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大风的音乐思想与贡献

方岳民
摘要:周大风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音乐领域,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搜集、分析周大风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以及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概括周大风的音乐思想与贡献。
关键词:周大风;音乐思想;音乐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2172(2017)01-0083-05
周大风是一位有建树、敢直言、富创建的音乐家;一位心里装着音乐教育、创办音乐教育期刊、着力推行教育实践的音乐教育家;一位将目光投向浙江民间音乐、实践越剧改革的民族音乐学家;一位勤勉创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作品的作曲家;一位探索戏曲音乐本质、提出“一曲多变应用”命题,基于经验而超于实践的音乐美学家。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音乐领域,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搜集、分析周大风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人手,系统提炼周大风音乐思想的内涵,客观评价周大风的音乐贡献。
一、人生在探索中实现
周大风自幼跟随叔父、祖父学习诗词、书法,深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尤其酷爱音乐,4岁就在叔父的指导下制作胡琴、研习工尺谱、自学竹笛等民族乐器演奏技艺,时常参与民间艺术团体的演出活动。这成为他日后终身致力于浙江民间音乐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他深厚“民族情怀”的具体演绎。他6岁入浙江镇海灵山学堂开始接受正规音乐训练,师从陆仲任,专攻作曲、键盘和音乐理论。这所学校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道尔顿教育体制”使其在音乐、诗歌辞赋方面得到很大提高,这对周大风的志趣爱好和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936年,小学毕业时,他音乐、美术水平都被教师集体评估为专科一年级的水准。随即转入上海就读于“道一商科职业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大风辍学回到镇海,与同学、爱国乡民一道创办了“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任团长。他积极创编抗日宣传节目,带领剧团到乡间巡回演出,宣传抗战。其中歌剧《铁花》是依据申奋的大型话剧改编、配曲而成的,也是周大风的处女作。1938年,周大风一边在上海益丰搪瓷公司当学徒,一边向国立音专王瑞娴教授学习钢琴,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黎锦光、陈歌辛等人的乐队,编写歌曲伴奏、给话剧配音、为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处于强烈的爱国热情中的周大风,在上海的爱国报纸上发表了他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孤独艺术家之歌》《白米谣》《故乡》等抗战歌曲。
1943年,周大风来到江西赣州,担任“中华儿童新村”艺术指导员,开始了他的音乐教育生涯。在这里,他创作了儿童歌剧《不夜天》、歌曲《小公仆歌》。1944年,周大风去到“广昌中学”任教,直到抗战胜利。1947年9月,周大风回到故乡,先后在定海师范、新昌中学、宁波二中、杭州大学等地担任教师,一边研究音乐教育,一边坚持音乐创作。期间创作有《猴子戏》《明日就是春天》《破房子》等歌曲,以及大型歌舞表演《人民大合唱》等。
1950年,周大风离开讲台,受宁波地委的委托,着手筹建宁波地委青年文工团,并被任命为团长。1952年,该团撤销,周大风随即转入浙江省文工团,任团干兼乐队队长。在这里,他提出了“男女合演”的越剧改革思想。与卢炳容合作为越剧《罗汉钱》创作唱腔、配器,大获成功,成为越剧改革的先锋。先后任浙江省文工团乐队队长、浙江省越剧二团艺术室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音协主席等。这一时期,周大风一边从事越剧作曲,一边将目光投向浙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与创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理出版了《越剧流派唱腔研究》《民族化歌词、曲调、伴奏的写作》等多部理论著作,在杭州组织了“文革”后国内第一个琴社组织——古琴研究会(后更名为“西湖琴社”),创作有《雨前曲》等越剧作品,还为绍剧、评弹、婺剧、甬剧等作曲,发表《漫谈兴趣教学》《民族乐器的改革》等百余篇理论文章。
1998年周大风退休后,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音乐教育领域,创办《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创建浙江社会艺术学校、江南师范专科学校、周大风艺术专科学校,编写教材、深入社区和学校举办音乐讲习班等,直到2015年逝世。周大风至死不渝,以身体力行的实践,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思想在行动中显现
在长期的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理论研究中,周大风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发表了许多独具创建性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与学校社会并举的音乐教育思想
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内涵,古今中外早已有所论述。音乐学界普遍认为,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为媒介实施的审美教育,其终极目的是使人通过听音乐来净化心灵、启迪心智、完善人格。他指出:“某些音乐尚有促进人们智力发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来锻炼人们想象力的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及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使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在周大风看来,音乐有好坏之别,虽然他未能指出音乐好坏的标准,但流露出他辩证的音乐观。不仅如此,他还强调音乐教育具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即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使人崇真向善,从而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故而他极力主张用音乐艺术陶冶与塑造心灵、完善人格,促使人们和谐共处,共同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针对“学堂乐歌”以来学校教育中流行着一种带欧洲风味的教材歌曲和音乐教育的结构和方法的时弊,他主张“让学生们在音乐课内课外多聆听民族的乐曲,然后在激发起兴趣的时机,让学生们多演奏民族的器乐曲或唱歌(主要是多声部合唱),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周大风认为,音乐从本质上说就是给人听的。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怎么样教给大家听音乐的方法和知识,各级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共同任务。应改革“以唱歌为中心、识谱为辅”的现状,明确提出以欣赏、器乐、唱歌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模式。
在周大风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他提出并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在他看来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来“玩”,来“各取所需,各择其好,各选其美,各得其趣,各展所长,各尽其兴,各悟其妙、各享其乐,各尽其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他说:“尊重学生的爱好,并不是百分之百地顺着学生的喜好。有时候,教师也要在欣赏活动中,介绍一些典型的优秀作品给学生听,并发动讨论,各抒己见,这样,可在选择乐曲中防止‘偏食症。因为通过广泛的聆听乐曲,可能会使某些学生对某类乐曲产生美感,甚至还会在一生、二熟、三爱、四迷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某类乐曲或对某一乐曲情有独钟了。这正是走上兴趣广泛的契机,更是玩弄乐器时有一专多能的萌芽。”由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强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引导。
(二)继承性与衍变性统一的民间音乐发展思想
周大风认为一个剧种要蓬勃发展或健壮地生存下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是首要的。此外在发展更新中努力注意个性的发扬也非常重要。而民歌的发展也体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和衍变性,它与戏曲、曲艺、民间器乐曲、民间舞蹈曲有着密切关系。民歌的产生、发展、记谱法的演变,民歌体裁、题材内容的变迁,有因时而变、因地而衍、因人而异和因情而殊等规律。故而在《浙江民歌的音乐特色》中将收集到的2000多首浙江民歌与浙江古代音乐史料、地方戏音乐、曲艺音乐、民间器乐曲、各地语言特点和民俗风情等结合起来,从学理层面、历时状态以及空间维度等多层面总结了浙江民歌在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旋律旋法、曲体结构以及演唱等方面的特点。
此外,在周大风看来,民间器乐曲的发展同样遵循着继承性与衍变性的统一,体现出代代相传、代代相交,因地而迁、因时而异、因人而殊、因情而化等特点。故而提出民族器乐曲的创作要在题材、形式、风格、形象、手法等方面下功夫,要用独特的个性来诱导听众获得审美的享受。他在《一宫贯穿全曲——民族器乐曲的薄弱环节》认为应深入挖掘我国声乐曲中有关移宫犯调的各种手法,为器乐曲创作所用,同时也要在已有的器乐曲中总结它们的经验,运用于指导当代的创作。并提出我国民族乐器改革应当遵循的总原则:“保留特色、发展特色、扬长避短、改进补充、讲究科学、祟尚创造。”
(三)时代性与情感性统一的儿童歌曲创作思想
周大风认为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专门的学问,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只要简单一些、短小一些、口语化一些、音域适合儿童些,曲调上口些,就可以了。”他在《从(摇到外婆桥)谈幼儿歌曲的特点及创作》中通过对宁波儿歌《摇到外婆桥》歌词以及音调的具体探究,列举了当前儿童歌曲创作的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周大风眼中,歌曲创作中的“时代感情”并不是概念性的事物,而是生动具体的。看某一作品在表现特定题材的感情、气质、意境方面,是否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情、此意境的具体情况。离开歌词所规定的具体情景空洞地谈什么时代性,那是隔靴抓痒。此外,周大风提到“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有起有伏,这就形成了对比。缺少对比的因素,表现感情就会感到平淡。但又要注意整体的统一因素,不能杂乱无章,只有变化因素,而无统一因素。因此,在设计伴奏时如何运用对比及统一的原理,是促使作品成败的关键问题。
(四)历史性与逻辑性统一的音乐审美思想
周大风认为音乐的美感首先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大多来说是感性的,但也不排除伴有理性的因素;音乐的美感是个人主观的产物,所以会存在偏爱,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偏爱也是能够改变的;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音乐或是比较新奇的音乐更容易产生美感,不过只是相对而言,不能绝对化;音乐的美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为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年代,对于这一年代的东西比较熟悉;但不同时代的作品也同样产生美感,因为有的时代的音乐作品仍然能引发大家的共鸣;音乐的美感有着民族的习惯性,有时不同民族的音乐也会引起美感,因为他们存在共同之处;音乐的美感会存在一定的阶级因素,只是不同阶级的艺术也有共同美感;人们对音乐产生美感的前提条件是作品的个性和艺术形式的完整性。
三、贡献在历史中凝聚
周大风将一生的热血倾注于音乐事业,他想方设法推行音乐教育、身体力行从事音乐创作、孜孜不倦探究音乐理论、不畏艰辛整理民间音乐、不辞辛劳普及音乐知识,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执着教育实践
作为音乐教育家,周大風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先后在江西、浙江等地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首创“类比式音乐欣赏教学法”,倡导欣赏、歌唱、乐器三结合的音乐教学体系;撰写出版《欣赏音乐的知识和方法》《小学音乐名作欣赏》《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学生新歌选》等音乐教材;发表《漫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教育改革刍议》《谈专业性艺术教学》《音乐教育重在熏陶》等专题论文。
1977年,周大风为了提高戏曲音乐创作水平,在浙江省艺校创办了“戏曲作曲培训班”;1983年又在浙江省文化会堂创办了致力于普及国民音乐教育的“浙江社会艺术学校”;1985年,周大风为了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夏野、陈应时等人的协助下创办了“江南音乐师范专科学校”;时隔20年后,又在浙江创建了“浙江大风音乐艺术专修学校”等。1982年,周大风为了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况,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开辟交流的园地,创办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并任主编。在他的努力下,已经停刊的《浙江音乐》得以恢复,这些期刊刊载的内容都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主,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二)勤勉音乐创作
作为作曲家,周大风于1937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即将话剧《铁花》改编成歌剧并作曲。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周大风发表了《国际反侵略进行曲》《伟大中国歌》《堡垒进行曲》《守住生命园地》等20多首抗战歌曲,《数新楼》《小警察》《白米谣》《大灰狼讨饶了》《老师来到我的家》等儿童歌曲,《不夜天》等儿童歌剧,鼓舞士气的《小公仆歌》,讽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房子》《涨价也有歌》《明日就是春天》以及大型歌曲表演曲《人民大合唱》等,还创作有《郢江中学之歌》《西湖四季歌》《学生进行曲》等,约计创作歌曲百余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男女合演越剧《江姐》《金鹰》《罗汉钱》《两兄弟》《雨前曲》《五姑娘》《斗诗亭》《春到草原》《风雪摆渡》等60多部现代戏作曲,其中《雨前曲》的插曲《采茶舞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入教材。同时,他还为评弹电影《燕窝鸟》、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20多部民间曲艺作品谱曲。
此外,周大风发表了《宫调转换——一种有民族特点的旋律发展手法》《节拍的民族特点》《谈校歌的创作》等文论,在音乐节拍、旋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创作技法方面都有独特的见地。
(三)潜心音乐理论
作为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将目光投向民间戏曲和曲艺的研究方面。探寻音乐之所以是音乐的本质、戏曲音乐的发展规律、研究民歌的特征、改革乐器等,彰显出其独特的理论贡献。在周大风看来“音乐中声态、形态、动态、情态、以及一切能展示人们内心感情和气质的称之为‘音乐形象。但在具体运用中,因制作者水平不同,作品就有良莠高下之分。也因欣赏者文化素质及生活经历不同,其接受程度也是有所差异的。”
在越剧研究方面,他出版有《越剧音乐概论》等,对越剧的起源、发展、唱腔做了较为详尽的探索。在论文《我与男女合演的越剧》中介绍了越剧音乐的创作方式,如用钢琴为越剧伴奏、探索其音阶旋律发展的“移宫学说”等,总结了越剧音乐的成果。《越剧是嵊县土生土长的吗?》对越剧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进行探究,认为越剧并非在嵊县土生土长,而是起源于外地,传到嵊县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其它戏曲研究领域,其《中国戏曲的特点及传承》对昆曲、皮黄诸剧种、梆子腔三个声腔中主要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如何继承与发扬戏曲音乐给出建议。《戏曲音乐中的音阶、调性变化》以我国多种戏曲音乐为例,从它们的音阶变化、宫调转换、调式转换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我国戏曲音乐进行系统研究。《谈戏曲声腔的研究》提到研究戏曲的声腔脉络时,宜采取文献、文物、调查访问老艺人等相结合的方法。还要对有关戏曲剧种的现有音乐状况、参考资料以及有关剧种音乐录音资料和曲谱等,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并在《关于戏曲音乐刻划人物形象问题的意见》中对茅原和曹凯等人关于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的论点提出了戏曲“一曲多变应用”的美学主张。而《昆曲(戏曲)唱腔谱写要领》从材料、曲情、词义、性格、男女腔、句式、四声、南北曲、套曲、重點曲、曲牌、主腔、前腔、么篇、务头、移宫犯调、集曲、起调、起调、毕曲、速度、常用腔、过门、和唱、关于唱词的写作意见对昆曲(戏曲)唱腔的谱写给出了宝贵意见。
作为音乐理论家的周大风也十分关注民族音乐的发展前景,提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音乐教材尽量的采用民族民间音乐为教材。发表了《童心·童真·童趣》《拓宽学生的思路一漫谈教学法及思维方法》等理论研究成果。
结语
周大风终身致力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倡导顽强不息的勤学、创造精神,热衷于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终生笔耕不辍,在创刊、办学、讲学、作曲、发表论著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的周大风,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大量心血,印证着当之无愧的称号和美誉,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姝
相关文章!
  • 民族学为矢,艺术为的

    陈书羽摘要: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是欧洲第一个专门收藏与研究东亚艺术的博物馆。而该博物馆之所以著名,除了因为馆内收藏有丰富的中、日、

  • 藏羌地区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研

    范燕华+龙有成【摘 要】藏族与羌族都属于我国西部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文化种群,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

  • 从色彩语言的角度分析电影《冰

    孙文统迪士尼出品的《冰雪奇缘》动画电影在上映时获得了极高的口碑和具有影响力的极佳票房,该动画电影与迪士尼前期出品的动画相比,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