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儿童水墨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融合策略
钱静
摘要:小学中段美术课程中的儿童水墨画课程因水墨画自身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但课程中水墨画教学内容设置显得过少,教师无法让学生在短期的教学内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小学中段儿童水墨画教学难度大、课时少,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教学难点问题,形成对统编教材具有补充意义的分段儿童水墨画校本课程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小学中段儿童水墨画校本课程尝试进行大胆的开发,并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以美术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小学中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将古汉字融于儿童水墨画”为研究方向来进行儿童水墨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并分享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中段 ?水墨画校本课程
一、课程以美术核心素养为导向,统一关注三维目标为基本原则
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中整体地、统一地关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这是笔者开发小学中段儿童水墨画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教学中既引导学生掌握部分书、画方面的知识以及画水墨画的基本技能和创作方法,又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产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小学中段儿童水墨画课程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水墨画技法,更重要的是引导这个阶段的孩子构筑起对传统中华文化追崇的精神世界。如笔者在研究《日、旦的联想》一课时,将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说明“日”的古汉字字型、字义与三种不同书体(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基本技法,学生能简单地用毛笔笔法临摹书写这些古汉字。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对“日”的古汉字字形和字义的分析、联想,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构图进行各人的自由表达,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针对古汉字“日”字引发不同方向的联想,从而创作成儿童水墨画。通过学生在这一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培养他们从小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
至此,在目标的引领下,笔者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通过对古汉字的发展演变以及字形、字义的理解,联系各人的生活进行联想,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进一步理解汉字,最后进行儿童水墨画创作。这样就能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的统一。学生也通过课堂活動,深入领会了古汉字的含义,学会了将古汉字融于儿童水墨画的创作方法。这比以往教学中教师画、学生单纯临摹的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未来创造性素质的持续发展也可起到很好的启发引领作用。
二、课程内容融入本土文化,整合不同学科课程资源
(一)对小学中段学生而言,本课程注重让他们在认识上提高、在情感上接受、在生活中关注汉字和中华文化,关注水墨画。(1)让他们通过关注生活中的人与物,关注本土文化资源,初步学会运用中国书画中简单的笔法、墨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从而逐步形成热爱家乡、崇尚文明、珍惜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这才是儿童水墨画教学的目的之一。(2)水墨画教学与语文教学虽学科不同,但文化背景相同。课程注重让学生学会整体地看待古汉字与水墨画文化背景,欣赏中国书画的材质、结构、线条、墨色的特点,提高视觉感知能力,努力让审美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这是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又一重要目的。(3)书画一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学生通过对古汉字的字形及变化和由画成字的历史的了解,加深了对字、画的认识,对字义也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既便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正确理解和书写汉字,也让他们对汉字更加热爱,培养起对中华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将语文中的部分汉字知识教学资源与水墨画教学资源整合运用,将古汉字的形与义融于画。古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图样及它自带的含义不仅为儿童水墨画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素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为他们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如学生可以通过月、肉的演变过程,来拓展水墨画的创作视野。最初的甲骨文“”(月)与“”(肉),“”(月)指一轮月,“”(肉)形状就是一块肉。俩字最初分别表示不同含义,但由于形状接近,最后肉字旁与月字旁都演化为今天的月字旁。对于古汉字“”(月),学生可以联想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仅仅是联想到月亮,而是拓展到了所有他们可以想象到的与月亮外形接近的事物。
(三)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与历史文化、书法资源的整合。从文化角度来看,古人在洞穴中刻画的符号,慢慢演变形成甲骨文等古汉字,因此它们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从材料的选择上看,中国书画在传统材料使用中均需用毛笔、墨、宣纸等传统材料来表现。因书、画同源,所以古书画作品,特别是文人书画作品,表达的哲学、美学思想往往多具有相通性与一致性。从技法的使用上看,中国书画技法多有相通、相同处。请学生统一整体地欣赏,便于学生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接受、理解。
三、课程关注学生年龄特点,推进“三思”教学模式
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加涅认为,学习新知的过程需要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大多数小学中段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笔墨纸砚等水墨画材料,遑论让他们在短短几节课内就掌握水墨画的笔法与墨法。这些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鉴于此,目前的水墨画教学方法还是以多次临摹与反复练习为主,或是缺乏文化内涵的简单的水墨游戏为主。长此以往,这种方法很难调动起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也无法达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故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既不是单向输出、输入的过程,也不是缺乏文化内涵而浮于表象的玩闹,而是个体想象、合作研究思考、汲取开放,然后深度思考,最终达到内化创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课程提出小学中段儿童水墨画“三思”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古汉字促思,教学过程以欣赏、想象初思,通过小组合作研学、练习进行群思,最终达到每位学生能创作完成一幅有自己想法的儿童水墨画作品的目标。教学过程以重点培养学生能思、会思的能力为教学模式。“三思”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思”教学模式,建立在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和个别化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艺术素养、文化素养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教学实践中强调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展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创作能力。
四、课程发展学生自知智力,使用“三方”评价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个人反省智力即自知智力,它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三方”评价策略,是本课程在学生活动设计中,运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这“三方”相结合的评价策略。此評价设计不仅有助于教师灵活地调控课堂,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小学中段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身心正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期,因此此阶段既是他们审美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自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课程设计中通过学生填写评价表,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引导与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内省自身,提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收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下表所示,每堂课结束后,本课程在学生手册设计中设有学习过程自评、互评表。在评价表最后,专门设有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区,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课程开发中适当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表,不仅对学生学会鉴赏作品成果更有具体指导意义,而且让学生提前明确了学习过程的要求与目标,使学习过程更具实效。
中国书画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小学中段儿童水墨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跟上时代潮流,赋予儿童水墨画教学以新的活力,收到“一石数鸟”的教学效果。本课程以古汉字联想创作儿童水墨画的题材为教学主线,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尝试、自主创新为教学理念,以联想、想象、独思、群思、深思,再以水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与诠释为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中国书画知识的同时,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继而使他们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热爱情感,为将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人打好底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大根.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异同\[J\].中国美术教育,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