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张博
摘 要:小学数学由于其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求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改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于它独特的教学优势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结合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课堂教学的“金科玉律”,使用率极高。
一、设有讨论价值的合作问题,提升合作内涵
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多为“问题探究式”的合作。即教师布置一个或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发现与思考,从而得出共同的结论。因此,布置一个“真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是提升合作学习实质内涵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本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设计一个或一系列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验证、启发。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末,一学生提问: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是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转化为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整十两位数的计算。那我们可不可以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转化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呢?
学生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他的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学习内容中的“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的思考。引导得好,学生可以体验蕴涵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也将促使学生形成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有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小组内实践、讨论,探究算法的可行性,发现“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转化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也是可以的。例如,136×11=(100+36)×11=100×11+36×11。“整百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已学,这种方法也是达到了转化的目的。讨论结束后,教师顺势小结:计算方法的选择可根据简便的原则进行。
课堂中善于利用学生生成的学习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也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用加分表扬的方式激励各合作小组。小学生都好胜,特别是小组中的优秀学生,为了自己的小组能够胜出,都会争取每一个发言的机会。这样,那些成绩相对落后,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就会失去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后进生就失去思考的欲望:反正都轮不到我发言,反正都不需要我表现。这样的情况,是有悖合作的初衷的。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创新,体验价值”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
某商场迎新年,策划一场购物转盘抽奖活动,奖品分别是:1号奖品可乐一瓶,2号奖品电吹风一个,3号奖品微波炉一台,4号奖品29寸彩电一台。
(1)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考虑到商场的利益,你会怎样设计转盘呢?
(2)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你希望这个转盘怎样设计呢?
(3)如果按照公平性原则,这个转盘又应该怎样设计的呢?
每个小组发三张圆片,四人小组内思考、讨论问题,并说出设计的方法,三人合作设计转盘,一人代表汇报发表。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推举代表发言的同时,还要求小组内其他成员分别记录其他组代表的发言要点,然后进行点评。这样,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不仅是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所在,也是教育公平原则的体现,课堂有效、高效的表现。
三、激活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课堂学习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例如,“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今后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一个问题:由于三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好,如果使用“掷硬币”这个游戏,会不会效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学生也没有收获。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定把“掷硬币”的小组合作游戏改为“哭笑大表演”游戏。实际上课证明,学生对于这个小组合作游戏的参与是非常积极的,合作效果非常好。随后在“猜球我们最棒”的游戏中,让学生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在“装信封”的小组合作游戏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内化提高;在“摸球大比拼”小组合作游戏中,再次体验摸球事件中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果能巧妙有效地运用,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让课堂学习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