2]李桂娟.音乐与舞蹈关系的再思考[J].神州,2014(15):180.
[3]李金燕.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6):147.
[4]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新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人教版)编写思路及特点[J].音乐天地,2012(8):14-17.
[5]郭雨柔.高中舞蹈教学现状及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教学初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卫建国,杨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王澜.“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教资料,2012(4): 102-103.
[9]张禄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再现[J].音乐大观,2012(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