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图书出版的发展前路初探

【摘 要】 随着近几年大众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呈现新的形式,由之前的应试化、教导化逐渐转向素质化、通俗化。理念的转变,为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带来不小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新的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时期教育类图书出版的形式与特点,及其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关 键 词】教育类;图书出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作者单位】杨国梓,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4.017
一、教育类图书出版的发展与现状
很多人将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圈定在教辅类图书的出版中,其实,这种想法是很局限的。教育类图书的范围广泛,除了教辅类图书,具有教育指导性的,如心理类、教学类、阅读指导类图书等,都可以划分到教育类图书范畴。
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类图书在概念上还没有被界定。由于当时人们对图书的需求极为旺盛,粗放化的发展使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并没有形成理论基础支撑。当时的教育类图书出版主要分为两大类:教材出版、知识普及类图书出版。其中,知识普及类图书的出版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一些知名出版单位的表现尤为突出,如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数理化知识”系列图书,以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成果为蓝本,对当时有志自学成才的青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提升,更多的家长开始接受应试教育。相关教辅图书的出版进入高峰期,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类图书出版的主流。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也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然而,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辅类图书所呈现的也是粗放化出版的态势,同时,众多民营公司因为利润的驱使开始涉入其中,教育类图书的出版质量整体下滑,整个市场出现了颇为严重的盗版现象。这一时期,教育类图书(主要是教辅类图书)出版所呈现的状态,不仅与人们教育理念的转变有关,也与当时版权保护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如当时某些中小书店为了节约成本,私自攒凑印制教辅图书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类图书出版市场一度混乱。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大众知识普及类图书进入销售低谷,原因在于,缺乏应试元素的它并不能直接有效提升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不愿意购买此类图书。当时,虽然国家大力推广此类图书,此类图书的出版形式也有创新,如采用漫画的形式,但是收效甚微,市场反应并不理想。
进入2000年,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开始深入人心。随之,教育家和家长们开始反思之前的教育方法,这一时期的教育类图书出版开始摆脱以应试教育出版为主的局面,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首先,在内容方面,教辅类图书开始抛弃题海战术内容,以知识点吸引读者的关注。并且在内容编排上,教辅类图书的语言也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经典品牌“一课一练”,增加了素质教育课后练习等内容,突出了先进性、原创性、科学性、规范性、教学性和实用性等出版价值。同时,更多的出版单位也开始有意识地打造自身教辅类图书的品牌,开始走质量发展的路线。此时,教育类出版的概念逐渐明晰,尤其是在普及知识类图书出版的再度崛起后,教育类图书出版市场生机勃勃,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而磁带、光盘等介质的普及,也为相关图书增加了不少附加值。
2010年之后,随着80后、90后人群的成长,教育理念又一次开始转变,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这一时期的家长们意识到应试教育的重要性,但也体会到素质教育带给孩子的快乐,所以他们的想法也逐渐影响了教育类图书的出版。这一时期,知识普及类图书出版得到了爆发式增长,圖书出版的形式也愈加多样,漫画、绘本、玩具书等形态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的内涵。
而在教辅出版方面,出版单位开始理清思路,力图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化。首先,转变教材、教辅出版观念,为课程提供全面的数字内容支持,实施面向课程的全面解决方案。在教材教辅品种不断增长的同时,不少出版单位更加关注课程教学资源的全面建设。通过全面规划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重点课程的全方位、多媒体课程教学资源。其次,实现纸质教材出版与在线教材并举的出版方式。考虑到院校和学生购买能力的限制,不少出版单位把和教材相关的内容放到网上做一些增值服务,比如跟教材相关的教学指南、练习、习题解答、附录,以及其他的自学、提高内容等都会放到教育资源网站上。同时,出版单位会将教育资源放在网站上,依靠与教材相关的数字内容资源的支撑,为师生提供论坛、在线答疑、电子书浏览、样书索取等教学服务。最后,建立用户数据库,进行针对性的数字化营销。有些出版单位已经建立了内容比较丰富的教师数据库,依托这个数据库,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定期向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产品营销。数据库的全面性、交互性,网络的实时性、便捷性及低成本性都为出版单位进行教材教辅营销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育类图书出版在过去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原因有如下两点。
其一,社会教育理念是风向标,影响着这类图书出版的整体发展。教育及其发展形势是教育类图书出版的大环境,政策理念的变化都会反映在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当中,所以,对于教育形式的观察,是相关作者和出版单位要时刻关注的事情。
其二,时代变化催生出版介质不断变化。出版介质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新技术的进步,也有不同的形态。从最开始的光盘到现在的多元视听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内容有其特殊性,更应该重视这种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教育类图书出版面临的挑战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为特征的现代数字技术开创了新的时代,信息的流动更为便捷、通畅,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模式受到冲击,数字出版凭借技术优势为读者提供即时、便捷、互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传统出版尤其是长期依赖教材教辅的教育出版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类图书的出版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1.粗放化出版,品种大量重复
在经历之前的粗放化发展后,很多出版单位已经形成惯性,用广撒网的方式进行出版。比如,在图书市场上,会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类图书的许多不同版本,这让读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另一方面,品类的重复导致读者的信心丧失。真正优秀的图书因其运作时间长、投入资金多,反而会因“竞争力不足”被市场淘汰。抄袭、重复、模仿等大规模的浪费式出版,使出版业陷入了恶性竞争。教育类图书品种大量重复的背后,是出版社缺乏对市场品种和需求的深度调研,盲目跟风出版。
2.注重引进图书,原创力不足
这种情况在英文教辅类图书出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学习英语的浪潮让很多出版单位瞄准了引进版图书的出版市场。在一段时间里,很多出版单位以引进版权为主。但一旦陷入了引进图书的怪圈,忽略了整个自身的原创力,就会得不偿失。比如,有的出版单位只看到整体市场的繁荣,忽视了同类版权书的大量存在,盲目引进相关教育类版权图书,致使图书在投入市场后反而被边缘化,得不偿失。
3.内容剪切拼凑,科学性不足
教育类图书最强调的就是专业性。就图书内容来看,假若图书的作者是专业人员,有很高的资质,所写内容是他们多年研究总结的成果,那么,这类图书的内容就相对权威、可信度高,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内容拼凑不科学的图书则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比如市场上不少图书是速成书,出版周期短,书中的很多内容往往是从网上或其他书中照搬过来的,难以找到权威出处和科学根据。并且,作者水平有限,书中观点以偏概全,对适用环境和条件存在较高要求,经不起推敲。作者或是夸大某一方法或技能的作用,甚至传导错误的理念,或是所用资料陈旧,与时代脱节,对读者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不足,这类书往往会将读者带入误区,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出版的规范化,以及版权意识的提升,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遏制,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出版单位仍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时现象。
4.互联网冲击严重,相关单位反应迟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下,很多教育内容在网上被共享,读者也愿意通过移动端来获取知识。很多K12产品、教育类网课,因为打破了传统课程受时间、地点和受众人数的限制,获得了读者的欢迎。在这个背景下,读者的碎片时间被抢占,读者自身对纸质书的阅读需求减少。此外,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对传统纸质出版来说也是一个冲击。电子阅读器与实体内容的无缝链接、便捷的下载与良好的支付体验以及低廉的定价等,都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类图书市场。以上情况都需要出版单位加快数字化转型。
三、教育类图书出版须创新出版模式
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互联网时代,受众群体的年轻化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对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传统出版单位可以乘互联网时代的东风,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把握社会变化的脉搏,整合其中的优势力量,转变传统出版的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和百姓需求的出版之路。
1.精准定位产品,开辟蓝海
在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出版单位对选题进行精细化分类和定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立足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打造权威产品品牌。出版单位也可以选择出版蓝海,比如孕育教育类图书的品牌产品较少,图书内容良莠不齐,而品牌图书的市场辨识度却更高,且适用固定人群和场合,往往有着稳定的销售渠道。之前从事教辅出版的单位可以实地调研,看自己是否有出版能力,尝试出版此类图书,同时注重品牌培育,这就避免了竞争的红海,也容易获得新的发展。
2.结合场景出版,创新出版思路
只有真正靠内容取胜的图书才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当前而言,新的场景会引发更多品类图书的出现。就教育类图书而言,出版社结合场景完成定向出版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阅读课堂、企业亲子活动室等不同场景,都可以出版相应的图书。多数情况下,出版的图书是基于场景的解決方法,而不仅仅是图书本身。有了场景,产品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更有效地直达目标群体。基于一定场景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社群,锁定了读者群体,也就锁定了目标读者,特定读者群体所做的战略投资,也是对场景加以利用的延伸。
3.与作者深度合作,精耕细作图书产品
传统教育出版的优势在于有自己特定的作者群体。那么,充分发挥自身长处,与作者在进基层、进企业、进课堂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整合作者资源,集中代理作者的线下讲座和线上课堂,也是新型综合出版的方式之一。将松散的作者黏合成紧密的专家群,在出版、宣讲、创益等方面开展多方合作,这种合伙人的模式往往能激发出更多的能量。这对扩大出版单位教育类图书的品牌影响力,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大有裨益。
4.与社会机构多方合作
就教育类图书的出版而言,与全国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们的师资力量能够帮助出版单位进行图书及其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出版单位在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将图书作为一个关键要素,承载起平台传播和品牌打造的功能,而非主要盈利点。
除此之外,传统出版还可以脱下大市场的外衣,主动深入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和地方读者需求,将选题做细、做出特色,充分依托地方特殊渠道和市场,出版满足特定地区特殊人群需求的图书。比如,针对孤独症儿童出版相关图书,不仅是进行特色出版,也是承担了出版单位的责任与义务。
5.以新媒体为核心,带动内容创新
新媒体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营销方面,而且可以作为内容的提供源,为出版所用。一方面,出版单位要利用新媒体熟悉当前的教育动向,积极与读者互动,了解其所需,调整出版方向,以获得生机;另一方面,出版单位可以将新媒体作为发掘作者的渠道,打造品牌吸引作者的关注。
当然,在当前内容融合、形式融合、人才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类图书出版要实现以上转变,不仅要注重提高市场竞争力,探索新的发展和盈利模式,还要在管理经营模式、人员结构等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
参考文献
[1] 谢敏.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J] . 科技传播, 2015(19).
[2] 叶奕.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与出路[J] . 出版参考, 2013(17).
[3] 李朋义. 回顾与展望:数字时代的教育出版[J].中国编辑, 2014(5).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