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团学活动为视角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素养培育路径
[提 要]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底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联相生。社会发展及外来文化多元影响下,大学生传统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知识淡薄,与社会对大学生高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认可度偏低、理想信念不清晰、文明礼仪观念薄弱、个人行为举止有失风雅等。现以团学活动为视角,提出以“四礼”活动为核心,以培训班为阵地,以工作室为平台,以网络思政为载体的多方位礼仪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适应、责任、感恩、互敬、诚信意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素养;团学活动;路径
[作者简介]江文锋(198—),男,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项目“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素养的培育研究”(MKS162002);2016年校级教改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素养提升工程”
一、引言
河南大学生无力偿还网络贷款轻生、大学女生裸贷信息被公开等校园事件,成为近年媒体搜索关注热点,其背后暴露的都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及诚信意识的缺乏。学生就业求职屡屡碰壁,不乏优秀学生骨干,他们在职场、面试礼仪上做得不够好。大学生宿舍抽烟、上课衣着不整、校园暴力等事件也时常发生。这些案例都说明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特别是适应国情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中央颁布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素养现状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德”、“善”、“和”方面。“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善”指行为品质,是外在良好行为。“和”指谐调,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协调、长远发展。“德”、“善”、“和”很好地呈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和行为准则。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诚信缺失、自制力差、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可以说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十分淡薄。
1.自私追求个性,理想信念不清晰
家庭条件良好却伪装贫困申请助学金、班级评优评先拉帮结派、宿舍同学矛盾不和谐等等都是大学思政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甚至有学生把违反校规、自私自利等行为看成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现。大学生由于本能的叛逆心理,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显得冷漠,甚至是排斥。相反,他们缺少自我认知的思考,缺少与理想信仰的对话。在部分专业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漠视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欠缺等现象,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高,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出现了毒害室友、追求享乐等不良事件。
相当部分学生并不是没掌握礼仪知识,而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没有意识到礼仪的存在,没有把礼仪素养落实,如在与父母等亲人交流中往往语气脾气更大。深层原因是没有在内心建立礼仪信仰,这种信仰一旦在个体身上被触发就会产生对情境的体会、理解等感受,这是优良礼仪素养行为激发的源泉。
2.传统文化认知水平不高,践行主观意愿较差
随着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不断渗透,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一味认同。在过节问题上,青年学生喜欢选择过洋节,仅有少数能够正确回答中国传統节日日期,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高,践行传统美德的能力较差。有课题组曾就大学生信仰问题在某市两所本、专科高校展开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责任感缺位现象,他们虽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并高度认可其当代价值,但这种了解和认可也只限于理论和心理上。[1]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身上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阻碍,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疏离传统文化的现象行为。
3.文明礼仪观念薄弱、个人行为举止有失风雅
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群体,缺乏基本礼仪素养的画面却充斥着校园。例如:上课迟到、中途离课、课上聊天;蔚然成风的课桌文化,教室墙壁常见的污言秽语;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垃圾随手扔等。部分大学生对礼仪漠视,缺乏基本道德素质,反映出大学生礼仪素养相对低下的实际情况。
家庭礼仪教育、学校礼仪教育、社会礼仪教育等三个方面是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素养提升的关键途径。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当今社会中部分家长缺乏基本礼仪常识且忙于工作,导致家庭礼仪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学校重视学生智力以及知识教育,导致学生把时间都花在书本知识上,使得学生礼仪修养不足。中华传统礼仪是以“礼”为核心因素,成为当前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三、实践中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对高等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其中有65.91%的被调查者表示“有,但是比较少”;有8.15%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5.3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过此类教育活动。有47.7%的被调查者选择读经典,道德教育活动等,实践活动仅为1.24%。[2]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开展团学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教育,则是团学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界关注。结合在基层团学组织开展多年实践活动经验,提出以“四礼”活动为核心,以培训班为阵地,以工作室为平台,以网络思政为载体的多方位礼仪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适应、责任、感恩、互敬、诚信意识。
1.以“四礼”为核心,实施大学生传统礼仪素养提升工程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传统礼仪文化,积极开展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核心的“四礼”系列活动,分别于每年3月、6月、9月、12月份举办。从学生大学生涯的整体出发,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层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大一适应大学生活,尊敬师长;大二年级成长明责,树立理想目标;大三年级关心帮助同窗,和谐友爱;大四年级学会感恩,适应社会。四礼活动具体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独具特色拜师礼;勤学自知,成长明责——十八岁汉服成人礼;校舍青青,读书琅琅——天涯比邻大学生同窗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桃李天下谢师礼。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礼仪素养教育有机结合,采取学生愿意参加的新颖活动方式,分阶段分目标地实施礼仪素养提升工程。
2.以网络思政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与思政结合教育
网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有36.59%的大学生提到了在校园内自己通过网络途径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3]以学生骨干为班底,每月创作绘制主题海报作品和編制传统文化案例故事各一份,作品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交流群、校院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传统文化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推广宣传内容针对性强,学生易于接受。如学期末绘制诚信考试、毕业季绘制文明离校等主题教育作品,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植入大学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
同时,结合校园广播、礼仪宣传栏等形式,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通过推送名人礼仪修身故事,发动全校师生对不文明现象采取“随手拍”的方式监督,以此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礼仪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得到熏陶,提升礼仪素养。
3.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礼仪授课宣讲培训
礼仪文化课程是集思政教育、文化教育和礼仪实践教育于一体的学科。高校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相对较少,组建教师科研团队及学生礼仪宣讲团,对加强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是有效补充。如辅导员团队、学生艺术团、各班级团支部、学生党支部等均加入践行和宣传队伍。组建教师礼仪工作室,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传统文化礼仪选修课,研读传统文化书籍,探寻传统文化礼仪与现代礼仪的有机结合,探索礼仪教育创新途径,丰富礼仪教育的活动形式,进行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论研究,为解决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礼仪问题提供借鉴。
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景将礼仪知识变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操作、多体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把学习的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同时,将礼仪教育落实到基层班级,组建宣讲队伍,利用课前十分钟方式,进行传统礼仪素养教育培训,扩大礼仪培训广度。
4.以专业特色为基础,提高参与性实用性
基层团学组织应注重学科交流,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内人文内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礼仪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礼仪的认知能力与方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研读专业教育核心内容,将礼仪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结合。如公益类专业可以公益服务为视角讲授传统文化礼仪相关案例。根据不同专业,结合社会需要、未来岗位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礼仪培养和训练。同时辅之典型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法治文化周、社工文化节、传播文化节等相应的团学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并践行传统礼仪文化。
5.以学生意愿为前提,提高教育精准性
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有效掌握有强烈意愿学习传播文化礼仪和日常生活中散漫、礼仪素养有待提升的两类人群。针对他们开设礼仪素养提升高级培训和初级培训,采取差异化教育方式。引导积极学生加入践行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礼仪素养队伍,同时要求有待提升同学能够规范日常行为。甚至可以有机结合两支队伍,做到结对学习,共同提升。差异化教育与通适性教育相比,更具有精准性。
礼仪不仅是为人之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礼仪的精华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认清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汲取前人智慧,多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陈慧敏.缺失与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重建中的价值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2).
[2]陈永福,陈少平,陈桂香.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3]张亚男.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驻青高校为例[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6.
[责任编辑: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