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国学教育

    刘彩玲

    摘要:2019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此时距“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全面引进西方教育体系102年,距陈独秀先生开启新文化运动99年。中国教育在经历了百年学习西方之路后,终于回头重新审视和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了!中国教育是否由此可以振兴?就在于各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是否有愿望,用行动投身到这场推动变革的洪流中来。中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约公元前300到公元前200年),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了1800多年。可是作为师范生的我是在2015年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才学习到的。基于本人几年来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一些认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思考,供同行们指正。

    关键词:教育;传统文化;变革一、题解

    当代:就是现在、目前、当下的意思。现在是2020年,新一届政府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而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并于2017年写入了联合国宪章;而当前的世界格局,国与国之间的对立与分化日趋严重,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导致的分歧与割裂无法消弭。

    国学:知名国学大师朱翔非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做的一个《通往国学的三重门》的讲座中提道:认识真正的国学需要穿过三重门,一重门是“文革”,它打掉了我们的勇气;一重门是五四,它误导了我们的理性;一重门是清朝,它化解了我们的道统。文化传承的是“文献”,“文”就是记录文字的典籍,“献”就是文化传承人,但是在中华文化长达3000年的长河中,焚书坑儒几乎使中华文化断层。

    如今,上至政府,下至民间,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教育:国学师资缺乏,国民素质低下,应试教育不合时宜,甚至校园建设和教学设计得不合理,学生还会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还会相信教育改变未来吗?最近几年,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半数以上甚至九成以上不满意,因为我们的教育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以人为本,那就是教育是教育人成为人的过程。二、传统文化与国学:

    “传统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统称,范围宽泛,没有主次;而狭义的传统文化仅指儒家文化。

    “国学”是相对于文化范畴而独立的一门学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问。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定义为: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学问。

    所谓中国人就是有共同理想和文化价值的人群,我们目前倡导的国学以儒学为主,是中华汉文化圈独行于世界文化的特质,儒学不太重“国家”的概念,也不太在意“民族”的概念。儒家看重的是天下,是天人合一,世界大同。所以,21世纪的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只能也只有中国人出来领导这场新的文化思潮。三、關于国学教育的思考。

    教育者自己必须先行教育,再通过教学相长,努力使自己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以下就结合本人的学习体悟谈谈对当代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教育模式。

    1921年,“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部长蔡元培一上任就有两大举措:其一是废止读经,实际上是废除了中国几千年的私塾教育,政府不再承认私塾学历。以前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仅正文就多达64万字,那时的读书人可谓是满腹经纶,而科举考试是通过“创作”来选拔人才;另一大举措是兴办西学,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西方教育有两条线,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技能,在教堂、社区学习理想和信仰。而我们的教学模式没有宗教信仰的内容,学校只授业不传道,学生只考试找份儿好工作,不修身养性,更不会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们古代的教育是传道,传道授业解惑是理想信仰和知识技能一起教的。

    目前的教育模式是一个中不中、西不西的乱局。以体制教育为主,派生出来的是西式教育和国学教育,当然作为体制教育的补充,各种的培训班、补习班比体制教育走得更远更快。

    在建立教育模式方面,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古为今用,外为中用。然而由于一方面西式学校不太了解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体制学校又不太真正了解西方教育,所以中西结合不起来,乱象横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那么,如何构建当代国学教育的模式?

    2020年5月,参访由台湾曾仕强教授创办的位于广东惠州的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学校以先学做人为办学的理念,构建起了关联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的教学模式。所谓关联国家标准,就是按照国家课程纲要构建课程体系,对接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所谓关联国学根基,就是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问——国学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谓关联国际视野,就是接轨世界,促进学生的多元以及未来发展。

    这种关联融合的课程思维,将学科课程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视野作为一件事儿来思考与实践,真正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课程建设门类各异、要素混杂等问题,是对现有体制的重构性改造与开创性实践。这种被称为“生态化教育”的模式区别于目前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马云把这种学校称为“养猪场”,是培训机构而不是培育机构。

    (二)关于教学内容。

    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理念,也就是世界观。西方教育的世界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唯一的,世界是有统一规律的,科学就是研究世界统一的规律,进而推论教育也有统一的规律:比如要统一的老师,统一的学生,统一的课本,统一的考试和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中华文化的世界观认为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是“道”,而记载“道”的运行规律的《易经》的“易”就是变的意思,得道就是要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因此中国的古代教育,学生入学时间不同,上课时间不同,学习内容不同,而读的书就是四书五经,没有句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仅要把他的生命体验与经典智慧相融合,更要有上通天文,下达地理,中晓人伦的师父、先生口传心授,因材施教。

    还有古代私塾的纵向编班,本人就曾在私塾带过一批大到四年级,小至两岁的8个孩子一起学习,可以说是全方位无死角对接。吃饭、睡觉、学习、休闲都是和学生一起的,这对老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中国古代的教书先生大多是通才,全方位全学科,有着扎实的涵养和功底,教育者是全身心投入实践的研究,体验教学相长。而现今分科教育出来的学生再无通才可言,大多是站在做人之外的,做做科学式的研究,甚至把传统文化当作科学进行研究,写论文、编教材、做课题,传其学而无其灵魂。在本人参学的一批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学校里,大多体现了古人纵向编班的理念。比如春耕园学校在课程的编排上,以年龄编班,学习国家规定考学的科目,便于与体制学校接轨;同时打破年龄界限,以兴趣爱好组队进行传统技艺、劳作耕种、体验实践,打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及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国学教师,一定要深知中西文化差异,对西方的长项虚心学习,对中国的优势充满自信。如果说清末明初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儒打造了一个新文化的新中国,那么,21世纪的中国也同样需要对东西方文化能够统整、为今所用的大批大师。

    (三)关于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区别于现今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要积极的思考,“愤”就是在他急于解决又尚未搞通的前提下,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予指导,以开启思路。“悱”是指学生也有自己的思考,尚未成熟,想说又难于表达,老师的“发”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探究事物的本质。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现时代的学生既没有“愤”,也没有“悱”。因为学生本身没有体验,在急功近利式的应试教育逼迫下,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大多已丧失了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今天的学生对于什么是上学的认知就四个字:听老师话,上课、下课、作业,主动权在老师;而在古代,上学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决定的,学生决定学习进度,给老师复讲,还要讲给后学者,当然先生有监督权和指导权。学生学习大多数是自学,自己读书、思考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先问学长再问老师。这是在从小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学生不以年龄编班而是混散教学,因为年龄不是学生的唯一特征,还有性别、性格、体质、心理、家庭背景等等因素。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创作,选拔的是能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大人,而当今的人才是以考核专业能力为导向,而忽略做人的道德。

    再者,古人有五位老师:天地君亲师。而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乡村的土地和文化荒漠化相当严重,脱离了天和地的城市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机械化城市里,没有了天地的滋养和生机,投身在商业社会的物质欲望陷阱里,颠倒了日月,丧失了敬畏;作为君者的上级领导,本应该担负起对下级部属教育指导的职责,却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只“用人”不育人;那么来自“亲”的家庭教育又如何呢?家长们迫于生计,纷纷做房奴、车奴、钱奴,把教育孩子的职责放手给了学校。那么,学校又如何呢?师长们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成为记问之学的教书匠,又有几人知道、学道、传道呢?因此,现在的学生心理问题严重,自杀率上升,因为我们都丧失了天父地母的滋养,君亲师都丧失了教化的天责,背离了教育就是人成为人的本质。

    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我们现在看看有多少家长会主动带领孩子学习经典,践行经典,又有多少家庭有家风、家教。再看看家长是如何把时间、金钱花在了兴趣班和补习班上;再问有几所学校能有百年树人的耐心来培育人才,把育人当成根本的任务来完成;又有多少公司是以员工为本,做让员工幸福、客户感动的事业。

    当代国学教育的复兴面临教师、教材、教法、教具、体制、学校硬件、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匮乏,但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是最根本之道,因为国学教育毕竟是品性人格的教育,即使缺乏各种物质条件,只要有教师在,有教师的品格在,有教师的言行在,就可以教出善良、有气节、有品格、有担当的学生。

    从学校来讲,国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能零打碎敲的开设一些技艺课程,诸如书法、茶道、汉服、中醫、武术等,其核心与国学有关,但道无术不立,术无道不远。只有术没有道,缺少了文化的内涵,国学课也就只能是花拳绣腿罢了。

    对于家庭来讲,为人父母者虽然接受了学校的学习,但人格心灵的成长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经营家庭,学习教育子女,当然前提是必须自身先行教育自己。

    对于社会来讲,不仅企业家、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更要把教育下属的职责担当下来,对于同事,朋友之间要互助互利,三人行必有我师。

    可以说,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没有断根,不仅在于中华文化的根深叶茂,更在于有一批不求名利的文人雅士默默地在乡间耕耘、培土、施肥、结果、传承。在此,我愿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圣贤文化的智慧带给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相关文章!
  • 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界定与结构维

    摘要: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其职业角色的思想认知、生活体验以及行为实践,并且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它不同于教师专业认同、

  • 书法与茶文化产业如何传承

    摘要:中华书法是一门内涵丰厚、形式独特的写字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至今。它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

  • 数字博物馆的产业化创新路径研

    摘要:数字博物馆能够整合和展现大量的文化资源,充分带动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互动;研究数字博物馆的产业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将对保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