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落坪保护区生物实践基地的改革与探索
方杰 汪文革 尹若春
[摘 要]安徽大学依托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生物学科实践教育基地,在实习条件、实习内容、实习路线、实习素材、实习交流、数字化建设以及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为相关高校生物学科理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学科;实践教育基地;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85-02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最早参与鹞落坪保护区规划和建设的单位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原生物系的一批老教师就承担了鹞落坪生物资源调查工作。30多年来,几代教师一直关注着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致力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更加深入的研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自1998年起,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保护区作为基地,进行本科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安徽大学-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教育基地”被批准成为安徽大学首个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近年来,学院依托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野外實习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1]
一、改善了实习条件,提高了教学实习效果
学院建立了基地活动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开辟了读书角,张贴和悬挂了各种生动有趣且知识性强的展板和宣传画。创建了基地实验室,配备了工作台和野外工作基本工具及常规药品,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标本制作以及对各种野外采集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研究。完善了基地标本室,建立了一套按科学分类体系设立的各生物分类群的标本,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并充分展示了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在实习条件改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与中科大合建了实验室和标本制作室,购买了一批科研监测设备,与气象部门共建了包家、鹞落两座气象观测站,与中科院、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条长期观测样线,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实习条件,提高了教学实习效果。同时,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保护区驻地鹞落村的接待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农家乐集中成片,基本能满足各高校单次实习的要求。
二、拓宽了实习内容,创新了教学实习模式
学院首次增加了微生物学的野外实习内容,并对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相关成果已公开发表。[2][3]将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的科研训练相结合,安排了一些小额专项基金,采取自由申报和立项的形式,鼓励优秀的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及返校之后开展一些创新性的小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韩德民教授指导的几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蛇类的一个新种,并在SCI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4],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又如,李鹏等4位同学通过运用在实习中学到的植物分类知识,在校园内开展了植物分类研究,编写了《安徽大学植物识别手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5][6],受到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另外,一些生态学专业研究生依托基地,首次系统研究了保护区蝶类[7]、蝽类[8]、蜻蜓[9]等昆虫的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三、优化了实习路线,确保了教学实习质量
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新建了多枝尖、小岐岭、仰天窝、美丽村等几条不同生态类型的实习路线。其中,多枝尖为大别山第二高峰,物种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小岐岭在安徽与湖北两省交界处,具有一定的区系过渡特征;仰天窝人迹罕至,其原始森林的特点孕育着高度的生物多样性;美丽村为低海拔地区,是良好的农业景观,而且沿途的十里画廊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样的路线安排能充分展示不同生境在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确保了实习教学质量。
四、开展了教学研究,积累了教学实习素材
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动植物野外识别摄影图鉴》[10],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所涉及的物种图像绝大多数在鹞落坪实习基地拍摄,包括昆虫和蜘蛛约700种、陆生脊椎动物约100种、植物约200种、大型真菌约50种。每一物种撰有鉴别特征等野外识别方法的简略文字介绍,并针对某些物种提供数量、分布和经济价值等信息。每个物种配附野外生态摄影图片1张,约有三分之一的物种还增加有雌雄、背腹、变异和幼体以及动物的头部和植物的花果等局部特写照片。这是一部融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为一体的原创著作,非常适合于广大生物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及爱好者学习和鉴赏,出版之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还内部编写了《鹞落坪野外实习指导》,撰写并发表了相关教学研究论文。[11]此外,通过基地建设和野外实习以及部分小规模的研究工作,在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和大型真菌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标本数据,为进一步编写《大别山野外综合实习教程》奠定了重要基础,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基于长期在基地开展的野外实习和研究工作,我们正在着手编写《鹞落坪蝴蝶》《鹞落坪甲虫》等系列丛书。
五、举办了现场研讨会,加强了教学实习交流
2015年暑假在保护区成功举办了“鹞落坪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暨野外实习现场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十余所高校和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合肥一中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同行50余人参会,围绕基地建设与资源共享及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和有关技术等方面内容展开研讨,加强了校际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实现了信息数字化,构建了校内、校外一体化学习模式,提升了基地的科技品味
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实地调查,建立了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了网上挂靠。野外实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学生可以回校后通过网络实现长期学习,终身受用。对保护区内的常见、优势植物和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进行科学的挂牌,标识它们的分类地位、分布情况、主要用途等信息;还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进行科学的挂牌,标识它们的结构组成和演替等信息。结合二维码等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学生和普通公众了解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提升了基地的科技品味。
七、将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相结合,提升了基地的辐射功能
本基地的建设,为安徽大学及相关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到基地去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安徽大学作为综合性高校的学科优势,在科技扶贫、法律援助、生态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作用。这样既可为学生将来投身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和提高社会综合竞争力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也符合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学生在本基地实习,还能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如资环学院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就在实习过程中,有效的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自1998年以来,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每年协助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和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在本基地组织举办两期青少年生物科技夏令营,使青少年增长了生物知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志趣,学到了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等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马鞍山、铜陵、滁州、淮北等多地的中学生都参与了基地的教育活动,并从中受益匪浅,既提升了基地科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更重要的是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普活动平台。
总之,安徽大学依托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教育基地,发挥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经过持续建设,在培养机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团队、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为安徽省乃至全国高校的生物学科理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范例,基地的建设成果获得了2015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 参 考 文 献 ]
[1] 秦卫华,汪文革,王智,等.鹞鹰展翅落人间——记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生命世界,2016(3):60-71.
[2] 何炎炘,李能树,李进华.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J].生物学杂志,2012(2):37-41.
[3] He Yanxin, Wu Wangbao, Li Nengshu. A Checklist of macrofungi in Yaoluoping nature reserve, Anhui[J]. Jour?鄄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6(2):144-150.
[4] Xin Huang, Tao Pan, Demin Han et al.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rotobothrops(Squamata: Viperidae:Crotalina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 Anhui, China[J]. Asian her?鄄peto?鄄logical research, 2012(3):213-218.
[5] 李鹏,薛纯,史冬玲,等.高校校园植物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039-16040.
[6] 李鹏,尚从平,李浩浩,等.高校校园植物信息系统构建方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3160-13175.
[7] 范洁,韩德民,方杰,等.安徽鹞落坪蝶类区系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5):13-16.
[8] 张淑,韩德民,方杰,等.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蝽类昆虫区系与多样性[J].昆虫知识,2008(5):799-805.
[9] 李静敏,韩德民,方杰,等.鹞落坪蜻蜓目昆虫区系及多样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3(5):73-76.
[10] 韩德民主编.动植物野外识别摄影图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 方 杰,韩德民,尹若春.动物生物学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7):101-103.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安徽大学依托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生物学科实践教育基地,在实习条件、实习内容、实习路线、实习素材、实习交流、数字化建设以及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为相关高校生物学科理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学科;实践教育基地;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85-02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最早参与鹞落坪保护区规划和建设的单位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原生物系的一批老教师就承担了鹞落坪生物资源调查工作。30多年来,几代教师一直关注着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致力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更加深入的研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自1998年起,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保护区作为基地,进行本科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安徽大学-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教育基地”被批准成为安徽大学首个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近年来,学院依托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野外實习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1]
一、改善了实习条件,提高了教学实习效果
学院建立了基地活动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开辟了读书角,张贴和悬挂了各种生动有趣且知识性强的展板和宣传画。创建了基地实验室,配备了工作台和野外工作基本工具及常规药品,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标本制作以及对各种野外采集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研究。完善了基地标本室,建立了一套按科学分类体系设立的各生物分类群的标本,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并充分展示了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在实习条件改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与中科大合建了实验室和标本制作室,购买了一批科研监测设备,与气象部门共建了包家、鹞落两座气象观测站,与中科院、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条长期观测样线,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实习条件,提高了教学实习效果。同时,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保护区驻地鹞落村的接待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农家乐集中成片,基本能满足各高校单次实习的要求。
二、拓宽了实习内容,创新了教学实习模式
学院首次增加了微生物学的野外实习内容,并对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相关成果已公开发表。[2][3]将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的科研训练相结合,安排了一些小额专项基金,采取自由申报和立项的形式,鼓励优秀的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及返校之后开展一些创新性的小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韩德民教授指导的几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蛇类的一个新种,并在SCI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4],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又如,李鹏等4位同学通过运用在实习中学到的植物分类知识,在校园内开展了植物分类研究,编写了《安徽大学植物识别手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5][6],受到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另外,一些生态学专业研究生依托基地,首次系统研究了保护区蝶类[7]、蝽类[8]、蜻蜓[9]等昆虫的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三、优化了实习路线,确保了教学实习质量
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新建了多枝尖、小岐岭、仰天窝、美丽村等几条不同生态类型的实习路线。其中,多枝尖为大别山第二高峰,物种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小岐岭在安徽与湖北两省交界处,具有一定的区系过渡特征;仰天窝人迹罕至,其原始森林的特点孕育着高度的生物多样性;美丽村为低海拔地区,是良好的农业景观,而且沿途的十里画廊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样的路线安排能充分展示不同生境在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确保了实习教学质量。
四、开展了教学研究,积累了教学实习素材
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动植物野外识别摄影图鉴》[10],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所涉及的物种图像绝大多数在鹞落坪实习基地拍摄,包括昆虫和蜘蛛约700种、陆生脊椎动物约100种、植物约200种、大型真菌约50种。每一物种撰有鉴别特征等野外识别方法的简略文字介绍,并针对某些物种提供数量、分布和经济价值等信息。每个物种配附野外生态摄影图片1张,约有三分之一的物种还增加有雌雄、背腹、变异和幼体以及动物的头部和植物的花果等局部特写照片。这是一部融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为一体的原创著作,非常适合于广大生物类专业学生、工作者及爱好者学习和鉴赏,出版之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还内部编写了《鹞落坪野外实习指导》,撰写并发表了相关教学研究论文。[11]此外,通过基地建设和野外实习以及部分小规模的研究工作,在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和大型真菌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标本数据,为进一步编写《大别山野外综合实习教程》奠定了重要基础,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基于长期在基地开展的野外实习和研究工作,我们正在着手编写《鹞落坪蝴蝶》《鹞落坪甲虫》等系列丛书。
五、举办了现场研讨会,加强了教学实习交流
2015年暑假在保护区成功举办了“鹞落坪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暨野外实习现场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十余所高校和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合肥一中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同行50余人参会,围绕基地建设与资源共享及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和有关技术等方面内容展开研讨,加强了校际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实现了信息数字化,构建了校内、校外一体化学习模式,提升了基地的科技品味
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实地调查,建立了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和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了网上挂靠。野外实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学生可以回校后通过网络实现长期学习,终身受用。对保护区内的常见、优势植物和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进行科学的挂牌,标识它们的分类地位、分布情况、主要用途等信息;还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进行科学的挂牌,标识它们的结构组成和演替等信息。结合二维码等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学生和普通公众了解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提升了基地的科技品味。
七、将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相结合,提升了基地的辐射功能
本基地的建设,为安徽大学及相关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到基地去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安徽大学作为综合性高校的学科优势,在科技扶贫、法律援助、生态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作用。这样既可为学生将来投身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和提高社会综合竞争力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也符合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学生在本基地实习,还能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如资环学院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就在实习过程中,有效的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自1998年以来,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每年协助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和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在本基地组织举办两期青少年生物科技夏令营,使青少年增长了生物知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志趣,学到了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等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马鞍山、铜陵、滁州、淮北等多地的中学生都参与了基地的教育活动,并从中受益匪浅,既提升了基地科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更重要的是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普活动平台。
总之,安徽大学依托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教育基地,发挥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经过持续建设,在培养机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团队、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为安徽省乃至全国高校的生物学科理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范例,基地的建设成果获得了2015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 参 考 文 献 ]
[1] 秦卫华,汪文革,王智,等.鹞鹰展翅落人间——记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生命世界,2016(3):60-71.
[2] 何炎炘,李能树,李进华.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J].生物学杂志,2012(2):37-41.
[3] He Yanxin, Wu Wangbao, Li Nengshu. A Checklist of macrofungi in Yaoluoping nature reserve, Anhui[J]. Jour?鄄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6(2):144-150.
[4] Xin Huang, Tao Pan, Demin Han et al.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rotobothrops(Squamata: Viperidae:Crotalina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 Anhui, China[J]. Asian her?鄄peto?鄄logical research, 2012(3):213-218.
[5] 李鹏,薛纯,史冬玲,等.高校校园植物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039-16040.
[6] 李鹏,尚从平,李浩浩,等.高校校园植物信息系统构建方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3160-13175.
[7] 范洁,韩德民,方杰,等.安徽鹞落坪蝶类区系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5):13-16.
[8] 张淑,韩德民,方杰,等.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蝽类昆虫区系与多样性[J].昆虫知识,2008(5):799-805.
[9] 李静敏,韩德民,方杰,等.鹞落坪蜻蜓目昆虫区系及多样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3(5):73-76.
[10] 韩德民主编.动植物野外识别摄影图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 方 杰,韩德民,尹若春.动物生物学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7):101-10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