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关键能力与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愿景互视与衔接机制

    吴增礼 蒋宇萌 肖佳

    [摘 要]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新阶段,加强教师和学生能力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向。学生和教师的能力愿景互视,对实现各自关键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共同培育至关重要。推进两个能力的有效衔接,需要建立衔接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期推动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学生;关键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愿景互视;衔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117-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21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和教师能力建设成为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旋律。《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1]。人才培养是塑造人的工作,具有双向性,学生关键能力与教师人才培养能力不能孤立发展。基于此,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分析教师对学生关键能力建设的愿景、学生对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愿景以及通过建立机制,以期推进关键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衔接。

    一、教师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愿景

    20世纪70年代,德国教育界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主要是指与一定的专业技能不相关联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能够根据不同职责和场合迅速做出反应判断和采取相应措施的能力[2]。1997年至2002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了大规模的跨国研究计划后,将关键能力完整定义为:关键能力是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之集合,它们具有可迁移、多样化的功能[3]。任何能力都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人际关系与教育境遇中生成的,时代背景不同,改革形势不同,社会对学生关键能力的理解水平也不同[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关键能力可以理解为超越某一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具有可迁移性和普适性,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通用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某种技能,也不是孤立的某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跨界性能力的集合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具备单一的专业技能,而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能够应对时代挑战的关键能力。在这一意义上,国家将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写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是顺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响应。

    党和国家制定颁布的教育方针政策给教师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此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等,是新时代学生能力建设的蓝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提出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听取了各界学者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了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让出台的意见更具代表性和社会共识。因此,这四个关键能力,既是培养目标,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既契合了新形势需要,又发展了“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外延[5]。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并落实意见中所提出一系列关于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具体措施,关键能力的内涵尤为值得明确,这体现了教师的工作愿景,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着力点和归处。

    (一)学生认知能力

    认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认识和感知”。但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认知能力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浅层次的认识或感知某个事物,而是更为高级的认知素养,主要涉及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发展能力[6]。这也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以及信息的再加工,用良好的思维活动代替传统机械性的背诵记忆,对新知识产生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过硬文字寫作素养也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这是学生将信息由输入转变为输出的一个过程。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尤为关键,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和接纳新知识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前行的脚步。以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立基点,加强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二)学生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它实质上是一种包含了表达、争辩、倾听和配合的一种沟通协调能力。学生合作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生活或社会关系中,为追求共同的目标,享受共同活动带来的快乐,或为了加深彼此的关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一起行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个性特征的总和[7]。包含了合作意识、合作品质和合作技能。学生积极的合作意识是开展合作活动的前提,合作意识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的表现,学生要具有通过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的积极协作精神,在与团队合作中,协作互助,奉献自己。而良好的合作品质是促成活动目标顺利完成的保障,合作时要尊重和信任合作伙伴,意见产生分歧时学会理解对方,并具有强烈责任感。在合作关系中实现目标也需要一定的协作技能,要能够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观点,组织协调团队意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都是促成团队合作的关键力量。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在实践中促进他们合作技能的提升,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能力,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展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多方面进行,这里可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为两个层面:创新思维层面和创新人格层面。创新思维是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 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8]。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将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结合,以提升多方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格通常表现为一个人具有创造新事物的个性特征。在创新人格层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观察力、社会责任感、乐观、好奇心等个性特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助力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从某一单个方面着手,而是要从学生的思维、人格以及知识技能等多维度出发,综合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

    (四)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是人类在实践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体现的是一种长期职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技能[9]。学生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毕业后的社会分工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胜任工作岗位并以此创造社会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所应当具备的各项素质。学生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应包含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在未来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树立服务社会的信念,这也是体现学生成为职业人所应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能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不断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决定工作者不断获取工作知识和技能的正是一个人对待职业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会对人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持续的影响。 较强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和衡量[10]。具备科学方法运用能力和技能性操作能力的务实型人,才能够用大胆探索的精神去迎接未来职业生涯中瞬息万变的实践挑战。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治本之策[11]。

    教师在充分理解四大关键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更加强调其综合性和整体性,其价值特征体现在把认知能力作为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基础,以培养合作能力作为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四种关键能力四管齐下。

    二、学生对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愿景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合格的人才培养能力。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任务艰巨,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何谓人才培养能力?教师人才培养能力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先进理念的指引,在实践情境中灵活运用专业智能,发挥主体性力量,顺利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系列化能力集合。教师要完成人才培养这一艰巨任务,能力的构建是第一步,这也是培养未来能适应全球化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一环。教师培养能力在改善学生学习和提高效能方面总是被放在核心位置。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12]。学生期待的有培养能力的好老师,学生对好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愿景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用“四有”标准定义了好老师,对广大教师提出明确指示与要求。要求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13]。2018年5月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好老师的“四有”标准。此次讲话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四有”标准也无疑是规划我国教师能力发展方向的专业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好老师能力建设的愿景。从学生的视角来考察与发展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可以把教师人才培养能力总结归纳为:理想信念能力、德育能力、教学学术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是教师能否成为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首要指标,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也有着重大意义。

    (一)教师理想信念能力

    理想信念是胜利、精神和思想的总开关。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4]。教师的理想信念能力可以认为是教师要具有端正自己政治方向、提高思想认识、激发教育事业热情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理想信念水平直接影响到培养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靠接班人。首先,教师队伍必须要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向党忠党,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其次,教师要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思想上保持坚定性和纯洁性,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会产生积极作用。最后,教师要能够自我激发教育热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为人才培养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只有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师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用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祖国做出贡献。

    (二)教师德育能力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5]。培养教师德育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与核心所在。教师德育能力指教师控制和引导所有能够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并使之朝向既定德育目标发展的能力。所谓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从教师角度而言,即习近平强调的“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6]。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关系到学生最终能否成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德育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育人先育己,要提高德育能力,教师必须自己先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和优良品行,就没有从事德育工作的资格,一个没有道德情操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引入歧途。建立一个正确明晰的道德思想观念,并不断地自我完善,是教师德育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模范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教师在自身有清晰的道德情操认知基础上还必须明白应该交给学生些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们具有收集德育素材,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的能力。教师挑选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要更加有针对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展示案例、自我批评、谈话等多种德育方法,給学生积极正面的能量传输,增强德育实效性。

    (三)教师教学学术能力

    教学学术能力是建立在科教融合基础上的概念,主要是指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实现课程知识有效传播的能力[17]。其中包括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学能力又是科研能力的深化。教师既是一名研究者,同时又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这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创新知识体系,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通过课堂有效地授予学生。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有扎实、系统、规范的学术理论知识,否则不能高效地设计和开发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关注教学本身,像研究本学科专门化知识一样,认真研究本学科专门化知识的传播,不断反思课程、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用探究的精神来理解教学情境[18]。教学和研究是学校最主要的两个职能,二者是互惠互存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科研,不注重教学工作,那么科研成果不能顺利传达给学生,这使科研背离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若是教师只教学不科研,那教学内容会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从而缺乏深度,过于陈旧。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的有效应对措施。

    (四)教师沟通能力

    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其所具有的创造师生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融洽、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有很大帮助。沟通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让学生更加愿意去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更容易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从仁爱之心和沟通策略两种方面努力。一方面,教师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关爱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打破传统死板严肃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吸引学生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另一方面,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善于使用沟通策略,学会倾听,在学术问题上尊重学生观点,准确把握沟通时机,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交朋友,积极创造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提高沟通能力,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教師的四个人才培养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导向,不断加强德育能力,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通过教学传播科研成果,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每个学子期待的好老师应有的特质,也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使命,重视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工作,把理想信念能力作为精神先导,把德育能力作为枢纽环节,把教师教学学术能力作为根基,把沟通能力作为动力,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学生关键能力与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衔接机制 “机制”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各要素相互作用和协调,以更好地发挥整体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是一个双向性过程,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学生与教师的能力建设不能处于隔绝状态。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不断提升会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强化也会激励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才培养能力。简而言之,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紧密联系和有效衔接,必然是两种能力共同迈上新台阶的客观要求。在此意义上,建立有效衔接机制,以实现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同向同行,同步同调,同频共振。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指通过激发某一因素以协调系统内各个部分发挥作用并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具体运行方式。动力机制包括内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和教师的能力衔接意识是促进两种能力有效衔接的内在原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先在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衔接的重要性,才能在行动上做出效果。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主动衔接意识,只有学生和教师树立起能力衔接观念,学生有意识的跟随教师的引导强化自身关键能力,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由学科教学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来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两个能力的有效衔接。国家需求是促进两种能力有效衔接的外部驱动力。两种能力的衔接需要是源自于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极大重视。中央部门高度重视国家的人才培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提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内容。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成了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有效衔接的动机。为此,建立内外联动机制是促成能力衔接的有效路径。学校应大力倡导学生和教师两个能力衔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和教师衔接两个能力的意识;国家还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有效衔接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能力衔接的具体要求。另外,各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和教师两种能力衔接意识的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沟通。

    (二)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为工作系统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使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包括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在制度保障层面:首先,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保障学生关键能力与教师人才培养能力有效衔接的政策文件,完善制度体系;其次,学校与政府应启动联动机制,贯彻落实政府相关能力衔接的政策,并为此做出一系列教学改革,如强化科研与教学一体化,鼓励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以课程形式转化为教学内容[19],以此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在课堂上就能得以提升;最后,完善教育督导体制,促使学生和教师在监督下协同提升关键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在物质保障层面: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如:以期促进学生与教师有效沟通为导向实施教学空间改造,提供学生和教师更为优质的教学互动平台;打造师生互动研讨空间;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促使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优化公共教学场所和图书馆环境,给予学生和教师尽可能所需的学习资源。学校还可以成立能力衔接专项基金,在国家和政府的倡导下开展一系列体现能力的竞赛活动,为表现优异的学生和教师颁发能力奖金,以鼓励学生和教师共同加强能力建设。

    (三)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协同和功能体系[20]。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发起多方面的挑战,建立科学规范的能力管理调控机制是迎接这些挑战、管理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衔接的重要举措。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应该担起管理能力衔接工作的重任,凝聚各方力量,建立以校长、党委书记为核心,由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及学生会、校务处、校团委、系部负责人及辅导员组成的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有机衔接的管理决策委员会[21]。其次,委员会要发挥组织优势和团队精神,组成头脑风暴小组,共同研究商议衔接计划的重大问题和方案,并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最后,委员会需明确各个子部门和教师的短、中、长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加速提升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学校通过建立起相互制约的能力衔接工作责任制体系,以期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稳步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衔接工作。

    (四)评价机制

    “评价”从其本质上讲是判断价值、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过程。这里的评价机制是指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衔接程度进行衡量和判断的具体运行方式。评价和反馈是掌握学生关键能力和教师人才培养能力衔接动态、调整教学方案、更新学科建设,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完满实现的重要环节。建立能力评价机制对检查、评估、鉴定和诊断两种能力衔接所取得的实践效果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方案,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创新评价方式,如师师互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一方面,衡量两种能力衔接情况可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形式,不定期对学生和教师下发问卷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能力标准模型的方式进行定量的数据分析考察;另外,也可以模拟情境评估,设计逼真的模拟场景和模拟工作情境,运用相关系列科学方法对学生和教师的能力衔接情况进行综合性考察。信息反馈是评价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将評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相关部门并下达给教师和学生,在评价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对策,并建立相关措施。及时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不断增强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9-25(1).

    [2]陈仲敏.德国关键能力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7(3).

    [3]Dominique Simone Rychen,Laura Hersh Salganik,滕梅芳,盛群力.勾勒关键能力,打造优质生活——OECD关键能力框架概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7(5).

    [4]杨洁.能力本位:当代教师专业标准建设的基石[J].教育研究,2014(10).

    [5]巫志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航图[N].中国教育报,2017-09-28(12).

    [6]褚宏启.解读关键能力[J].中小学管理,2017(11).

    [7]李斐斐.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8]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9][10][11]于永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0(1).

    [12][1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

    [1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1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16]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7]周萍,陈红.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5(6).

    [18]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19]张士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要义[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20][21]孙晓峰.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及运行中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王岚)

    Abstract: In the new stage of deepen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 strengthen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bility building has becom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The mutual vis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bilities is crucial to realize the mutual cultivation of their key abilities and talent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nvergence of “two abil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hesive driving mechanism, guarantee mechanism,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and educational governance ability.

    Key words: student;key competencies;talent cultivation ability; mutual vision; cohesive mechanism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