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阴阳思想的体现
【摘 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与中国传统思想一脉相承,其中阴阳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是极其微妙的。东汉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尽矣。”文中以王铎行书条幅书法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在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及钤印中所体现出的阴阳关系。
【关键词】书法;阴阳思想;王铎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58-02
一、阴阳思想的渊源
《周易》是较为公认的讨论阴阳问题的代表性著作。古代中国的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知极为有限,于是会对事物做出习惯性的划分,以便进行归纳,这种习惯与原始思维有直接联系。原始思想以意象而非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要素,意象是具有某种意义的形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是“立象以尽意”是古时候人类思想的高深之处。《系辞上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①”又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意尽利,鼓而舞之以尽神。②”
古人习惯将事物一分为二地看,这种二分对举思维渐渐形成了“阴阳”二分的观念,将人类寻求世界规律抽象为“――”阴爻和“—”阳爻,它看似简单,但蕴含着无尽内容,是先人“立象以尽意”的高明之处。
关于阴阳爻的起源,众说纷纭。先秦系辞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两仪说法;两汉《乾凿度》隐含着阴阳爻源于文字笔画;近代对阴阳爻起源有文字说外,还有龟卜纹线说、生殖器说等。
在人类社会早期,先民发现山的阳坡与阴坡光照时间、强度不同。这种观察结果对先民的农业生产尤为重要。甲骨文中许多地名以阴阳来命名,农民根据占卜出的偏阴或偏阳地来播种作物。
阴阳思想在生产实践中显现出的同时,阴阳互化的思想也开始出现。《国语·越语》范蠡言: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后则用阴,先则和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利。③
明确表达出了阴阳对立的同时,存在着互相的转化,阳达到极限后,开始转向阴;阴达到极限后,开始转向阳。万事万物发展在转化中得以展现。
阴阳思想在中国书法中也多有出现,与周易中阴阳思想相承接。下面以王铎书法作品为例具体分析。
二、王铎生平与艺术经历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櫵、小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雪山道人、白雪道人等,祖籍河南孟津,公元1592年生于山西。王铎家境虽清贫,但读书用功。1621年中乡试,翌年殿试三甲第58名入翰林院,同批人还有倪元璐、黄道周,三人并称“三株树”。
王铎书法远追“二王”,尤喜“小王”王献之,对晋唐宋诸家也多有涉猎。除了东晋二王以外,他临摹较多的还有颜真卿和米芾的作品,其中在米芾处用功颇深。他在《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中云:“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学的《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以焚香寝卧其下。”
王铎书作中的竖钩极似米芾书法“蟹爪钩”,出钩后明显再次改变方向出钩,行笔过程中带有转折。如图一(蟹爪钩图例)。横折处“塌肩”后再转向行笔也极像米芾的用笔,他多对米芾书法取长用之,完善自我用笔需要。
王铎50岁自化,书法已达到登峰造极之程度,技巧绝伦,
才情独具。“涨墨”法已运用自如,极具个人特点。他的巨幅长轴作品章法形式也是别具一面,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气息畅达,独领时代风尚。
三、王铎行书创作中阴阳思想的体现
(一)中国书法理论中阴阳思想的体现
说到阴阳会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太极图,太极图由黑白两色组成,且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中间形成一条“S”型的曲线。有人说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是曲线的,在太极图中就能体现出来。太极图中的黑白代表阴阳两物,同样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为相生相克及相互转化,以求和为贵。于书法中方圆、虚实、互让、相向相背、中锋侧锋、避同、干湿、浓淡问题相通,创作时考虑以上问题,以“意”为本,以“象”为用,才可有韵味。故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到:“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④”
古代书论中,有较多阴阳思想与书法关系的论述。如: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尽矣。(蔡邕《九势》)
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孙过庭《书谱》)
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夫物负阴而抱阳,书亦外柔而内刚,缓则乍纤,急则若灭,修短相异,岩谷相倾,嶮不至崩,(危失)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张怀瓘《六体书论》)
由以上所举书论中可以看出书法中的阴阳关系是十分微妙的,书法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契合,也是书法源远流长原因之一。
(二)王铎行书结构中阴阳关系的体现
王铎的书法中,尤其是条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虚实的强烈结构变化,如图二中“扉”字“户”部笔画粗重,富有重量感。被包围的“非”字用笔轻,字中便表现出虚与实,其虚则显阴,其实则为阳。“带”字则相反上虚下实,上阳下阴。“稼”右下方留白较多显阴,其余留白较少显阴。邓石如言:“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以计白当黑,奇趣乃出。”通篇作品笔画疏朗纤细而阴盛,笔画密集粗壮而阳盛,具有疏密即阴阳的对比。图中“菑”“山”“时”“覆”“霜”“清”“兹”等单字中的阴阳对比同样强烈。
(三)王铎行书章法中阴阳关系的体现
讨论过单个字结构疏密间的阴阳关系,现再将疏密放眼至整幅作品来看。能明显感觉到图中的“荆”、“扉”、“带”、“郭”、“稼”、“满”、“菑”、“山”、“鸣”等字比较抢眼跳跃,像一篇曲目中的重音。在这些字中多运用了王铎独特的“涨墨”法,表现厚重且具变化感,阳气洋溢于纸端。而其它字与这些字相比较就可以让人感到阴的一面。整幅作品字态反转正侧,气脉通畅,虽单字攲侧,但并无不平衡感,在不平中找平,在阴阳变化中表现出和谐的布局。
(四)王铎行书墨法中阴阳关系的体现
墨法在中国书法创作中作为要素之一,具有重要地位。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虽为“五色”其实“五”是一个概数,乃形容层次多的意思。在书法书写过程中表现墨色的丰富变化,“常以计白当黑”显阴阳调和,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王铎书中亦是注意计白当黑,字的结构内部常留有大量的布白,使字的形势外张力十足,气息饱满洋溢,张力突出,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其他书法家难以与之相比的。加之王铎喜用涨墨,进一步加强墨色变化且气势洋溢于纸亦有立体势态,阴阳关系及阴阳互补转化呈现在宣纸上,折射出宇宙之规律,生命之状态,人生之感悟。
(五)中国书法钤印中阴阳思想的体现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一般分为朱文印和白文印,或称之为阳文印或阴文印。在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在落款处有作者的钤印,再到后来的书法作品及绘画作品中开始加盖印章,其印泥以红色为主。我们知道书法以墨色书写,落墨处黑色属于阴,布白处为阳,但整体感觉还是有阴盛阳衰之感,如将印章钤印于书法作品中,那将有效地改变整体,因为朱色的印章与作品的黑色相比所表现的是强烈的“阳”,体现出阴阳互补调和的思想。一幅作品中会常见到一方及多方印章,这些印章的钤印是较讲究的,如落款处加盖一方印文印或阳文印的名章皆可,如若再加盖一方,则需与所盖名章的阴阳文相反,让两方印的阴阳关系不同。有时书家书写完毕后,发现某局部字的布白过大或说局部松散,亦可在旁边加盖一方闲章,以此来弥补缺失。
四、小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物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但阴阳不仅是对立存在的,也是相互包容转化以求和谐共生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观念,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书法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脉相承,用黑色的书法线条在宣纸上表现出“形而上”的“道”,表达出中国哲学之智慧,正所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国书法紧紧切住中国传统思想之脉搏,折射出天地万物之理,以看似简单实为博大精深的内涵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注释:
①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374.
②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375.
③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385.
④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81.
参考文献:
[1]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周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郭君铭.易学阴阳观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献出版社,2013.
[5]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7]季伟斋.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四库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10]由智超.王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村上三岛.王鐸の書法:條幅篇[M].东京:二玄社,2006.
作者简介:
左吉龙(1991-),男,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