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探讨
任思雨
浙江财经大学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内不断涌现出大量的中小型发展企业。这些发展中企业为仅成不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对提高我国全民经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近几年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经济周期波动局势也越来越严峻。那么如何对我国宠观经济进行调控已经成为了国家及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势必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一起跟随本文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吧。
关键词:宠观经济;周期波动;政策调控;货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快速,但同时伴随而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也十分常见。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4年来,我国的GDP以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的速度飞速增长着。一度成为国际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宏观体系下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也是十分令人担优的。在我国的这几年经济展中,GDP增长量最高时可达百分之十五左右,而最低弥时则不足百分之五,从而使GDP产出动荡整整超出了十个百分点。我国至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GDP的动荡更加明显。2009年GDP总率比往年同期下降了0.7个百分点。而2001年GDP又较往年上涨了5.4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说,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国内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总增长速度。在我国总体经济快速上浮期,国内固定投资产业快速增加,从而形成了国内有部分的低水平产业产出。而当我国经济总产量下降时期,这些低产业投资企业又会被发展所淘汰,从而形成为种闲置的状态,造成了我国经济资源的极度浪费。另外,由于我国融资市场不够健全,目前来讲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经济低弥期造成的浪费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银行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这无疑是增加了整个经济市场的风险。因此,加强国内货币的宏观调控对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宏观经济变量数据分析
本文以1992年的经济数据为主要分析点,并将1978年至2011年中内总体经济增长形势分为1978年-1991和1992年-2011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分别经济周期波动的数据及系数进行估算,为了能够更直接地进行分析比较。调出近几年来经济宏观波动序列分解及相关系数结果进行统一分析。
首先,对GDP及国内个人消费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GDP的数据分析是直接采用了国家经济统计局的支出计算对GDP个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出口净消费等变量的支出数据。为了保证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真实性及各部分数据组成,本文采用了国家统计局真实的GDP增长率及名义GDP缩减因子数据计算。再利用缩短因子将所有的名义变量转换为不变价格来计算实际的变量。
其次,对于通货膨胀率及特价的总体水平来说,特价的水平是利用GDP缩减因子来计算的,而通胀率则是根据缩减因子的变化率来计算的。另外,对于我国经济平均工资水平计算来说,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就业人口总数来计算,利用全国性企业支付的工资总和除以全国人口就业率得出个人平均工资数额的。
二、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要想改善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现状,就要先行了解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首先,就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2010年个国经济增速与2009年经济基本呈持平状态,就我国在2010年经济增长形势来看,一方面,我国在国际经济整体形势较为低迷的状态下,我国的刺激性财政货币政策还能够持续上涨,足以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但同时受国际经济总体影响,使我国经济增长力度较低下, 同时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也受此影响有所减弱。国内一度出现企业经济下滑、人均经济消费能力下降等现象。在2009年我国内需增长势头十分强劲的趋势来看,国内经济总增长值是与内需相反的。至2010年以来,我国的外需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趋势逐渐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这大大地弥补了以往因内需减弱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虽然对经济增长总体的拉动力度不大,但也使我国经济总体形势出现了基本平衡的状态。
其次,工业生产平衡运行特征。至2012年底,随着我国物价的不断上涨、企业经济不断上涨等趋势。促使工业生产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状态。我国经济太增长总体水平一度出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全球性的经济上涨力度不足,使国内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谨慎性预期加重,企业在扩大再生产投资方面难以实现突破,这使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率不会太高。
再次,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我国近几年新开工建设的项目十分多,这就造成了投资增长惯性较强的现象。至2013年,我国的产业投资率仍保持续上涨的状态下,在2013年4万亿的投资生产项目中,国家所支持的资达1.18亿元,占整体比重的四分之一以上。虽然政府对建设企业的投资力度有所增加。但仍无法与新建所需投资持平,造成了政府对投资取向和结构无法调节的现象。
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下降特征。自我国出台家电下乡政策以来,家电及汽车以旧换新等消费政策的不断扩大,近几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一直在过热的“红灯区”状态下。尤其是近两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面上是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实际上由于物价经济水平逐渐呈回升趋势,促使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总额在2013年下半年一度出现下滑的趋势,至2013年11月份,我国的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已下降至15.8%。同时,随着国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近一段时间内,居民消费水平仍会保持在一定的上涨率内。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刺激政策效应的减弱,2013年我国居民总体房车消费购买率有所下降。同时,物价水平的负转正也直接影响着国内居民的购买能力。因此,总体来说,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2012年整体下降了2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对外贸易小幅改善也是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明显的特征。至2013年9月份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度呈现良性上涨好转的趋势,2013年11月份,我国货币出口总额累计下降18.7%,降幅度比同年10月份缩小发12.5个百分点。同时,2013年进口总额至11月底总体累计下降16%,11月份同比增长26.6%。虽然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体基数下降,但自进入2013年9月份以来,我国的月度出口总额连续超过1100亿美元,11月份进出口总额首次出现2009年的正增长趋势,这已经明显表明我国外贸经济形势出现了较大的改善。另外,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将会带动我国出口经济额的增长率上涨。但由于发达国家失业率提高,贸易保护政策盛行,仍然会给我国外贸经济上涨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因此,预计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会呈持续正增长趋势,但经济增攻力度不会太大,预计出口经济额将会增长10%至11%左右,进口经济增长率预计在14%~15%左右。
最后,物价水平将继续小幅回升循特征。我国CPI指数曾在2009年6月份下跌到此轮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谷底后,一度呈现出平稳回升态势。至2009年11月份底已经基本实现了同比正增长率。与CPI相比,我国的PPI下降的幅度较大,并且回调是升的时间也较晚,至2009年7月PPI下降总体为8.2个百分点,至8月份开始降幅率有了较大的回升。至2009年11月,CPI和PPI分别下降0.9%和6.0%。直至2010年初,我国物价水平才出现了整体小幅度上升的趋势。
三、货币调控政策
为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实会经济不良因素,积极从各方面对货币进行调控是十分必要的。要根据国家具体的经济政策及经济宏观波动周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调控措施。
首先对银行进行货币调控。银行做为我国经济的基础部门,掌握着国内建设发展的重要经济。因此,进行货币调控必须先从银行入手。
其一,银行内部要向广大群众公开市场业务。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是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及货币调控的。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指在公开的市场中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从而实现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增或减少最终的目的。在银行货币调控中,如果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大,那么中同央银行就会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以此来收回现金,这种货币调控手段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相反,如果货币流动性过小,中央银行则会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市场货币的有效流动性,这种货币调控手段则称为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此类手段在操作上的是属于主动性调控,因此也被称之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其二,采用法定储备金对货币进行调控,这种调控手段是国内银行运用较多的一种调控方法,法定准备金率调控是指银行收到一笔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银行的比例数额。法定准备金率的计算是与货币乘数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在货币调控中,如果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则货币创收的乘数越小。这在我国货币调控中主要起着收拢资金的作用,以此来有效控制经济宏观周期性波动。
其三,银行贴现率调控措施。银行贴现率货币调控手段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贴现率,使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增加,以此促使货币流动性减少。在此类货币调控方法中,贴现率越低,则银行借款成本越降,而货币的流动性越高。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任何银行当中。例如:在实际经济调控中,商业银行是很少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于我国重点企业的发展,如果向央行借款,则会大大降低银行在市场中的信誉度,而银行也会因此失去大量的有价值的客户群体,对商行的整体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如果商行遇到特殊情况不得不向央行借款时,则会通过另一种手段进行操作,从而控制货币宏观周期性波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货币宏观调控中,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现况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原则,制定出合理的货币调控措施与手段,尽最大可能平衡国内的经济发展,降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解梁秋.我国地下经济规模估计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黄赜琳.实际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5.
[3]孙连友,胡海鸥.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结构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6(1):31-34.
[4]王文生,王晓胄,王天雷等.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6,(11):2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