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狮”字成语说到东西方文化交流
摘要:汉语中极少有带“狮”字的成语,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狮子并不是我国所固有的,而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在东汉初期被引入我国的。由此及彼,探究语言表象背后的文化原因很有必要。
关键词:文化交流;东汉;佛教
查阅了几本成语辞典,发现带有“狮”字的成语极少,偶尔见到或使用的只有“河东狮吼”“狮子搏兔”“人中狮子”等几个。与此相反,带有“虎”字的常用成语却相当多。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经查考,狮子是泊来品,并不产自我们国家。既然没见过狮子,古人也就不可能在语言中包括成语中对其有所反映了。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从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说起。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沟通中原与中亚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当时的中亚以及西南亚气候适宜,广袤的草原盛产狮子。大月氏国,是公元前2世纪之前居住在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西迁到了中亚后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公元73年,汉明帝派遣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公元32—102年)再次出使西域,重塑东汉王朝威望,恢复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从此,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术、凿井法等传入了西域诸国;西亚和中亚的汗血马、葡萄、胡桃、石榴以及乐器、乐曲等也被引入到我国。
具体到狮子的传入,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也有据可考。一种说法是汉章帝时,西域的大月氏国王把一头壮硕的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汉章帝,以示两国友好,于是中国开始有了狮子。另一种说法是:“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今伊朗)国国王阿萨息斯一世派商队沿丝绸之路把狮子作为礼物赠送给汉章帝,由此狮子传入了我国。
狮子传入我国后,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不论哪种说法,由班固的记载我们便可以断言,狮子传入我国最迟也在东汉初期汉章帝时,距今已有1900多年了。
公元1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由西域开始传入我国。汉明帝在位时,还在今陕西省洛阳市修建了迄今仍保存着的我国第一个佛寺——白马寺。随着佛教的流行,来自异国他乡的狮子便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更多地被引进来,并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相融合,在民间产生了与“耍龙”类似的“舞狮”体育娱乐活动,并流传至今。《汉书·礼乐志》提到的“象人”,按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杂耍艺人。至于在官邸、住宅门口立一对石狮子作為镇邪的吉祥物、主人的保护神,显然与狮子高大威猛的形象有关,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回过来看“河东狮吼”“狮子搏兔”几个成语,查考其最早出处,确实都在东汉之后。“河东狮吼”最早见于南宋洪迈(公元1123——1202年)的文言笔记小说《容斋三笔》记载的一则故事。“狮子搏兔”最早见于《景德传灯录·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景德传灯录》简称《传灯录》,是佛教禅宗史书,为北宋时期禅宗法眼宗人道原编撰。至于另外一两个更加少见的带有“狮”字的成语,其来源无稽可考。但据前面的分析,一定不会早于东汉。
总之,如果没有中外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狮子不会在东汉初期从西域中亚、西亚诸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也正由于传入较晚,所以我国传统十二生肖,才没有狮子,带“狮”字的成语也极少有、极少用。其中的原因,显然不是由于古人重虎轻狮。
作者简介:王旗(1963—),男,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