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卫志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组间同质,组内互补”是构建小组的基本原则。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两方面,结合一节课堂实例,谈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认识。
关键词: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 优势互补
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小组,评价标准为团体成绩,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策略体系和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所体现,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归到“合作学习”的范畴。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小组为主体,有序开展活动——组内成员合作交流,小组之间合作竞争,在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依存关系。通过团队协作,促进自我反思,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从形式上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由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变成圆桌式的合围而坐,这样的座位形式非常适合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互动,学生的参与感强。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了避免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保证小组走向实质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习内容要具有合作价值。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讨论,比如概念课,就更适合教师直接讲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备课时,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仅要了解本节课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否顺利地展开小组学习。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的“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等内容就很适合小组合作探究。
(二)分组要科学,分工要合理。“组间同质,组内互补”是构建小组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甚至家庭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后分组,每组人数控制在5~7人。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能量,保证组内成员能够独立思考、共同参与、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同提高。此外,每个小组还可通过组内推荐或学生自荐的形式选出小组长,教师明确组长和组员的分工,使每个小组都能有针对性地对老师提出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三)引导要正确,调控要适时。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通过教师适时的调控,让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得到充分的交流,实现合作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者是教师的另一重身份,通过深入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恰当时机将小组讨论引向更深层次,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此外,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还需要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控。
(四)成果要交流,评价要主动。让各个小组充分展示组内讨论研究的成果,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每个小组都能听到其他小组的意见,碰撞思维的火花,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构建。教师积极的评价,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导向,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都有深远的影响。而学生间的自评和互评,不仅能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也能够促进交流、增强信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五)及时调整,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创了现代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实际运用中要灵活运用,适时、适人、适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因人制宜,有的放矢。一节课上,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教师要及时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三、课堂实例
(一)选择内容。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课题:《幂函数》。
(二)分组分工。按照成绩差异和学习特征,将班级学生分成8组,每组6人。每一小组由学生推荐或自荐一名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务是组织本组同学完成本组的学习目标,分配任务到各个组员。教师首先带领全班同学了解大纲要求,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重难点,并给出研究方案,即:类比学过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先画出具体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归纳出一般特征,再从特殊到一般,推广到一般情形。然后根据分组,安排每组的具体任务,自学本节内容。教师要强调每组同学都要通篇学习,但各有侧重:第1组完成幂函数的概念,并注意与指数函数的区别;2~6组通过观察5个具体函数的图像,完成函数性质的填写;7~8组尝试总结幂函数的一般性质特征。
(三)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各小组领到各自任务后充分阅读教材,结合过往学习经验,完成各自学习要求。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本节课的主要活动,占一节课的一半时间。
(四)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交流成果,全班同学共同学习,相互检查,教师根据各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做出积极的评价。第1组能够准确给出幂函数的数学定义,但是不一定能够把握概念的实质,教师在小组汇报结束后,通过几道具体实例,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幂函数。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几个具体的函数,让学生进行辨析:①y=2x,②y=x2,③y=(x+1)2,④y=2x3,⑤y=1[]x3,⑥y=3[]x4,⑦y=-x2。通过y=2x与y=x2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区别;通过y=2x3与y=-x2的说明,让学生记住幂函数的系数是常数1;通过y=1[]x3与y=3[]x4,让学生直观感知幂函数的不同形式:虽然表达式和定义不太相同,但根据指数幂的定义,也可化为定义一样的形式,通过正反的例子,让全班同学都能完全把握幂函数的实质。第2~6组,每一组介绍一个书本上给出的具体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公共点五个方面填写书上的表格。通过这组的实际考察,笔者发现虽然学生的读图能力因人而异,但基本都能结合图像完成教材上的表格,不过更深层次的探究却不够深刻。第7~8组根据前五组总结出的具体幂函数性质,结合图像,尝试总结幂函数的一般性质,并运用一般性质,尝试画出y=1[]x3、y=3[]x4及y=x1[]3函数的图像。通过实践,对于一般的幂函数的性质,學生的总结提升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模仿能力,都需要教师在后期的学习中慢慢培养。在这一环节的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完成补充。
(五)及时总结,复习巩固。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课堂最后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结合各组的反馈情况,及时总结,适当拔高。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上升到一般原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幂函数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建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恰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只讲究表面的热闹而不注重实效。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教学实例,精求精益,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