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浅析
马国军
2012年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施行。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一、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内控规范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实施内控规范就是发挥制度笼子的作用,利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限制权力的滥用,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有效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推动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实施内控规范是促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
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总书记指出,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收尾,但不收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解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检验群众路线活动的实际效果,关键是制度建设。实施内控规范就是将各相关制度梳理整合,统筹考虑,不断优化、固化、信息化的过程,通过强化考核监督,确保制度落实,形成群众路线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内控规范是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积极措施
为满足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客观要求财税体制必须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实施内控规范可以有效保障单位业务稳健高效运行,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和其它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对提升财政管理的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内控落地的主要举措
(一)抓关键人物
首先,要争取单位领导的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内外监督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单位内部的各有关部门和岗位加强沟通、相互协调,形成联动机制。可以说,没有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很难有效地开展,甚至还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其次,要争取内控体系建设牵头部门的支持。与企业全面内部控制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因此,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牵头部门一般是单位机关财务,负责协调各部门开展业务梳理和风险评估、组织建立本单位的内控体系、整理内控体系建设成果并组织实施等。
最后,要争取内部监督部门的支持。监督是内控规范的要素之一,也是内控规范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将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内部监督工作一般是由单位内部审计、监察等部门来完成的。
(二)抓关键步骤
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并不复杂,有一套规律可以遵循,其中,梳理业务流程是基础,风险分析是关键,制定制度是核心。在业务流程梳理环节,要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沿着资金运动轨迹,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对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在风险分析环节,根据梳理的业务流程,找到单位业务管理活动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进行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事后的监督和纠正,及时堵塞漏洞,消除管理隐患,不给极个别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以可乘之机。在内控制度设计环节,要针对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修订和完善原有不系统、不全面的制度,形成规则化、统一化、系统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注重将管控的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提高管理效益和效果。
(三)抓关键环节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着力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例如,三重一大业务、预算编制、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等,这些层面如果出现重大缺陷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可能会出现无法及时防范和严重偏离目标的情况。因此,应当对这些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高重要性、高风险领域不出现重大缺陷。由于各个单位情况不同,各单位应当结合单位性质和业务特点综合判断本单位重大风险和关键环节是什么,并对这些重大风险进行重点控制。
(作者单位: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