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觉技巧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孙思夏
摘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是对声乐表演者的一个必然要求,对声乐技巧掌握程度达不到标准,唱歌的水准也一定不高。而所谓声乐技巧并非是那种娱乐方面的唱歌,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歌唱者的心理因素组成的,也就是指导歌唱者使用足够声乐技巧的心理因素。但在心理因素方面,对音乐领悟能力是心理因素方面应该要具备的基本要素。所以,加强对声乐技巧的训练对声乐表演者所起到的作用是研究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基于歌唱者在声乐技巧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歌唱者对声乐技巧的掌握能力,借助其对音乐的理解和直觉来研究歌唱技巧的规律所在,进而提高声乐技巧。
关键词:感觉技巧 声乐训练 作用
歌唱技巧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生理、歌唱乐器的调节方面,都必须以感觉作为基本,假如在掌握歌唱技巧时失去了感觉这个基本条件,那么所唱的歌曲将会显得苍白无力。歌唱的本质是艺术和审美,然而,技巧练习的目的是对技巧进行熟练的掌握以提高歌唱能力,最终还是回归到歌唱领域中去。如果不按照技巧训练的相关规则进行歌唱表演,采用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就很难学会技巧,达不到艺术的歌唱。
一、感觉和声乐技巧的关系
声乐技巧可以归于审美的一个层次范围,其研究方向是精神理解和分析,着重强调对声音的诠释及发挥,是表现审美的一种特有方式。声音是每个声乐学习者的感性表达,在表达过程中,虚拟事物要借以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使其形象化同时可以进行沟通交流,被形象化的过程就是感性表达变为具体化的展示过程,也就是说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视觉、听觉、空间及现实之间的角色互换。但对于学习声乐技巧的人来说,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肯定要依赖感觉来展开主题的内心体验和前期过程的发展。
虽然感觉属于哲学和艺术的研究范围,但它也涉及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单一的走感性艺术路线。声乐学习者作为一个关键主体,虽然只是心理认知单方面的主体,可是其本质和需要已经转换成追求美学的实际主体,感觉本身的特有属性是固定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表现性联系转换成为感觉能力,它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感受和体验,并不是为了认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在得到具象显现同时,在主体的内部感觉也将重新显现出来。事实上,在追求声音美学的道路上技巧和感觉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帮手,双方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相提携。因此,技巧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无声交流的具体表现,感觉则是掌握技巧、提高技巧运用能力的感性体现和对审美的领悟的形象化。从不计其数的声音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对声乐技巧的领悟和使用绝不是言语能表达的,也不是通过科学推理就能获得的,而是靠亲身体验和感受而得来的。
二、在声乐技巧练习中感觉所起到的首要作用
(一)体现在呼吸技巧练习中的作用
通过感觉获得呼吸技巧。呼吸技巧并非是死板、固定的气息调节,而是要进入呼吸顺畅、强化空气流动、自由换气的一种与外界有气息交流的状态。所谓状态,绝不是机体运动的固有表现形式,而应该是一种由人进行掌控并由人感受得到客观存在的一种情况,维持所需状态同时要求机体本身的积极调动及人思维方式的参与,并且运用感觉对两方面内容合理的结合,机体本身的运动是在内心感受调配下的平衡性运动。如若缺少感觉对其进行调试,呼吸活动就没有了它所赖以生存的艺术环境,就形成了死板、空洞、没有灵魂的机械活动,就不能将其称之为艺术,通俗一点儿说,把歌唱变为生活中的劳作是不对的,它并不是没有一点审美机械性运动,相反的,它是一种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释放烦忧并且可以进行舒适呼吸的运动,既不是定向的思维模式,也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而是在感受美学魅力下的感觉体验过程。因此,感觉在实现呼吸技巧的练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体现在行腔和咬字技巧练习中的作用
在确保准确无误的歌唱状态的前提下要求歌唱者字正腔圆,依据教师和学生对本身的发声部位、咬字、吐字的部位均有准确判断和识别的条件下,全面依靠听觉感受,同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领悟咬字、吐字感觉的潜能,在教师对学生发音一遍又一遍视听审查过程中,老师予以客观的评价,在发音练习中学生对自身的音乐感觉是不可靠的,尽管学生本身机体器官具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和内部生理结构的平衡感和运动感等各种感知能力。比如,很多学生在声音练习是都会觉得自己发挥的很好,认为老师所教授的对声音掌控及咬字、吐字方面内容的掌握都很到位,但其实实际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理想,这个时候,对声音的检验标准就由老师的听觉感受来决定,而不用学生的自我评定作为标准,老师要逐步的依靠听觉来对学生的感觉进行调整和修饰从而使他们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进行咬字、吐字的练习时,要先行腔,再咬字,在声音腔体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保证咬字、吐字的清晰性,而不要本末倒置,造成红脸等失误的歌唱缺陷,这样不单单是自我状态不佳,同时也是对你审美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感觉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作为声乐技巧练习的审美标准而存在。
(三)体现在对美好音色的调控作用
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音色的产生除了歌唱者天然的嗓音因素,也与歌唱技巧是否运用自如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通过平时的交流中可以发现,经常会发现一些歌唱家或者作曲人,他们讲话时,音色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唱起歌来音色美的可以让你目瞪口呆,甚至认为不是同一个人。种种情况的产生不仅仅是演唱者本身嗓音资质的问题,还兼备技巧和方法方面的作用。但是,这几方面必须要有准确的音色听觉上的目标前提,就是歌唱的正确音色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声演唱中对声音的要求,其要求声音要有一定的穿透性和长久性。这一项规定显然是针对演唱声音的审美制定的,也就是说,正确的声音由听觉审美中正确的音色所决定,假如在初期对声音就有错误的听觉感受和审美标准,在最后就一定不会得到声音的完美表现,致使演唱者的歌唱既没有了声音的感染力也没有了音色的锦上添花,那么声乐演出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希里,王欣欣.浅论歌唱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2012,(03).
[2]张云娥.浅论歌唱教学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音乐,2012,(02).
[3]李文军.声乐训练中高声区变形母音的语音学解释[J].中国音乐,2012,(02).
摘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是对声乐表演者的一个必然要求,对声乐技巧掌握程度达不到标准,唱歌的水准也一定不高。而所谓声乐技巧并非是那种娱乐方面的唱歌,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歌唱者的心理因素组成的,也就是指导歌唱者使用足够声乐技巧的心理因素。但在心理因素方面,对音乐领悟能力是心理因素方面应该要具备的基本要素。所以,加强对声乐技巧的训练对声乐表演者所起到的作用是研究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基于歌唱者在声乐技巧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歌唱者对声乐技巧的掌握能力,借助其对音乐的理解和直觉来研究歌唱技巧的规律所在,进而提高声乐技巧。
关键词:感觉技巧 声乐训练 作用
歌唱技巧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生理、歌唱乐器的调节方面,都必须以感觉作为基本,假如在掌握歌唱技巧时失去了感觉这个基本条件,那么所唱的歌曲将会显得苍白无力。歌唱的本质是艺术和审美,然而,技巧练习的目的是对技巧进行熟练的掌握以提高歌唱能力,最终还是回归到歌唱领域中去。如果不按照技巧训练的相关规则进行歌唱表演,采用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就很难学会技巧,达不到艺术的歌唱。
一、感觉和声乐技巧的关系
声乐技巧可以归于审美的一个层次范围,其研究方向是精神理解和分析,着重强调对声音的诠释及发挥,是表现审美的一种特有方式。声音是每个声乐学习者的感性表达,在表达过程中,虚拟事物要借以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使其形象化同时可以进行沟通交流,被形象化的过程就是感性表达变为具体化的展示过程,也就是说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视觉、听觉、空间及现实之间的角色互换。但对于学习声乐技巧的人来说,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肯定要依赖感觉来展开主题的内心体验和前期过程的发展。
虽然感觉属于哲学和艺术的研究范围,但它也涉及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单一的走感性艺术路线。声乐学习者作为一个关键主体,虽然只是心理认知单方面的主体,可是其本质和需要已经转换成追求美学的实际主体,感觉本身的特有属性是固定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表现性联系转换成为感觉能力,它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感受和体验,并不是为了认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在得到具象显现同时,在主体的内部感觉也将重新显现出来。事实上,在追求声音美学的道路上技巧和感觉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帮手,双方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相提携。因此,技巧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无声交流的具体表现,感觉则是掌握技巧、提高技巧运用能力的感性体现和对审美的领悟的形象化。从不计其数的声音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对声乐技巧的领悟和使用绝不是言语能表达的,也不是通过科学推理就能获得的,而是靠亲身体验和感受而得来的。
二、在声乐技巧练习中感觉所起到的首要作用
(一)体现在呼吸技巧练习中的作用
通过感觉获得呼吸技巧。呼吸技巧并非是死板、固定的气息调节,而是要进入呼吸顺畅、强化空气流动、自由换气的一种与外界有气息交流的状态。所谓状态,绝不是机体运动的固有表现形式,而应该是一种由人进行掌控并由人感受得到客观存在的一种情况,维持所需状态同时要求机体本身的积极调动及人思维方式的参与,并且运用感觉对两方面内容合理的结合,机体本身的运动是在内心感受调配下的平衡性运动。如若缺少感觉对其进行调试,呼吸活动就没有了它所赖以生存的艺术环境,就形成了死板、空洞、没有灵魂的机械活动,就不能将其称之为艺术,通俗一点儿说,把歌唱变为生活中的劳作是不对的,它并不是没有一点审美机械性运动,相反的,它是一种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释放烦忧并且可以进行舒适呼吸的运动,既不是定向的思维模式,也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而是在感受美学魅力下的感觉体验过程。因此,感觉在实现呼吸技巧的练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体现在行腔和咬字技巧练习中的作用
在确保准确无误的歌唱状态的前提下要求歌唱者字正腔圆,依据教师和学生对本身的发声部位、咬字、吐字的部位均有准确判断和识别的条件下,全面依靠听觉感受,同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领悟咬字、吐字感觉的潜能,在教师对学生发音一遍又一遍视听审查过程中,老师予以客观的评价,在发音练习中学生对自身的音乐感觉是不可靠的,尽管学生本身机体器官具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和内部生理结构的平衡感和运动感等各种感知能力。比如,很多学生在声音练习是都会觉得自己发挥的很好,认为老师所教授的对声音掌控及咬字、吐字方面内容的掌握都很到位,但其实实际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理想,这个时候,对声音的检验标准就由老师的听觉感受来决定,而不用学生的自我评定作为标准,老师要逐步的依靠听觉来对学生的感觉进行调整和修饰从而使他们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进行咬字、吐字的练习时,要先行腔,再咬字,在声音腔体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保证咬字、吐字的清晰性,而不要本末倒置,造成红脸等失误的歌唱缺陷,这样不单单是自我状态不佳,同时也是对你审美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感觉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作为声乐技巧练习的审美标准而存在。
(三)体现在对美好音色的调控作用
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音色的产生除了歌唱者天然的嗓音因素,也与歌唱技巧是否运用自如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通过平时的交流中可以发现,经常会发现一些歌唱家或者作曲人,他们讲话时,音色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唱起歌来音色美的可以让你目瞪口呆,甚至认为不是同一个人。种种情况的产生不仅仅是演唱者本身嗓音资质的问题,还兼备技巧和方法方面的作用。但是,这几方面必须要有准确的音色听觉上的目标前提,就是歌唱的正确音色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声演唱中对声音的要求,其要求声音要有一定的穿透性和长久性。这一项规定显然是针对演唱声音的审美制定的,也就是说,正确的声音由听觉审美中正确的音色所决定,假如在初期对声音就有错误的听觉感受和审美标准,在最后就一定不会得到声音的完美表现,致使演唱者的歌唱既没有了声音的感染力也没有了音色的锦上添花,那么声乐演出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希里,王欣欣.浅论歌唱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2012,(03).
[2]张云娥.浅论歌唱教学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音乐,2012,(02).
[3]李文军.声乐训练中高声区变形母音的语音学解释[J].中国音乐,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