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杨亚菲
[摘 要]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重心,逐渐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的强势渗入,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远程教育。什么是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要素,创新教学组织形态构造新的教学体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教育为中国的教育系统开辟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模式,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通过分析和讲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远程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
[关 键 词] 互联网;远程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77-01
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新思想深入我们的脑海中,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也推动着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优化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享受多种由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也正是基于中国新兴社会的发展才能普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呆板空洞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媒介将科学知识传播,实现成人高学历教育,也让学生在娱乐享受互联网的同时学习和体会到互联网的妙处。
一、互联网为远程教育带来的机遇
是什么将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是国家的经济和政策。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才的付出,社会上精英人才稀缺对人才的需求量紧迫,但受到传统教育的限制,我国的人才数量处于下降趋势,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互联网教育的出现,打破了课堂教育单一性、无趣性的僵局,将更多高科技融入传输教育途中,人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满足求学者的要求。由于互联网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吸引众多学者学习各类知识,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符合我国现代市场的需求,互联网教育在未来几年会更加普及。
二、我国的教育发展需远程教育支持
人类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吸收普及和发展,世界上的伟人无一例外都沉醉在知识的海洋中,终身教育理念早已植入人类思想中,要接受多方面知识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未来教育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远程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在终身教育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各学者能利用最少的时间进行操作,能学到各种类型的资源,个性化教育比较受新一代受教育者的欢迎,互联网教育利用网络的无限性,在教学模式、组织形式上创新。传统教育,老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很难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可实现一对一的知识讲解,老师通过线上留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新型教育方式的不同,更有兴趣和好奇心认真学习,老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理解程度,为学生制订最真实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互联网教育的片面性
现如今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教育体系一定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产业链的稳定,远程教育目前以服务教育为主,看学生接受的好评程度,一定意义上根据学生的主观臆断进行,但一方面学生如果不愿意接受教育会产生不良的知识反馈,远程教育的运营商会调整学生学习的强度,反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平台以商业化为主,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打出免费或者折扣的旗号,但教学质量着实不高,使学生对远程教育表示失望。一些教育平台崇尚线上线下教育的结合,看似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教育学习空间,实则和传统教育的本质毫无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游戏应运而生,小学生心智还未成熟,自律性太差,荒廢学习。
四、对远程教育的运行发展的建议
加强对各远程教育软件的管理,筹集资金,招募各类人才,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投入和收回的比例将成为正比,优化平台的教育资源,跟进国家实时热点的发展,即使教育平台不能保证资源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但一些有能力的平台策划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所针对的学习人群,开设全新的教育模式,针对某一教育的发展,仔细研究,加强宣传。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监控性,中学以下的学生要对其监测,保证学习的效率。
互联网远程教育是现在知识教育发展的机遇,也为传统教育模式和新社会经济条件知识水平的新发展带来了挑战。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接受挑战,才能够保证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保证我国新型教育和经济发展能够上升到新高度,我国的人才也会越来越多,让我国的教育开启国际的新开端。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2]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3]刘琴,丁立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6)
[4]陶进,周延怀:我国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