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堂建构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势必需要顺应潮流,在核心素养指导下,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名师课堂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所进行的第一次较为系统化的技能学习和理念熏陶。在这一过程中,人初步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小学语文是“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学习基础,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普通人想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安身立命,并不断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不同学科之间,核心素养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基于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正确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要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起到引导作用。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国内外研究者将核心素養的内涵概括为: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的最关键和最具生长性的素养[1]。对学生终身发展起到长足的促进作用,是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所不约而同强调的重点。而具体到语文核心素养,则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特殊情境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语文思维品质[2]。
从大方向上来看,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四项基本要素类似,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可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从细节上来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基础的语言组织,即拼音、汉字、词语、句子、修辞手法等;以及语文的阅读及审美,即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文章的阅读能力、情感的表达能力等等。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要教授小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还要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健全的人格的培养,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思想,探索更有深度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和谐发展。
二.小学名师课堂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运用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积累、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石的。语文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教育方法并非是让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为学生创造出实际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乐在其中,让学生在融洽的环境中,完成语文教学目标。要是想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具备构建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创造情境,将语言构建变成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一贯的逻辑思维方式,使其对语言知识不断积累、梳理与内化,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正确熟练地使用汉语言文字。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儿童论语》课堂实录[3]中,创新性地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首先,孙老师先通过师生问答介绍了孔子的身份及《论语》;接着,孙老师开始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创设“开学典礼”的情境,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似乎都成了孔子学院的弟子,一起学习孔子演讲中的“学习之道”,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浸入式”的条件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代入“子禽”的角色理解字词、师生讨论等方式,对语言进行层层剖析。在这种反复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语言习惯,从而让他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语文中语言学习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达到自主探索和研究语言的境界。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给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因为核心素养“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4]。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了教材内容,深入分析《论语》中与构建语言环境有关的内容,通过设计性教学,让学生能够慢慢掌握语言的使用,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学生搭建起属于自身的语感。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理解能力的塑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物理等科目将产生长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语言总是与活跃灵动的思维相伴而生,只有认识并探究到事物的本质,语言之美才能被表现出来。简而言之,人的语言与思维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脱离了思维,语言将变得空洞乏味;脱离了语言,思维也将变得晦涩难懂。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一定程度量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就能引领个体的通过主动学习发现文字组合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引路人,带领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进行讲解与分析,并教授学生如何运用逻辑理解文章复杂内容,在之后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独自对文章进行讲解与分析、解读文章的丰富内涵,在逐渐的学习中具备欣赏文学和写作文章的能力。
特级教师管建刚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文《水》的教学[5]时,秉持着“指向写作”理念。与平常课堂中的“读写分离”不同,管老师将有关作文写作的逻辑思维熔铸于课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抓住典型来写”的理念。他鼓励学生“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将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进行下一步的逻辑思维创造。在讲解《水》时,他先请学生多次朗读文中的关键词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使学生体会缺水的“苦”;再着力渲染“我”下雨天洗澡的“乐”,突出其场面大、事件多却字数少,与“一勺水洗澡”时间短、场面小但用笔多形成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两件事在行文字数上的矛盾之处,最后点明“一勺水洗澡是典型,更能看出缺水,所以写得长”“作文要把典型和新颖的事情写具体”的写作秘诀,让学生们自己在课文中探索作文的技巧,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管老师的这堂课从朗读课文体会缺水的“苦”和“乐”到学生自我探究文章写作技巧,再到要将“写作要抓典型”运用于作文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纯粹的事实性知识,还在生动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了写作经验,并且在将技巧运用于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真正促进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
语文不仅具有实用性与工具性,其还具备艺术性。可以说,审美鉴赏既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只有引领学生去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通过努力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的作品来丰富自我审美情趣,学生才能在欣赏中,逐渐养成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具有体悟文化的眼睛和传承文化的能力。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珍珠鸟》课堂实录[6]中围绕“信赖”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词句的过程中,一步步发现珍珠鸟小巧玲珑之美以及人与鸟类的和谐相处之道,启发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研读文本,体会这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在本课中,窦老师提出让学生改编教材,大胆假设放飞珍珠鸟后的种种情形,让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欣赏文章。当学生回答“即使放飞,也不一定能飞走多遠,说不上它们就会死在寻家的路上”时,窦老师引出“放与不放”的问题,点明“自然界的生灵是与人类共同享用这个世界的,不是占有的,而是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的思想,启发学生在审美创造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爱护弱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品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吸取小学语文名师在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经验,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任务与基础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完成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新丽.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24):79-82.
[2]罗晓晖.语文的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6(10).
[3]孙双金.《儿童论语》课堂实录[J].江苏教育研究,2011(12):44-50.
[4]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
[5]管建刚,高子阳.指向写作:《水》读写课堂——《水》教学实录与评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5(12):29-33.
[6]窦桂梅.《珍珠鸟》课堂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7(07):25-30.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19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299738X
(作者介绍:袁钰琳,江苏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