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刘爽 王镜涵
摘要: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之一是农村资源利用不充分,包括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形成了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借助多元的乡村旅游模式可以针对性的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盘活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本文根据多元化乡村旅游模式如何针对性的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农村经济 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转型中的农民与农村”分论坛上表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整体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愿景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截至2016年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将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事实证明,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正以极强的市场优势,表现出的强大造血功能和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1 多元化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框架分析
1.1多元化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框架构建
按照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规划要求,此阶段需要构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框架。农村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是基础,包括政策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各地农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出城乡合作、农家乐、乡村农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的旅游模式。而这些乡村旅游模式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存在极强的一致性,因此,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多元化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框架,见图1。
1.2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分析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的规划中,关于旅游的成段论述4处,300余字,这是历年一号文件中提及旅游次数最多,内容最广的一次,可见国家对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详细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达到以上目标,国家旅游局启动120亿元建设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和旅游小城镇等项目。国务院办公厅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这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政策基础。同时乡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如绿色景观、田园风光、休闲农庄、农场,绿色无公害的果园、菜园、渔场等,是城市地区所没有的独特环境资源。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向往绿水青山、清新空气和缓慢的生活节奏,消费自然向乡村倾斜;发展旅游业需要一定的劳动力资源,而农村地区有大量闲置勞动力,可以就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村民由打工者变成创业者,工作积极性高;乡村住房建筑,农耕文明,农业生产活动,乡村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民族风情,世代沿袭的手工艺等,都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的文化资源。
1.3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模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就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可以概括为七条路径、七大目标,分别是: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已拓展出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城乡合作旅游、农家乐旅游、农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它们分别在促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等领域的实现发挥着积极作用。
1.4多元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1.4.1城乡旅游合作模式促进城乡融合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开展城乡旅游合作,可以推动政策、资金等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从而实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于乡村的地理位置的闭塞性,各种宣传机制不健全,旅游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所以乡村旅游对外信息可达性不高,很难形成品牌优势,但城市旅游宣传媒体丰富,信息可达性高,品牌优势明显,城乡旅游合作很好的弥补了乡村旅游的不足,乡村旅游又补充了城市旅游所缺乏的乡土特色,完善了城市旅游的方式,城乡旅游合作共赢,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1.4.2农家乐旅游模式促进共同富裕
据统计,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在2.95左右,绝对收入差距在一直加大。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务工,乡村人口主要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加之农村地区用地不合理,出现严重的“空心村”问题,严重阻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空心村”问题,第一要留住年轻劳动力,第二要合理使用农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而农家乐乡村旅游恰恰有效解决了这两点。农家乐经营收入可观,年轻的劳动力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愿意留在家乡并自觉接受农业技能培训,同时由于农家乐是在自家庭院里开展的,乡村用地也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养殖的牲畜不再以初级农产品进行销售,改变了农村地区靠天吃饭,经济收入不稳定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平衡了城乡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
1.4.3农业旅游模式促进质量兴农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推动产业融合。农业旅游是将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有效结合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包括休闲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副业。休闲种植业、休闲养殖业将旅游与果园、菜园、家禽等相结合,向游客提供无公害绿色的农副产品的同时带动相关农产品销售,吸引游客进行消费;休闲副业将旅游与手工业相结合,农村居民自己制作的特产和手工艺品进行规模生产,这些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旅游选择,也相应的刺激了旅游消费,拉动了旅游需求,完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产品向绿色、生态、安全方向发展。通过质量兴农促进了乡村振兴。
1.4.4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促进绿色发展
生态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随着农村地区农业发展,逐渐发展出乡村生态旅游这一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居民回归大自然,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结合的活动。实践证明,乡村生态旅游充分开发和利用了乡村的自然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需要乡村以治理环境为前提,乡村生态绿化、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纳入到乡村发展的轨道。这样靠生态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有效平衡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采用乡村生态旅游模式进行农业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的振兴。
1.4.5乡村文化旅游模式促进文化兴盛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其保护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开发,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文化主要有三种类型,人文内涵、乡村景观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文化就是对乡村的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提炼,围绕主题对乡村文化进行放大,形成品牌形象。开展乡村文化旅游,注重提炼乡土元素的同时,保护了原始的乡村景观,促进了历史文脉的保留;开展乡村文化旅游,注重给游客真实乡村体验的同时,唤起了城市游客的记忆和乡愁;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在注重将文化融入到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的同时,也将本土文化向外传播,增强了乡村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开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文化兴盛、乡村振兴。
1.4.6乡村旅游促进特色减贫、乡村善治
贫困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这一模式逐渐推广。在具备一定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推广旅游业,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被称为造血式扶贫方式,是与向贫困地区直接注入资金截然不同的扶贫方式。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约25亿人次,同比增长27.3%,超过国内旅游收入的30%,乡村旅游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下,村民作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利益相关者、从业者,意识到只有通过法制、民主才能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同时由于村民素质的提高,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民主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村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意识觉醒,将自觉参与基层民主事务。乡村旅游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在带动城市消费向农村转移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的社区自治。
2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2.1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雷同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因为乡村资源同质化而出现乡村旅游中照搬照抄的现象,直接复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因不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和不被游客接受、认可常遭淘汰的命运。乡村地区缺乏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准入门槛低,缺乏产品核心要素支撑,造成产品类型单一,层次普遍偏低。
2.2經营管理方式粗放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人才技术的支撑,没有进行科学调查而导致经营管理方式没有科学的依据,仅仅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经营不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乡村旅游由于是新兴产业,标准的行业体系尚未建立,导致经营管理方式粗放。
2.3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得以实现的前提是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应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大城市、城市群等。而乡村旅游初期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集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模式,使得发展的一体化规模小,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难以短时间内建立。
2.4侧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乡村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乡村旅游作为文化产品,只有以人才、技术、文化为依托,才能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忽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乡村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增长。
3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3.1依托本地资源开展特色旅游
乡村发展旅游业应根据自己的发展优势,依托本地资源开展特色旅游,贯彻“人无我有”的理念,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差异化格局。乡村旅游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其投入与产出相适应。突显地方特色使其区别于其他的文化和产品,使得旅游形象个性鲜明,充满文化内涵,使得地域文化更具生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留存而未被消磨与融合。
3.2借助互联网+旅游和大数据手段
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实现乡村旅游质量上的飞跃,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借助互联网+旅游,做好市场调研,合理规划,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借助大数据辅助乡村旅游,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紧跟市场潮流,对市场保持持续关注度与敏感度,与时俱进,更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3.3完善准入标准,建设科学的体制机制
在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基础上,促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良好的产品服务质量、文化氛围三者有机统一,共同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民致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良性的市场体系与互动机制,加大规范建设,使产品质量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围绕旅游六要素,实现特色产品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相融合,同时建立乡村旅游产品准入门槛制度与质量标准检测制度,确立科学的体制机制,提升产品的可持续性,统筹全局协调发展。
3.4乡村旅游的“最后一公里”
在基础设施、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上落实“最后一公里”,完善基础设施、交通、住房等建设,鼓励村民参与决策监督,解决自上而下的政策导致“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到位,关注资金利用状况,避免盲目投入和寻租现象的发生。
4 结束语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搭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制度上的规划和安排。除以上路径外,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农民和资本的关系,同时也要加强与旅游、电商、物流企业的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使多元化乡村旅游模式真正实现推动乡村振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建江.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2017(6):17- 24.
[2] 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7(3):28- 29.
[3] 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15- 18.
[4] 孙琳. 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大有可为[N].人民政协报,2018- 04- 10.
[5] 王德刚.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N]. 中国旅游报,2018-04- 16.
摘要: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之一是农村资源利用不充分,包括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形成了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借助多元的乡村旅游模式可以针对性的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盘活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本文根据多元化乡村旅游模式如何针对性的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农村经济 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转型中的农民与农村”分论坛上表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整体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愿景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截至2016年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将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事实证明,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正以极强的市场优势,表现出的强大造血功能和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1 多元化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框架分析
1.1多元化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框架构建
按照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规划要求,此阶段需要构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框架。农村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是基础,包括政策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各地农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出城乡合作、农家乐、乡村农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的旅游模式。而这些乡村旅游模式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存在极强的一致性,因此,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多元化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框架,见图1。
1.2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分析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的规划中,关于旅游的成段论述4处,300余字,这是历年一号文件中提及旅游次数最多,内容最广的一次,可见国家对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详细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达到以上目标,国家旅游局启动120亿元建设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和旅游小城镇等项目。国务院办公厅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这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政策基础。同时乡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如绿色景观、田园风光、休闲农庄、农场,绿色无公害的果园、菜园、渔场等,是城市地区所没有的独特环境资源。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向往绿水青山、清新空气和缓慢的生活节奏,消费自然向乡村倾斜;发展旅游业需要一定的劳动力资源,而农村地区有大量闲置勞动力,可以就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村民由打工者变成创业者,工作积极性高;乡村住房建筑,农耕文明,农业生产活动,乡村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民族风情,世代沿袭的手工艺等,都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的文化资源。
1.3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模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就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可以概括为七条路径、七大目标,分别是: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已拓展出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城乡合作旅游、农家乐旅游、农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它们分别在促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等领域的实现发挥着积极作用。
1.4多元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1.4.1城乡旅游合作模式促进城乡融合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开展城乡旅游合作,可以推动政策、资金等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从而实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于乡村的地理位置的闭塞性,各种宣传机制不健全,旅游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所以乡村旅游对外信息可达性不高,很难形成品牌优势,但城市旅游宣传媒体丰富,信息可达性高,品牌优势明显,城乡旅游合作很好的弥补了乡村旅游的不足,乡村旅游又补充了城市旅游所缺乏的乡土特色,完善了城市旅游的方式,城乡旅游合作共赢,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1.4.2农家乐旅游模式促进共同富裕
据统计,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在2.95左右,绝对收入差距在一直加大。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务工,乡村人口主要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加之农村地区用地不合理,出现严重的“空心村”问题,严重阻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空心村”问题,第一要留住年轻劳动力,第二要合理使用农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而农家乐乡村旅游恰恰有效解决了这两点。农家乐经营收入可观,年轻的劳动力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愿意留在家乡并自觉接受农业技能培训,同时由于农家乐是在自家庭院里开展的,乡村用地也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养殖的牲畜不再以初级农产品进行销售,改变了农村地区靠天吃饭,经济收入不稳定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平衡了城乡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
1.4.3农业旅游模式促进质量兴农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推动产业融合。农业旅游是将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有效结合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包括休闲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副业。休闲种植业、休闲养殖业将旅游与果园、菜园、家禽等相结合,向游客提供无公害绿色的农副产品的同时带动相关农产品销售,吸引游客进行消费;休闲副业将旅游与手工业相结合,农村居民自己制作的特产和手工艺品进行规模生产,这些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旅游选择,也相应的刺激了旅游消费,拉动了旅游需求,完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产品向绿色、生态、安全方向发展。通过质量兴农促进了乡村振兴。
1.4.4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促进绿色发展
生态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随着农村地区农业发展,逐渐发展出乡村生态旅游这一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居民回归大自然,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结合的活动。实践证明,乡村生态旅游充分开发和利用了乡村的自然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需要乡村以治理环境为前提,乡村生态绿化、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纳入到乡村发展的轨道。这样靠生态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有效平衡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采用乡村生态旅游模式进行农业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的振兴。
1.4.5乡村文化旅游模式促进文化兴盛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其保护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开发,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文化主要有三种类型,人文内涵、乡村景观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文化就是对乡村的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提炼,围绕主题对乡村文化进行放大,形成品牌形象。开展乡村文化旅游,注重提炼乡土元素的同时,保护了原始的乡村景观,促进了历史文脉的保留;开展乡村文化旅游,注重给游客真实乡村体验的同时,唤起了城市游客的记忆和乡愁;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在注重将文化融入到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的同时,也将本土文化向外传播,增强了乡村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开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文化兴盛、乡村振兴。
1.4.6乡村旅游促进特色减贫、乡村善治
贫困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这一模式逐渐推广。在具备一定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推广旅游业,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被称为造血式扶贫方式,是与向贫困地区直接注入资金截然不同的扶贫方式。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约25亿人次,同比增长27.3%,超过国内旅游收入的30%,乡村旅游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下,村民作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利益相关者、从业者,意识到只有通过法制、民主才能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同时由于村民素质的提高,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民主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村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意识觉醒,将自觉参与基层民主事务。乡村旅游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在带动城市消费向农村转移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的社区自治。
2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2.1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雷同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因为乡村资源同质化而出现乡村旅游中照搬照抄的现象,直接复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因不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和不被游客接受、认可常遭淘汰的命运。乡村地区缺乏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准入门槛低,缺乏产品核心要素支撑,造成产品类型单一,层次普遍偏低。
2.2經营管理方式粗放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缺乏人才技术的支撑,没有进行科学调查而导致经营管理方式没有科学的依据,仅仅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经营不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乡村旅游由于是新兴产业,标准的行业体系尚未建立,导致经营管理方式粗放。
2.3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得以实现的前提是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应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大城市、城市群等。而乡村旅游初期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集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模式,使得发展的一体化规模小,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难以短时间内建立。
2.4侧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乡村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乡村旅游作为文化产品,只有以人才、技术、文化为依托,才能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忽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乡村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增长。
3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3.1依托本地资源开展特色旅游
乡村发展旅游业应根据自己的发展优势,依托本地资源开展特色旅游,贯彻“人无我有”的理念,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差异化格局。乡村旅游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其投入与产出相适应。突显地方特色使其区别于其他的文化和产品,使得旅游形象个性鲜明,充满文化内涵,使得地域文化更具生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留存而未被消磨与融合。
3.2借助互联网+旅游和大数据手段
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实现乡村旅游质量上的飞跃,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借助互联网+旅游,做好市场调研,合理规划,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借助大数据辅助乡村旅游,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紧跟市场潮流,对市场保持持续关注度与敏感度,与时俱进,更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3.3完善准入标准,建设科学的体制机制
在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基础上,促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良好的产品服务质量、文化氛围三者有机统一,共同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民致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良性的市场体系与互动机制,加大规范建设,使产品质量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围绕旅游六要素,实现特色产品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相融合,同时建立乡村旅游产品准入门槛制度与质量标准检测制度,确立科学的体制机制,提升产品的可持续性,统筹全局协调发展。
3.4乡村旅游的“最后一公里”
在基础设施、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上落实“最后一公里”,完善基础设施、交通、住房等建设,鼓励村民参与决策监督,解决自上而下的政策导致“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到位,关注资金利用状况,避免盲目投入和寻租现象的发生。
4 结束语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搭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制度上的规划和安排。除以上路径外,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农民和资本的关系,同时也要加强与旅游、电商、物流企业的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使多元化乡村旅游模式真正实现推动乡村振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建江.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2017(6):17- 24.
[2] 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7(3):28- 29.
[3] 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15- 18.
[4] 孙琳. 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大有可为[N].人民政协报,2018- 04- 10.
[5] 王德刚.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N]. 中国旅游报,2018-0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