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亲爱的》看社会失孤家庭现状及思考

申瑞丹+高峰
摘 要:由陈可辛导演执导的电影《亲爱的》是属于现代社会都普遍关注的儿童拐卖题材电影,这个电影的素材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父母寻子的故事。电影以生活在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物做主题,电影中的画面可看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的形式来贯穿整个电影的情感,充满了浓厚的乡土风味,电影反应的社会失孤家庭的现状也是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反思和共鸣。
关键字:解析;失孤家庭;儿童拐卖;思考
近年来,失踪儿童数量逐年上升,引起了全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约一万名儿童被拐或失踪,但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按照不同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二十万人左右,其中成功被找回的大约只占0.1%。电影讲述的就是主人公田文军历尽千辛万苦找回自己失踪儿子的故事,故事原型为“彭高峰寻子事件”。 2008年湖北人彭高峰4岁的儿子彭文乐在深圳街头玩耍时,被一名男子强行抱走,彭高峰通过各种努力,三年后终于在江苏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彭高峰寻子事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同时也把“打拐”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再次摆到公众面前。
1 苦与难——失去孩子的痛
说到“失孤家庭”大家不会陌生,平时上网或者走在路上总会看到一些寻子启示,起先有人会看两眼讨论一下,之后就没有人看了,后来看过电影《亲爱的》后,才明白,这些无人问津的寻子启示后面是这些失去孩子父母的苦难与无奈。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生活的调节剂,很多家庭视孩子是掌中宝,在只能生一胎的时候,更是如此。现在放开二胎,但是孩子仍然是父母的宝贝疙瘩,更有些家庭是为了孩子才联系到一起。电影主人公田文军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和妻子离异,孩子成了他们直接的纽带,也是田文军的生活寄托。当孩子被拐走后,田文军的生活崩塌了。之后,田文军和他的妻子鲁晓娟开始了自己的寻子之路,和所有的失孤父母一样,他们分别受到了来自自己内心和外界的苦难和折磨。
后悔、自责、伤痛。失孤父母的内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而外界的刺激与苦难更加加剧了内心中的苦难,就像电影中鲁晓娟一样,夜里凌晨两三点在床上发愣,平时在表面上意志消沉,内心却沉浸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在“万里寻亲会”的表现更是这样,“我感觉鹏鹏(田文军和鲁晓娟被拐走的孩子)在我后面,我没有看,我没有看,都怪我没有看”。通过鲁晓娟表现出的是一种失孤父母的状态,整日悲伤消沉,没有希望,但是田文军代表的另一种状态却更让人反思。
无奈、愤怒、失望。内心的折磨使人逐渐消沉,但是内心坚强的结果却是让人更加绝望,像大多数父母一样田文军没有单单消沉悲伤,而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而外界给他的却是更大的打击。他他首先找到了警察,希望警察给予援手,但是民警告诉他 “失踪人口24小时以后才能立案”,到后来去了派出所,民警让登记后一句“回去等着吧”就打发了事,田文军只能无奈的回去另想其他方法,之后房东不愿再租房给他,当田文军说怕鹏鹏自己回来看人换了不知道怎么办时,房东直接一句“不是这样早就把你轰出去了”不禁感叹世态炎凉。找到媒体,媒体记者却说没有时效性而拒绝发布寻子公告。田文军愤怒的喊道“你们连一条狗走丢了都登报,我孩子丢了都不给报”让人心酸。之后在网上发布视频、到处发寻子启示,招来的却是无数的行骗电话,为了渺茫的希望去河北寻子还险些丧命。直到加入“万里寻子会”,一个有着近乎传销偏激思想的寻亲组织,为他们的寻子之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思想上的支持,同时消耗着他们的生命。最终田文军通过好心人找到了鹏鹏,回头再看田文军的寻子之路,他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好心人他们将一直在痛苦的深渊中寻找直到耗尽自己的激情与生命。
2 生与养——谁才是父母
生育和养育,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很难有结果的伦理问题,当在生身父母与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之间进行抉择,应该如何取舍呢?
失孤父母的苦难不仅是寻子之路的艰辛,当那些失孤父母受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不认识自己了,被拐卖儿童因为年龄小,已经忘记自己的生身父母而只认养育父母。失孤父母想要找回孩子,孩子却不再相认,强行带走孩子反而给孩子再一次与父母分离之苦。电影中当田文军夫妇找到分别已久的鹏鹏时,鹏鹏已经不认识他们了,而“鹏鹏”也已经改名为吉刚了,当田文军“抢”回吉刚的时候,吉刚一直在喊养母李红琴“妈妈”,在派出所时,吉刚主动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我妈(李红琴)呢,家里没人妹妹(吉芳)该饿肚子了,可见,吉刚早已经把李红琴家当成是自己家而李红琴就是自己的妈妈。之后田文军夫妇把吉刚带回城市,让吉刚上学,吉刚都没有再对田文军夫妇喊一句爸爸妈妈。而吉刚也一直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在学校介绍自己时也是说出田文军夫婦想要听的话,仿佛一瞬间长大了一样。只有在孤儿院找到吉芳时才敞开心扉,表达想念妈妈(李红琴),也同时安慰小吉芳不要想念妈妈。在吉刚的内心中那个从小养育他的那个人才是自己的妈妈,而这个突然出现的生身父母反而陌生。
另一方面,对于养育父母来说,亲生父母把孩子带走是不能接受的,养育父母并不知道孩子是拐卖来的,而且对孩子付出了大量时间与心血,除了非亲生以外就已经是自己的孩子。电影中养育父母李红琴对吉刚的爱没有丝毫输于生身父母田文军夫妇,甚至有些方面超过了田文军夫妇。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先是田文军在发网络寻子时最后说的一句话“买了鹏鹏的人家,对鹏鹏好点,不要让鹏鹏吃桃,鹏鹏吃桃过敏”后来,当田文军把吉刚带回去,李红琴来看吉刚的时候说了同样的话“对吉刚好点,不要让他吃桃,他吃桃过敏”听完这句话抱着吉刚的田文军一愣,相信李红琴这一刻他是理解的,当自己的孩子不得不离开时,最后的一句嘱咐也是想让孩子能过的好一点不受苦。无论是田文军还是李红琴,他们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正如无数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个孩子即是生身父母田文军那个宝贝疙瘩鹏鹏,也是养育父母李红琴的心头肉吉刚。
3 思考
在现在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不知道为什么拐卖孩子越演越烈,甚至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去福利院去领养一个,而直接去花大价钱去买一个明知是被偷的孩子。在家庭层面来说,好多父母为了挣钱,都疏于和孩子的相处和管教,孩子最亲密的人就是父母,而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是很危险的,假如都对孩子多一些陪伴和关怀,多一些责任,那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在社会层面,如果能对丢失孩子这样的事情能在做特别的应对,在利用网络传播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的途径是否为更快的找到丢失的孩子多一些希望呢?
电影里吉刚是幸运的,起码他遇到了一个和亲妈一样对他好的妈妈,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有多少没有像他是这样幸运的呢。这个现实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思考的。心理学家说“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者加以改变的”。人的情感和认知在多种情况下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都会有从众心理。电影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我们应该呼吁广大群众都积极的参与到打击拐卖的行动中去,用大家的力量去挖掘那些不利的事情,进而的也去引导那些想要犯罪的人,都积极的参与公益的传播,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相关文章!
  • 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民用市场

    陈晓兰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10-01摘 要 本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契机出发,对

  • 光绪五年的《通州志》

    王贞“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断,而志书记载了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等

  • 学褚橙的都死了 农业未来金矿

    农业处于爆发的前夜。一方面,是上游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为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浪潮吸收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在农村种地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