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教育在大学音乐通识课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合肥工业大学音乐通识课现状,谈如何利用慕课平台创新教育策略,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有机融合,建立优质资源库,开设丰富的音乐课程,建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音乐通识课;慕课;翻转课堂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发生变革,也给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与新生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矛盾的日益凸显,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改革大学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推动高校的音乐教育与审美功能。

    1 合肥工业大学音乐通识课现状

    2013年,合肥工业大学开始引进网络课程作为本科学生音乐通识课的学习资源,但是从网络课程设置来看,音乐课程只有《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一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而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音乐老师4位,开设了8门音乐欣赏课和4门音乐实践课,远远低于学生的需求,每学期选课都会出现千余人去抢一门300人的课程。

    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内容多以欣赏、音乐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听”的位置,学生参与度不够。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由现有教师依据自身的专长来选择设置课程,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音乐固有的审美来考虑。如果采用翻转课堂与慕课相融合均衡教学资源的模型,则会引进更多的优质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习,对解决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两者协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潜能。

    2 慕课教育的创新策略

    2.1 建构新的课程体系

    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目标,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公共音乐通识课课堂教学特色。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引进在线开放课程并重,2019年合肥工业大学引进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昆曲艺术”“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两门课程,之后还会利用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开设更多优质的网络课程。

    除设置音乐理论、音乐鉴赏课程外,增设音乐实践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合肥工业大学的音乐实践课“古琴艺术”由于选修的学生比较多,于2019年同步到慕课教育,满足了更多学生的选课需求。

    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充分激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丰富的资源库,筛选出网络上的优质音乐课程,建立技术平台、网络个人教学空间和制作MOOC的设备及场地,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验并收集反馈。

    2.2 互补教学优势

    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既突破时间、空间对教学的限制,又保持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学过程具有非线性、多元性、差异性、互动性等特征。

    组成多层次、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发挥教师的音乐专业特长,成就不同专业的、各层次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想,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教学。

    2.3 互动学习过程

    将个性化学习和基于能力的学习联结起来实施,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学习过程富有互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针对以往较封闭的教学环境和较单一的教学手段,将使用多种模式进行组合:转换模式(学生在在线学习、课堂讨论、书面作业几项中转换)、翻转课堂(学生无论在哪,都可以独立学习在线课程;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音乐段落,可以反复观看、鉴赏)、个体转换(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弹性模式(学生在线学习主体课程,在线下进行音乐实践),这些混合式模式搭配可以促进学生的开放、自主学习,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音乐教学体系。[1]

    利用慕课平台,采用混合教学思维,重新设音乐通识课计,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互动式教学引入并落实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与合肥工业大学“培育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相配合,力求形成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编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实现教学最优化;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切实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有机融合,建立优质的资源库,开设丰富的音乐课程,建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伴随着全社会对于在线教育发展的持续关注,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能够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试点课程,探索出一条将在线学习与高校常规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霍恩.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46.

    作者简介:袁媛(197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美学。

相关文章!
  • 青春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多线叙

    兰馨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在中国大陆受到追捧,青春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

  • 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

    徐秀成【摘 要】自上世纪后期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外的艺术文化大量传进中国,对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这一新的挑战

  •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

    刘清+张艺枫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更加注重来自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优化创作则恰恰满足了人们内心对精神世界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