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教育重在实践创新
有学人曾指出,“2016年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元年,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官方文件将正式发布”。①尽管“官方文件”至今尚未正式发布,但由官方支持的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已经公开发布发表,②教育领域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的研究和研讨也十分热烈,并取得了大量成果。③从“官方文件”公布的谨慎态度和学界研究的热烈程度看,“核心素养”作为“立德树人”教育总要求的核心抓手,必将对基础教育发展产生质的推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对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文学科,理应从历史教育实践本身出发,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究和贯彻落实。
对于学科而言,“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学科功能、课程结构和教学实践,都应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共同追求。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在通过实践改进来实现学科发展和教育功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也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能否因此就把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定义为“立德树人”?这当然是对历史教育功能大而无当的理解和简单化的表达。“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各学科教育要以此为依归,更要在其指导下明确学科特有功能和具体目标任务。
从“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出发,历史课程具有突出重要的学科地位。历史,通常指的是“人”的历史,也是指“生命”的历史。“只要生命存在于过去、并且已经进入了理解过程,那么,这里就存在历史。而且只要历史存在,它的所有各种变体都包含着某种意义。”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研究人类发展过程及其意义,也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研究。历史学总是在不同的维度和领域去探讨和鉴定人类的群体及个体意义,从而为个体和群体提供镜鉴。历史教育则是要教会人们学会从历史和历史学中汲取人生智慧、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技能和素养,历史教育的实践功能旨在提升历史中人的素养。
历史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对个体的人及其构成的社会,特别是建基于此之上的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会作用于历史发展实践,社会历史发展实践也必然地影响和塑造一定社会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历史教育通过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教育,为人的成长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为理解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提供基本参照,为辨识各种文化提供基本坐标,为个体和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方向。因此,历史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课程,其重要价值是作为构成教育基础的重要要素。
“立德树人”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历史教育是作用于人和社会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人格发展和思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因此,课程“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①“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对历史和现实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学生自我完善和提升的主动性和方向性,进而服务于学生人生的健康发展。
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和总任务着眼思考历史教育,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和澄清历史教育功能,从而强化历史学科的课程地位,进而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反过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通过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教育,塑造社会个体和整体的历史意识,作用于“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实现和民族精神的重构。
作为教学终极目的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经由知识、技能和经验相整合的结果,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凝结而成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②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作为人的素质的内隐决定因素,一旦表达出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历史教学实践的基本目标。
目前,对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讨论,以及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构成的理解和解释,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从根本上讲,一切关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具体表达都应该作为具体的教学任务来对待。
例如,关于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徐蓝教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新理念与新变化》的专题讲座中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并进一步解释道:“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識。”这里的“由表及里”“逐渐深化”“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这与其说是唯物史观的要求,不如说历史学科的本质所在,不仅应该作为历史学习的方法,更应该作为历史教学的任务和基本原则。实际上,这些原则也始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只是在“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下,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一步深化理解和主动实践,把“唯物史观”的方法原则变成具体的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作用于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这里以高中历史中的“希腊史”为例做以分析。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部分,对“希腊史”做出了三点明确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课程标准”关于“希腊史”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要求定位,具体地反映了“唯物史观”的要求,或者说是“唯物史观”基本思想在“希腊史”内容设计上的具体运用,并实际地规定了学习“希腊史”的方法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从“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出发,分析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从“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和改革过程理解希腊民主发展进程中“人”的创造价值;从希腊哲学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进一步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希腊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统一过程,深化希腊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的理解。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单向度理解,逐步形成综合性认识,形成关于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立体化理解,从而真正理解“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单纯去从理论上讨论“唯物史观”,而不把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实践和历史知识的理解过程,它就只能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只有通过历史教育实践,“唯物史观”才能成为历史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核心素养之源。
“一切教学改革都将发生在课堂。”这是课程改革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而且近20年来的课程改革,包括历史课程改革也是这么做的——在“课程标准”、教科书和考试内容和方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改革的重点和主阵地就在课堂中展开和角力,其显性结果就是出现了一批课堂教学模式,其重要成果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诸如“用教材教”“历史是可以解释的”“历史知识建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等等。可以说,这些成果将继续通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作用,并作为原动力引导课堂教学的发展。当然,课堂教学在原动力的作用下,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方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使其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酿造车间。
课堂教学在教育实践中居于核心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科教育的教学水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向性把握——即教学立意问题。教学立意问题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它决定着历史解释的成果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所谓教学立意,简单说就是教师基于对具体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判断,确立起来的教学基本立场及其程序方法等教学系统。确立教学立意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对具体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解和判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于此关系十分重大。例如,教授“人民解放战争”中“内战的爆發”这一问题时,如果先入为主地直接告诉学生“国民党破坏和平,阴谋发动内战”,并列举出一系列相关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教学看起来事实充分,但并没有也不能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国民党为什么要破坏和平并阴谋发动内战”。实际上,后者才是历史教学要重点加以分析的,才能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历史理解,并通过史实和材料的相互印证,本着“史料史证”的原则,作出合情合理又圆润通畅的历史解释。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就要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立意就是要解释和理解“为什么”,而不是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上久久盘旋。
因此,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必须重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及其方向,把课堂教学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突破,一切美好愿望只能化作一种记忆,而难以成为学生的“素养”。关于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三个着力点必须高度重视。一是要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现实关怀,这既是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教育”和“素养”都是指向现实和未来的,或者说没有现实和未来作参照,就无所谓“教育”和“素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关怀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价值定位,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二是要注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如果没有思想就会变成对“思想”的记忆,而思想则是思维过程的结果。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是要讲思想而是要讲出思想,就是要注重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思考的能力。三是要夯实学生历史常识基础,历史思维、学科素养等,都不确定要出自艰深的学问,而大多时候却出自基本历史常识,或者说历史常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历史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并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常识,是非常重要却常常成为熟视无睹的问题,而在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常识确是基础和关键。
综上,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其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基于历史教育实践的深入探索,理论探索就难以取得质的突破。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握历史教育改革方向,践行质的研究,是推进改革、提升自我、培育英才的根本之道。
【作者简介】王建国,中学高级教师,宁夏中卫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对于学科而言,“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学科功能、课程结构和教学实践,都应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共同追求。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在通过实践改进来实现学科发展和教育功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也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能否因此就把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定义为“立德树人”?这当然是对历史教育功能大而无当的理解和简单化的表达。“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各学科教育要以此为依归,更要在其指导下明确学科特有功能和具体目标任务。
从“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出发,历史课程具有突出重要的学科地位。历史,通常指的是“人”的历史,也是指“生命”的历史。“只要生命存在于过去、并且已经进入了理解过程,那么,这里就存在历史。而且只要历史存在,它的所有各种变体都包含着某种意义。”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研究人类发展过程及其意义,也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研究。历史学总是在不同的维度和领域去探讨和鉴定人类的群体及个体意义,从而为个体和群体提供镜鉴。历史教育则是要教会人们学会从历史和历史学中汲取人生智慧、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技能和素养,历史教育的实践功能旨在提升历史中人的素养。
历史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对个体的人及其构成的社会,特别是建基于此之上的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会作用于历史发展实践,社会历史发展实践也必然地影响和塑造一定社会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历史教育通过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教育,为人的成长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为理解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提供基本参照,为辨识各种文化提供基本坐标,为个体和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方向。因此,历史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课程,其重要价值是作为构成教育基础的重要要素。
“立德树人”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历史教育是作用于人和社会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人格发展和思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因此,课程“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①“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对历史和现实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学生自我完善和提升的主动性和方向性,进而服务于学生人生的健康发展。
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和总任务着眼思考历史教育,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和澄清历史教育功能,从而强化历史学科的课程地位,进而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反过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通过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教育,塑造社会个体和整体的历史意识,作用于“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实现和民族精神的重构。
作为教学终极目的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经由知识、技能和经验相整合的结果,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凝结而成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②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作为人的素质的内隐决定因素,一旦表达出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历史教学实践的基本目标。
目前,对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讨论,以及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构成的理解和解释,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从根本上讲,一切关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具体表达都应该作为具体的教学任务来对待。
例如,关于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徐蓝教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新理念与新变化》的专题讲座中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并进一步解释道:“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識。”这里的“由表及里”“逐渐深化”“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这与其说是唯物史观的要求,不如说历史学科的本质所在,不仅应该作为历史学习的方法,更应该作为历史教学的任务和基本原则。实际上,这些原则也始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只是在“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下,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一步深化理解和主动实践,把“唯物史观”的方法原则变成具体的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作用于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这里以高中历史中的“希腊史”为例做以分析。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部分,对“希腊史”做出了三点明确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课程标准”关于“希腊史”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要求定位,具体地反映了“唯物史观”的要求,或者说是“唯物史观”基本思想在“希腊史”内容设计上的具体运用,并实际地规定了学习“希腊史”的方法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从“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出发,分析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从“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和改革过程理解希腊民主发展进程中“人”的创造价值;从希腊哲学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进一步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希腊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统一过程,深化希腊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的理解。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单向度理解,逐步形成综合性认识,形成关于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立体化理解,从而真正理解“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单纯去从理论上讨论“唯物史观”,而不把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实践和历史知识的理解过程,它就只能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只有通过历史教育实践,“唯物史观”才能成为历史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核心素养之源。
“一切教学改革都将发生在课堂。”这是课程改革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而且近20年来的课程改革,包括历史课程改革也是这么做的——在“课程标准”、教科书和考试内容和方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改革的重点和主阵地就在课堂中展开和角力,其显性结果就是出现了一批课堂教学模式,其重要成果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诸如“用教材教”“历史是可以解释的”“历史知识建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等等。可以说,这些成果将继续通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作用,并作为原动力引导课堂教学的发展。当然,课堂教学在原动力的作用下,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方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使其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酿造车间。
课堂教学在教育实践中居于核心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科教育的教学水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向性把握——即教学立意问题。教学立意问题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它决定着历史解释的成果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所谓教学立意,简单说就是教师基于对具体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判断,确立起来的教学基本立场及其程序方法等教学系统。确立教学立意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对具体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解和判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于此关系十分重大。例如,教授“人民解放战争”中“内战的爆發”这一问题时,如果先入为主地直接告诉学生“国民党破坏和平,阴谋发动内战”,并列举出一系列相关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教学看起来事实充分,但并没有也不能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国民党为什么要破坏和平并阴谋发动内战”。实际上,后者才是历史教学要重点加以分析的,才能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历史理解,并通过史实和材料的相互印证,本着“史料史证”的原则,作出合情合理又圆润通畅的历史解释。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就要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立意就是要解释和理解“为什么”,而不是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上久久盘旋。
因此,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必须重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及其方向,把课堂教学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突破,一切美好愿望只能化作一种记忆,而难以成为学生的“素养”。关于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三个着力点必须高度重视。一是要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现实关怀,这既是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教育”和“素养”都是指向现实和未来的,或者说没有现实和未来作参照,就无所谓“教育”和“素养”。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关怀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价值定位,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二是要注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如果没有思想就会变成对“思想”的记忆,而思想则是思维过程的结果。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是要讲思想而是要讲出思想,就是要注重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思考的能力。三是要夯实学生历史常识基础,历史思维、学科素养等,都不确定要出自艰深的学问,而大多时候却出自基本历史常识,或者说历史常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历史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并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常识,是非常重要却常常成为熟视无睹的问题,而在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常识确是基础和关键。
综上,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其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基于历史教育实践的深入探索,理论探索就难以取得质的突破。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握历史教育改革方向,践行质的研究,是推进改革、提升自我、培育英才的根本之道。
【作者简介】王建国,中学高级教师,宁夏中卫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