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erfume》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运用

于秀秀 张爽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的歌德、黑格尔、康德,德国和法国启蒙思想家莱辛和狄德罗,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本文对电影《Perfume》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从人的异化、感知、象征以及剧中人对空间的掌控等角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的异化 空间掌控 感知 象征
《Perfume》是由《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泰克维尔执导,改编自德国作家帕德里克·徐四金的同名小说,这部电影对于喜欢异色惊悚和肮脏美学的人来说是一种视觉震撼和精神享受,影片从开头到结尾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内涵。影片讲述了十八世纪,一个出生于巴黎肮脏的“鲍鱼之肆”的天才尚·巴蒂斯特·葛奴乙,一方面他拥有惊人的嗅觉,是制造香水的天才,是人们崇拜的天使;另一方面他又为了从少女身上提取体香而残忍地将她们杀害,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狂魔。
一、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人的异化
1、情感上的异化使其失去爱和被爱的能力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①葛奴乙作为一个人,他异化了自己的嗅觉,甚至嗅觉完全可以替代自己的视觉,去嗅到常人看不到的事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觉得语言所能表达的事物远远小于自己的嗅觉所能嗅出的种类。在异化的过程中,葛奴乙自身作为人的能动性基本丧失,遭到了自己要保留香味的想法的精神奴役,使他自己无法正常地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地甚至畸形地发展。
2、环境对人的异化使其产生适应力
黑格尔的异化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与之相对,是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在影片中还表现为对肮脏环境强烈的适应力,这种适应力是可怕的,腐臭的鱼味、蛆虫、血淋淋的猪肉,还有扔在地上的到处都是的动物内脏、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脏乱的头发让他们自己都闻之作呕等等,这种肮脏美学最后通过一种幽默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就是出生在臭鱼摊旁边的葛奴乙,由于天生灵敏的嗅觉而无法忍受这种肮脏的恶臭而嚎啕大哭被人发现,最后逃避了死亡的结局。通过新生儿的这种新,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被环境的异化而麻木的生活状态凸显出来。这种异化,使人们感觉不到肮脏,人们每天还是依旧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
3、欲望对人的异化使其失去理智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感性是异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压抑了感性,便会压抑了创造力和自由,在葛奴乙的思想里,创造出世界上最美的香水是他眼中所要创造的美,但是葛奴乙思想上是自由的,对体香保存的欲望已经将葛奴乙异化为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感情,巴黎的香水大师在教他提炼玫瑰精油的方法之后,他便将木头、铜片、玻璃甚至是香水大师的猫咪,都扔进提炼设备中去提炼自己所想要保留的香气,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对常识的认知缺乏都来源于异化,欲望对人的异化。适龄男女之间的小暧昧是正常的生活现象,但对于失去爱和被爱能力的葛奴乙来说,只有恐惧,他没有正常的人之间关系的概念,结果就是导致他误杀了卖李子的年轻姑娘,这种异化仔细想想实在可悲。
二、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谈感知
“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包括感觉、生殖与内脏的器官)都是外在世界信号的‘接收器,只要是它范围内的信号,经过某种的刺激,器官就能将其接收,并转换成为感觉信号,再经由自身的神经网络传输到我们心念思维的中心——‘头脑中进行情感格式化的处理,之后,就带来了我们的感知。”②
1、感知力使其将个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探讨人对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特征。”③人类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完全不同,人类的生产是有目的的、自由的生产,人类把他的目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实际劳动,实现在劳动产品中,使劳动产品成为人类的对象,赋予了人某种目的和观念,这样就形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Perfume》中,葛奴乙通过自己嗅觉的感知力和对美好香味的向往,使其通过劳动的方式来收集并且保存年轻女子的体香,最后通过杀死十三位少女提炼出十三份精华混合而成一种具有美的特质的香水,带给闻到香水的人以美的享受和美好的心灵体验,甚至是有那么一瞬间的精神迷失和肉体放纵,似乎也印证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论断。
2、感知塑造出影片文艺创作的典型化
《Perfume》中通过葛奴乙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的嗅觉感知力,引发的某些行为,比如闻香识女人,通过嗅觉产生视觉,味觉等通感现象等一系列常人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行为,来塑造出了葛奴乙典型的性格,而这种典型就是来源于葛奴乙独特的感知,另外导演还很另类的让葛奴乙这个嗅觉异常灵敏的天才竟然嗅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这反倒是让人惊讶的一笔,正是这种惊讶更加增强了葛奴乙自身在整部影片中因感知而塑造出的影片文艺创作的典型化特征。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其实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生活的双向的过程,把葛奴乙具有天才的嗅觉这一生活现象高度概括提炼强化为因为嗅觉灵敏而有强烈的制香欲望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又是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普通生活的一般性特征,从某个方面可以讲是共性和个性达到完美结合的高度统一。导演单单从嗅觉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出发,适当的反映生活,从而创造出了这样具有典型特点的典型人物。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象征
1、运用象征衬托出文化的仪式感
马克思写于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城楼下面,满城的人们都在为处决罪犯而躁动不安,但是当主教宣判对杀人犯葛奴乙的惩罚时,一方面那种安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们对宗教尊严的维护,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仪式性象征;另一方面,每读一项处决就会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同,这种行为动作象征着教会中的人们对教会的拥护和爱戴。当人们还不知道杀人如麻的罪犯是葛奴乙的时候,教会的主教说过一句话,“这个恶徒将被从宗教中开除。”可见这对属于宗教的人来说已经是他们认为的最为严重的一种惩罚了,在重大决定时,宗教的主要人员总是在人群的最中心围绕成一个圆形,而普通的参与讨论者则紧紧的围绕在主要人员的周围,这种圆形结构,实际上也是人们对宗教崇拜的一种象征,象征着宗教信仰和宗教教义永远都是人们生活的中心,永远会得到信仰他的人们的衷心拥护和崇拜,这种象征就充分体现出了一种宗教的仪式感。
2、运用象征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看过《Perfume》的人会发现,整部影片都是充满肮脏气息的灰暗色调,但是我们会惊喜的发现穿插在其中的为数不多的青春色彩,比如说葛奴乙在遇见第一个姑娘的时候,姑娘花篮中的清清纯纯的李子,细腻绵密的李子肉色,在一堆肮脏不堪的色调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种让人愉心悦目的色彩,仿佛真的可以像葛奴乙一样闻到成熟的果实中散发出来的诱人的芬芳,所以也就可以理解葛奴乙对香气的痴迷。《Perfume》中多次重复播放果绿色的李子的镜头,导演的意图似乎就是通过颜色醒目诱人的李子给电影受众的视觉感官和嗅觉通感,来象征和类比,年轻少女身体上散发出来的体香对葛奴乙这个嗅觉天才的吸引,这个象征不仅仅给了观众在肮脏美学中一种视觉的愉悦和冲击,或许从某个侧面可以让人们体会到葛奴乙对年轻女孩身上的香味的神往之情。
3、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文性来演绎象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文性,创作上精神对现实的超越,理论上重心向人文性倾斜。”④《Perfume》中有两次较为重要的出现与动物相关的情节。第一次是葛奴乙为了获得妓女的体香而当着一只小狗的面将其冷酷杀害,葛奴乙提炼出妓女的精华之后,涂在自己的手上,将人群中的小狗吸引过来,小狗将精华舔干净,欣然离去,似乎小狗也被这种特殊的精华所迷惑,小狗在舔食精华前后精神状态的改变以及葛奴乙嘴角的变化象征着葛奴乙已经找到了如何保存香味和如何制香的方法。第二次是葛奴乙在巴黎跟随香水大师学习制香时,师傅家里的那只小猫,当师傅从炼香炉中把葛奴乙放进去用开水煮的猫咪捞出来的时候,伴随着满地的失败的玻璃、铜片,还有葛奴乙毫无愧疚却满是失望的表情,象征着葛奴乙真的在制香欲望的强烈控制下,完全失去了人的特性,完全没有感情,这里也是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体现。
总之,《Perfume》这部电影中涉及了许多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内容,从前面所阐述的人的异化、象征、感知,还有剧中人对于空间的掌控,类似于教会人员担心自己女儿被杀害而将她反锁在屋中,虽然最后还是难逃厄运,还是反映出了父亲对女儿生活空间的控制。还有城中最美的年轻姑娘的生日派对中,大家一起玩捉迷藏游戏的迷宫,是典型的规整的法国式园林,相当规则的几何形状,也是一种空间控制的形式。□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WA9neD-vSsY_xt3Sc9wm1TvS1PoIRFW5j-kRTz7puHqWc_VPUQyV2H6CA-TPqWjdrzGY5hFZ2WlRdI_uQQOQa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_PijNCtHNNj9_DXnsx1Av_0RZirivljzfY1Yxh_jt6MitLBzSIuoT7sZiS3rWqU
③曹国圣,《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4)
④张弼,《文艺理论的科学定位——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两个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0(6)
(作者:均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相关文章!
  • 数字出版视野中的版权集体管理

    【摘要】通过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授权,可以降低数字出版的版权交易成本、实现规模化授权,而且能平衡权利人、数字出版商、公众之间的利益

  • 二维码在电视和报刊中的应用

    郭波涛+陶为铭<br />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二维条形码,是一种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

  • 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管

    熊璐瑶<br />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和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