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省芦笙乐舞在艺术院校的教学现状

    杨通云

    芦笙是我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竹管吹奏乐器,芦笙,它是少数民族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文明文化产物,是中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最有特色的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对芦笙乐舞文化艺术的重新认识:

    几千年来,芦笙在社会发展的途径和过程是很有限制的,受着社会历史阶级战争等原因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芦笙总是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得到稳定,民族得到解放,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也得到自由发展,但是在“文化大改革”的年代里,把芦笙当成“四旧”来批判,很多地方的芦笙被烧毁,一些芦笙匠也被批斗。隨着一些民俗文化被禁止,祭祀民俗活动被取消,加上民族地区经济生活困难的压力等原因,很多芦笙爱好者无法使用和学习芦笙,使芦笙文化发展陷入了低湖。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得以贯彻落实,芦笙传统文化得到恢复发展和重新重视。芦笙文化艺术不断地走出大山、走出国门,站在国际舞台上的芦笙越来越具体崇高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独特风格,引起了国内外音乐家和艺术家的浓郁兴趣和研究热情。二、贵州对芦笙乐舞文化进入教学的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享誉世界,其继承和发展的情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继承和发展繁荣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部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多年来坚持将当地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堂,收到很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人才。根据有关材料来看,我省在2005年有500所学校(大、中、小)学校有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到了2007年增加到1500所左右,到目前为止已达到了4000所左右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专门设置有芦笙课的有48所。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现在是贵大艺术学院)1982年开办第一届芦笙班,1986年贵州民族学院也开始招芦笙、侗歌班,至今得到不断的发展,有特色班、民族歌舞班等。毕业于芦笙专业的学生(中专有42人)大专有110人、本科有145人,外国留学生有5人、其中日本有1人、藤本健一、马来西亚有2人(徐希忠、陈仕岭)美国—康碧乐。每年招生来了不少人,最多的一年达28人,这与大家在下面的培养有关。2002年8月省教育厅、民宗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07年8月省教育厅和民宗委联合又下发了(关于命名从江县小黄小学等单位贵州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的通知)对全省众多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学校进行了评审,命名了23所中小学校为全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2003年和2008年先后评选了两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共34所。2007年又从104所学校申报中,又评出了16所民族民间文化进学园先进的学校,这样一来有力推动了我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龙里县的摆省小学搞得很好,他们的美术、民歌、民舞、芦笙搞得非常好,自己买芦笙,环境卫生已很好。“从娃娃抓起”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教育工作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因为,历经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就是要抢救在频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各民族赖以生存的民族精神载体。三、贵州对芦笙乐舞文化教学的传承与保护:

    一个民族的鲜活,它的民族形象就突出,如果一个民族文化浅薄,其民族形象模糊;而一旦它的民族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可能濒临消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实施拯救,保护、挖掘、传承,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要举措。学校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民族民间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学校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对学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各民族文化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为了使民族民间文化积极有益地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向前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大批后继人才,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使学校成为推动素质教育,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阵地。传播芦笙文化,保护芦笙艺术,创新芦笙特点发展芦笙教育,建设和谐家园,振兴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每个民族人们的光荣使命。

    若干年来,芦笙不仅响遍苗岭山区及祖国大江南北,而且飞向世界三十多个国家,深受国内外人民的赞赏和好评。这说明芦笙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华民族是一个占世界人口约五分之一的伟大民族,文化博大精深,56个民族各有鲜明的民族乐器,每个民族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这些民族乐器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它的流失和毁坏就像掘走了我们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某段河床,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推动了实证的依据,所以我们要加大对芦笙的传承与保护。要大力招收芦笙专业学生,以要在全省范围内所有的学校尽力办好芦笙班,多培养芦笙专业人才,多出芦笙手。使芦笙时时有人吹,天天有芦笙响,代代有人传。要在各种节日里(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大力弘扬芦笙文化,使芦笙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

相关文章!
  • 浅谈大类招生下《角色设计》课程

    摘要: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推行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下的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度提升,《角色设计》课程内容应做出相应调整。该文通过课程内容

  • 浅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彭艺摘要: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其作品风格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是

  • 浅析数字绘画对传统绘画艺术的

    摘要:当代科技的发展赋予艺术创作更丰富的形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吸引了很多人从事数字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