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在治疗胫腓骨干骨折中的疗效比较分析
李扬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胫腓骨干骨折患者,共70例,采用随机表法随机分组,每组各有3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且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各项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经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闭合复位;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胫腓骨干骨折;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1..02
胫腓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创伤,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闭合性与开放性胫腓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时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骨折骨折愈合,对于骨膜连续性、完整性的维持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如肺炎、压疮和肌肉萎缩等。现选取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胫腓骨干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男42例、女28例,分组时根据随机表法,每组35例。观察组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2.38±6.39)岁;对照组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3.35±5.98)岁;致伤原因较多,如交通事故、扭摔伤、压砸伤等;受伤到入院时间在15小时以内;患者知情,均为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两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围绕骨折处切开小腿前外侧的皮肤,切口长度大约为6 cm,然后切开髌骨韧带上的皮肤,长度为5 cm,以此将骨折端充分显露出来,并做好清理与骨折复位工作;进针点选择的是胫骨结节处,依次进行钻孔、扩髓腔操作,然后使用工具在骨髓腔内打入事先选好的交锁髓内钉,由骨折端向远端髓腔内打入,然后依次在远端、近端打入2枚锁钉[1]。
观察组: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取仰卧位,切开髌骨韧带上的皮肤5cm,进针点为胫骨结节处,然后钻孔、扩髓腔和骨髓腔内打入交锁髓内钉后,在X线片指导下开展骨折复位,并在远端髓腔打入交锁髓内钉。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显效:骨折对位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恢复了患肢功能,术后并发症少;有效:对位准确度有所提高、患肢功能有所恢复、并发症有所降低;无效:上述指标均未满足[2]。
1.3.2 认真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和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统计均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如下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出现1例伤口感染、2例骨折成角、1例骨不连,不存在再次骨折与延迟愈合的情况,发生率为11.42%(4例),对照组发生率为28.57%(3例、1例、1例、3例、2例),差异显著(P<0.05)。
2.3 手术指标
观察组:骨痂出现时间(39.00±4.82)d、骨折愈合时间(142.00±10.38)d、住院时间(14.28±1.56)d、手术时间(48.46±16.78)min、术中和术后出血量(200.20±29.68)ml,分别优于对照组的(47.00±3.82)d、(156.00±15.28)d、(20.56±1.23)d、(74.23±11.28)min、(165.40±34.23)ml,组间差异(P< 0 .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经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不仅取得较高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少,且各项手术指标良好,P<0.05。
综上所述,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在胫腓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疗当中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相比较于切开复位具有明显优势,能够缩短骨痂出现、骨折愈合、住院和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值得进行广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郑永智,孙永强.胫腓骨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附196例报告)[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8):46-48.
[2] 翟 睿,吴海燕,陶 晨,等.胫腓骨多段骨折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3):329-331.
[3] 张兵辰.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61-62.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