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展览活动对学生创新创作意识的启发与培养
段晶晶+陈燕
摘 要:大环境可以影响甚至是同化一个人。巨大的差距会让人失去前进的动力,不确定性会使人具有强大的动力。美术活动的实现大概分为创作、展示、交流、思考、交流几个过程。只有通过这几个过程的美术活动才称得上是完整的美术活动,美术展览则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教育环境方面,美术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并不是强制性学习,而是通过观赏者的个人意愿选择性接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育上学生被迫学习的弊端,发挥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美术馆内的知识涵盖面广,学科涉足多,不同学科之间又有交叉融合的现象,建构出了相对立体的教学框架。
关键词:美术馆展览活动;环境影响;高校美术馆定位;教育
[项目名称:美术馆展览活动对学生创新创作意识的启发,项目编号:X2016R057]
公共美术馆的主要功能是积累国家文化财富,在传承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等方面也担负着重大责任,相比之下服务对象具有集中性与针对性的高校美术馆则更倾向于教育、研究成果的发布与推广。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美术馆来启发学生积极去创作创新成为了一个难点与要点。以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研究对象,该美术馆对外开放,接受校外观众参观,积极举办大型的展览活动,接待校外机构的参观,选择校企合作等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成为四川文理学院的文化符号。我首先对该学院的学生做了初步的调查。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在学校调查过程中各年级人数相当,各专业调查人数相当,调查男女人数比例相当。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设计类专业学生反而对创作缺乏一定的了解与热情,没有意识到创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对自身专业的学习与推动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严重缺乏,侧面反映出长期以来,高校美术馆的定位还是存在着一些偏差,大多数定位为“展览馆”或“陈列馆”,忽视甚至是忽略了美术馆的教育功能,从而直接导致了美术馆功能的闲置,美术馆的教育与教育研究工作停留在意向层面。通过对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学生获奖情况的统计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自2016年以来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学生在展览的参赛人次与获奖比例上都出现了成倍的增长,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仅一年时间,美术学院选送其作品参加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的参与学生11人,美术作品获奖2人,书法作品获奖2人;入选四川省首届钢笔画展学生16人,获奖4人,入选作品4件,其中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更有趣的是,获奖同学中全部是参与美术馆展览活动的同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尤其突出。
为了印证美术馆展览活动对学生创新创作意识的启发与培养起到的推力作用,我在新生中随机选取了一批学生,引导其中一部分进入美术馆进行工作,另一部分学生充分自由发展。一开始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后期参加美术馆展览活动的同学,开始自主地进行一些创作的摸索,不断地参加比赛,而未参加美术馆展览活动的同学开始满足于日常作业的完成。通过对参加展览活动的同学跟踪调查研究与分析后,我发现环境对于人意志、精神状态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
首先从环境因素来说,个人认为环境在大概率事件上起到了决定作用,因为大环境可以影响甚至是同化一个人。从榜样的作用来说,在美术馆内长期浸泡在优秀的艺术氛围中首先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眼界,只有你的标准提高了,你的作品才能进步,否则人很容易满足于现状。从竞争因素来说,巨大的差距会让人失去前进的动力,但同样具有上进心,同样有强烈求知渴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努力一点就可以超越,放松就会被超越,这种不确定性会使人具有强大的动力。
美术活动的实现大概分为创作、展示、交流、思考、交流几个过程。只有通过这几个过程的美术活动才称得上是完整的美术活动,美术展览则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作品创作完成之后,在展示的过程中产生对大众的影响,而在这一系列环节中老师与同学的思维进一步地发生成长与蜕变。创作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社会、与人之间不断产生关系,在展示中发现,发现社会发展的方向,打破束缚自己的桎梏,找出自己创作的前进方向。
在教育环境方面,美术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并不是强制性学习,而是通过观赏者的个人意愿选择性的接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育上学生被迫学习的弊端,发挥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人根据喜好在喜欢的藏品前驻足,制造出了一种非常轻松的教育环境。而在无形中美术馆通过自身艺术氛围的熏陶,通过观赏潜移默化地提升观看者的艺术修养,达到了一种寓教于乐的理想状态。对于创作来说,没有人可以一上手就创作,创作前需要一个模仿练习的过程,而模仿者则是要有针对性的。网络时代带来的扁平化的作品纷杂,难以区分好坏,如何去筛选合格的模仿对象则成了难题,而美术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美术馆内的知识涵盖面广,学科涉足多,不同学科之间又有交叉融合的现象,建构出了相对立体的教学框架。而与之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更是将展示本身拓展出更为宽广的范畴,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同种类的知识进行碰撞融合,更能衍生出许多新的元素,而这些新生的元素使得学生触类旁通学会去多维度地思考所看所听,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
策划、举办一个大、中型展览,少则一个月,多则几个月。从筹资、征稿、布展、宣传广告到请柬设计等有许多繁杂细致的工作。这些细节使各类专业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对应的方面,同时也可以增加自己接触不同专业的机会,多方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资金、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发挥高校美术馆应有的启发学生的功能呢?这里的主体是学生,我认为高校美术馆确实需要一定条件的场地与基础设施,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高校美术馆成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美术馆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建筑物,这需要从运行方法与管理细则上入手。
一场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幕后复杂的准备工作,从征稿、布展、宣传广告到请柬设计,还包括展览活动策划、宣传以及推广等,工作量较大,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对于工作人员的艺术专业知识水准要求较高,前期可以由一到两位专业导师带领着学生去做,等学生明白工作要求与工作细则之后,就应该放手大胆交由学生自己去管理维护美术馆的日常运作工作。
还要根据学校不同的展览内容,制定不同的导览计划。在参观时,向学生提供导览服务。要注意的是美术馆的导览也是一種教育活动,不能像传统的讲解员那样,仅仅告诉观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只是一种知识的被动传输。美术馆导览应该引入教育的概念,注意对学生美感经验的引导、鉴赏能力的培育以及创造力的启发。让学生与作品产生互动引发个人独立的见解、思考和感受。
还可以组织进行美术讲座,从另一个方面使得学生主动去了解作品的知识,分享美术馆的研究成果,加深对美术作品及美术知识的了解,提高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导览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口才又加深了对美术的理解。由此可见,美术馆与高校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决策,高校通过对美术馆资源的利用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美术教学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美术馆在与高校的长期合作中通过发挥教育功效能潜移默化地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促进美术馆自身的发展。
尽量多举办学生自己的展览,由于办展者是学生,易于使同学们产生共鸣,激起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也会使办展者增加自信,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距离较小有利于激发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
同时,美术馆不应该仅仅作为美术系学生提升自己的教学场地,作为学校内一座独立的建筑应该发挥与体育馆、图书馆一样的作用,为全校师生所用,肩负起整个学校美育工作的责任。美的感受本身对于人来说就是最为基础的教育,同时创作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科知识内的积攒,它是一个人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邂逅的所有的一切通过自身的思考融合贯通之后诞生出的新事物。它需要我们打破学科的壁垒,跨出认识的局限,不断地去尝试、接触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
段晶晶,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陈燕,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