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韩晶晶
【摘要】“养成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准则的教育过程”。我们国家的养成教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对后世的养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惯的养成虽说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是在新时期,必须给予重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养成教育 习惯 策略
“养成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准则的教育过程”。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史的古国,我们国家的养成教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对后世的养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举个例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非常重视习惯的养成,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保障。习惯的养成虽说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是在新时期的我们必须给以重视。
随着社会高速地发展,各方面信息多渠道、多极化地向学生“扑面而来”,面对这样的新形式,学生的养成教育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问题:现在多数家庭条件比较好,“舐犊情深”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以自我为中心,比吃比穿比名牌;对父母的无私付出觉得是理所应当。而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从不让他们做任何的家务,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孩子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成了“垮了的一代”。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家庭增多,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管吃管住,家庭教育基本是缺失的;再加上广告、网吧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越来越多,中职学生更是如此。据本校不完全统计,近5成的中职学生都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基于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将着眼于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从“养行”至“养心”。
我们希望通过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教育,使他们的习惯养成从“被动接受期”逐渐过渡到“習惯形成期”;“修身养行”,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技术人才。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且也形成了一些影响比较深远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侧重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养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对学生具体的行为养成研究不是很透彻。换句话说,对学生“行”的研究比较少,比较注重“知、情、意”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所以,在平时的具体操作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对“行”的研究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渗透“潜移强化”
课堂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在授课过程中,各科教师适时引入“养成教育”的相关理念代入教学中,潜移默化。教师适时成立名师工作室,通过多学科课内的养成教育的渗透研究,探索养成学生会学习等核心素养形成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实现学科课堂养成教育的有效性。习惯成了“自然”,就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2.活动渗透“实践强化”
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指以德育活动和社团活动为代表校内的活动实践。
(1)通过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课的研究,是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有效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重在于“行”的自觉展现和巩固。在学期初,教师就应制订德育活动计划,使之不是单一、零碎的活动,而是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开展系列主题德育活动,学生基本素质得以提升、良好习惯得以养成。
(2)通过开展的社团活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可以自由选择社团。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兴趣引领成长,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习惯。以学校文学社为例,它以“培养兴趣、吸取知识、开阔视野、交流视野,发挥才能”为宗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在文学社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学习的都是一种正能量,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品性。
3.习惯渗透“反复强化”
我们的养成教育,不应该是“偶尔”或者是“心血来潮”,它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循序渐进的。班级每周都要明确一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施行,无不是靠反复强化进而取得成效的。所谓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悉心培养和持之以恒,“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反复强化”,我想这样才能做到“习惯成自然”,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具体内化为学生的本能。
上文主要是谈校内养成教育的具体途径,但是我认为光是在课堂上教师强调养成教育的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实践中也可以检验养成教育的效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节假日教育。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进行养成知识教育。在这些节日中各蕴藏着一些积极进步的因素,让我们“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寓德育教育于系列化的节庆活动中。这样适时的节假日教育才能让孩子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我们借用节日这些特殊的意义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自然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明礼仪、礼仪小知识、礼仪格言等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的认识。重点突出“爱、善、诚、勤、俭、美”六项内容,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在课余生活中学习礼仪知识。依托“道德讲堂”“爱心小课堂”等教育载体,围绕“绿色上网”“争做绿色小公民”等教育主题,创新活动形式,搭建教育平台,真正做到学生“放假不放教、放学不放育”。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学习了文明礼仪,养成了良好习惯。
3.角色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在这样的角色体验中,学生感受了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行为习惯也更加规范。这样的教育是水到渠成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行为规范意识薄弱这一严峻形势,为此,教师应主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量,并大力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如“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并用之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明确要求、严格约束、典型引领三个环节来逐步让中职学生在习惯养成中“修身养行”,大力培养受企业欢迎、让家长称赞、对推动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同时也借鉴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修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努力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在学生养成教育的漫漫长路中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的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
[2]方祝英.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之对策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7) :17.
[3]胡建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J].教师观点,2004,(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