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语文教学根本,还语文文本来面目

    苏云杰

    [摘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

    [关键词]诵读语言能力语文教学

    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习得语感,而语感获得的方法就是读。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诵读作为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作用不可估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

    一、目前的现状

    学生的现状:我们大多数学生课堂内外都习惯了默读或略读等其他阅读方式,长期不出声的读书使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最终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形成,学生把诵读看成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久而久之,诵读这~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尤其是深圳的学生,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普通话不标准,表达不流畅,从小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了抑制。

    教学的现状:面对学生的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大量的诵读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诵读教学渐渐被淡化,阅读过程被简化。学生因为读得不好而不去诵读,教师因为听学生读得吃力,就不给他们诵读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一来,课文是一篇篇学过了,但其结果呢?读错字的有。读得结结巴巴的也有,至于读不出语调,读不出感情的更是大有人在。诵读教学现状堪忧。

    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1诵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诵读”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诵读更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1)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生在初读时,也许会感到并无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文中渲染的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就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可见,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于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2)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3)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著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善的意境的美。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4)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诵读是良策,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写作时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诵读不可少。在运用新教法的同时,如能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就会把学生带人作者创设的优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如何加强诵读教学

    1加大诵读的训练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课本土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对于比较简短的文章我要求学生做到熟读成诵,尤其是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那些词汇美、句式美等,老师不要去多费口舌作讲解,只要强调学生自己反复去诵读就好了。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识字悟义,感受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加强教师的范读

    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蒹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醉的艺术氛围。于漪、李吉林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出色,这跟她们注重范读有很大的关系。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3讲究诵读的方法

    要知道,语文教学最忌的是“万人一面,千课一法”的教法。因此,诵读一定要讲究方法。还要给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有时要求学生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发音正确、口齿清楚:有时要求学生速度适宜,节奏恰当,顺利流畅;有时要求学生理解诵读,在诵读时掌握词、句、段其至全文的意义,有时还要力求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优美和谐的韵律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这样,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能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学生就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思想的教育。参与诵读的人数和形式也要灵活多变,或一人,或几人,或小组,或全班:甚至还可分角色诵读,比赛诵读:如果有条件在课堂上播放诵读的录音带或录相带,就更能使学生读兴大发。

    4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同学预习,上课时一定要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诵读老师课前布置的课文内容,听他诵读的语气语速是否合乎文意,断句、间歇是否合理,口齿是否流利,表情是否丰富。诵读得好的,当堂给予表扬,诵读得不合要求的,要加以指导并让他们反复诵读,诵读到合要求为止。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同学读,特别是对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求熟读成诵,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日诵不辍,养成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书中的知识就会读进脑子里面,以后写起文章来就能够左右逢源、运用自如了。

相关文章!
  • “问题+文本”模式探究祥林嫂之

    刘晓丽高中的小说学习鉴赏中,鲁迅先生的《祝福》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分析祥林嫂之死是《祝福》学习任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批改

    张忠盟【摘 ?要】语文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课堂教育的時候,不仅仅是要对学生开展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教育,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