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国家"颜色革命"的根源

    刘治海

    摘 要:在21世纪初期,中亚国家发生了"颜色革命",其主要原因: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僵化的执政思维;国家族群对立与地区矛盾;领导人的执政能力欠缺;缓慢的经济发展与低下的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分配严重不均;严重的腐败,西方势力及非政府组织借机推波助澜,俄美在国家软实力竞争及俄国的中亚政策失误。为了避免因中亚 "颜色革命"对中国产生影响,我国应吸取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失误的教训,提高执政能力,努力发展经济,以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中亚国家;颜色革命;根源

    0 引言

    在2003年11月的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亦称"天鹅绒革命")成为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的发端,自此以后,分别发生了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等。"颜色革命"是从2003年开始在原苏联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利用目标国家的社会矛盾和困难,制造政治危机,发动社会抗议、街头斗争,推翻合法政权的颠覆运动。其常以某种颜色为标识,基本形式是反对派指责当权者或对方选举舞弊,不承认选举结果,组织大规模的人民群众进行抗议示威,直到进行重新选举或者被迫当政者下台,以至于反对派取得胜利,最终实现政权更换。实质上中亚国家的"颜色革命"是内外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外因通过内因产生作用的结果。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根源如下。

    1 中亚"颜色革命"的根源

    (一) "颜色革命"在中亚发生的内部原因

    (1)的政治体制改革、僵化的执政思维致使政治社会问题尖锐

    20世纪末的苏联东欧剧变,改变了原苏联地区国家的发展模式。中亚国家独立后,开始采用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与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经济模式、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等。中亚各国开始进行新的政治、经济改革,但对于此项改革中亚国家是陌生的,他们既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也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所以在各国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政策与实践不相一致、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精英与民众认识上有巨大的鸿沟等一系列问题。虽西方国家的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念在中亚国家已经扎根生长,并且很难逾越这些西方所谓的原则,但在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模式践行上,中亚各国差别甚大,甚至有些国家名不符实,南辕北辙。造成社会理念、人民思维及政治文化很难与政治经济改革相协调的同步进行。这些对中亚各国政治生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在中亚国家的转轨期,因社会的不协调而出现了众多的矛盾。

    虽然理论上讲,在冷战结束后中亚国家已在宪法层面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和选举制,军队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国家及军队仍归某一党派或领袖长期的威权政治统治掌控。当权者通常通过对媒体的控制和对反对派的打压,系统地操纵着选举。另外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讲,中亚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与市场经济改革不相适应,前者滞后于后者,所以在体制内涌现了许多矛盾的和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上述现象及问题在中亚各国普遍存在。

    (2)国家族群对立与地区矛盾导致当事国政治斗争激烈

    突出的地区差异,复杂的民族关系,致使各国不同程度的存在民族矛盾与族群对立,这在吉尔吉斯斯坦特别明显。中亚吉国的南北双方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人文、经济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该国的历史因素,即南北方差距大,矛盾比较突出。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奥什和贾拉拉巴德这两个州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在沙俄时期这两个州主要居住着乌孜别克族,迁徙至此的吉尔吉斯族因受排挤而普遍生活在落后的农村。在苏联成立后,领导人斯大林为了平衡各民族势力,将奥什和贾拉拉巴德这两个州划给了吉尔吉斯。自此,从农业为主的南部吉尔吉斯始终落后于以工业为主的北部吉尔吉斯。在苏联解体后,独立后的领导人阿卡耶夫虽努力强化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但由于南北方经济上的差距而始终未能缩小,造成两地吉尔吉斯人的心理距离很难融合。而在吉尔吉斯获得独立后,国家的掌权者大多是北方的吉尔吉斯人,所以因国家权力分配不公,再加上北方吉尔吉斯人长期的掌握国家权力,故从南方发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颜色革命"其主体是南方人(即奥什州周边大范围地区)。南北矛盾也带入了新旧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激烈政治斗争之中。

    (3)当事国领导人的执政能力欠缺导致国内新生政治力量快速发展,反对派队伍不断壮大及军队保持中立或倒戈

    中亚国家伴随着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外部民主压力逐步深入加大,其国家的领导人很难有能力解决国内政治经济等诸领域的发展难题,对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快速发展变化很难适应。所以许多中亚国家领袖及其所在的执政党在不同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常以人权和公平为幌子,借口帮助"反腐败",在中亚培植亲西方势力,故反对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反对派就是为了想尽办法夺权,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反对派极大威胁了在任的国家领导人。在"颜色革命"期间,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领导人执政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控制局势,故造成反对派不断壮大,新生政治力量快速发展。

    街头政治成败的关键是军队的偏向,故反对派示威者总是要尽力争取军警的同情和支持,使军队保持中立或最终倒戈。因美国长期鼓吹的"军队不介入政治"的价值观影响,致使有些国家关键部门的领导人在"颜色革命"中(如国防部长)持反对意见,军警有些暗中支持亲西方势力。军队等国家机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强势力量,但在独联体国家爆发"颜色革命"的过程中军队警察未产生相应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这与国家领导人执政控制力欠缺的有特别的关系。

    (4)缓慢的经济发展与低下的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分配严重不均导致人民对政府极度不满

    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尺度是经济状况。但大部分中亚国家领导人在独立后不够重视经济发展,治理经济缺乏有效的办法,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被重视。尤其在经济改革进行了多年,但国家始终没有摆脱经济衰败。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因是缺少能源的国家,国家领导人执政能力又有限,所以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欠佳,虽然近几年稍微有些上升,但还是前苏联地区的贫穷国家。而且随着少数人独立后暴富,而且成为稳定的既得利益集团,甚至继续扩大,所以中亚吉尔吉斯斯坦贫富两极分化加大,导致社会矛盾越积越深,造成人民群众是越来越厌恶,甚至仇视政府。且在特定的诱因下,外部势力乘虚而入,并充分利用选举之机掀起拨乱,最终颠覆现有的国家政权。这是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主要原因。

    (5)腐败盛行带来民众精神危机、职业道德降低等社会问题,致使当权者寡助

    苏东剧变后,在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当中,因绝对的权力就产生绝对的腐败,而中亚国家大多又是威权体制,所以严重的腐败一直是中亚各国当政者的软肋,反对派以此为靶子攻击当权者,也是境外敌对势力欲达到目的的重要突破口。恶劣的社会贫困现象造成民众生活愈发艰难,致使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更加暴富,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前的官吏变为了资本家或商人,进一步成为了富人。整个国家政权实质上已与民主原则远离,逐步向保护威权统治和假民主的趋势发展。实际上在中亚各国混乱无序状态一直无法改变,使得国家发展模式难以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同步发展,国家经济的改革及发展是为了更多地使少数阶层变得更加富裕,而不是为人民谋福祉或者解决财政危机,致使大部分人民的被剥夺感逐步加强,以至于对政府逐步失去信心。

    (二)"颜色革命"在中亚发生的外部因素

    (1)"颜色革命"是西方势力借机推波助澜的后果

    首先美国的民主渗透对于中亚的政治风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美国对中亚政策的三大要素是民主、安全、能源,但此三大要素的排序在不同阶段根据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有不同的偏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势力通过政府支持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双管齐下,在中亚国家传播西方的所谓的价值理念,为"颜色革命"做社会宣传等的暗中准备,培养亲美者,挑选青年组织中亲西方者作为其代理人,扶持反对派,加强软实力上的影响。其次,在 "颜色革命"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直接使所谓的"革命"成功启动,通过暗地里控制政治局势的发展,间接使亲西方的新生力量巧夺政权。

    (2)在"颜色革命"中西方非政府组织产生了比较特殊的作用

    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各类非政府组织,比如自由之家等,推行其中亚政策。美国通过柔性干预和金钱资助这两种方式来实施自身的作用。从实际来讲,美国通过柔性手段,以求对"颜色革命"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另外美国通过对反对派进行金钱资助,以对"颜色革命"施加影响。相关资料显示,美国还通过非政府组织向吉尔吉斯斯坦投入了500多万美元政治资金,以用于支持亲西方的政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3)"颜色革命"是俄美在国家软实力竞争的结果

    首先,在苏联解体后,因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发展欠佳,造成俄罗斯虽然继承了前苏联主要遗产,但俄罗斯整体国家实力都大幅下降,所以国力衰落的俄罗斯在面对艰难过渡期的中亚各国时深感有心而无力,无法对中亚各国提供有效急需的援助,造成俄国在中亚失去原有的威信,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亚扩大自身影响力提供了可能。在这场无形的竞争中,美国战胜了俄罗斯。因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讲,俄罗斯无法提出与美国所主张的西方所谓的民主价值观相抗衡的理念;从经济模式角度来讲,俄罗斯经济模式是有太多缺点;俄国的生活方式对中亚青年一代无太大的吸引力。前苏联地区的青年人越来越亲西方,而亲俄越来越难。总之俄罗斯很难再与美国在软实力上相抗争。

    (4)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出现错误与偏失是 "颜色革命"爆发的重要根源

    在"颜色革命"中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存在失误,其不能合理的解决与中亚国家的矛盾。苏联解体后,俄国对中亚各国国情及现状的认识不够,没有做到充分的研究,缺少与中亚国家实际相符的一成套系统的外交战略。致使俄国在"颜色革命"时,被动无奈的看着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入自己的"中亚后院"。

    3 结语

    总之,中亚国家"颜色革命"的根源是有着复杂的因素。"颜色革命"的政治大环境是全球化下的中亚国家民主化发展过程,发生的条件是中亚国家国内自身存在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是中亚各国国内地区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其外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大力推波助澜,所以众多因素的合力推动,导致"颜色革命"方逐步兴起。中亚国家"颜色革命"的主要根源是随着改革的发展国内出现了诸多问题而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实际上,若不是发生"颜色革命"的这类国家自身内部出现问题,那么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很难制造"颜色革命"成功的,所以国内因素才是"颜色革命"在中亚及独联体国家中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为了避免因中亚"颜色革命"对中国产生影响,我国应吸取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失误的教训,提高执政能力,努力发展经济,以防患于未然。同时以大国风范,着眼未来,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潘志平."颜色革命"袭击下的中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1.

    [2]焦一强.从"民主岛"到"郁金香革命":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资助研究生创新基金招标课题"俄罗斯的中亚战略研究-基于'颜色革命'视阈"(项目批准编号:040313D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谢罗便臣:还熊以自由

    陈小玮2004年2月,《新西部》发表封面报道《拯救黑熊在龙桥》时,位于四川成都郊区龙桥镇的“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才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时间。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