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陆慧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种植技术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从事农业种植的记载。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当中,我国充满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大量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历史的进程,为国家的社会发展灌输了无穷的动力。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生物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了农业种植中。在此,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物学科教学中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究。
[关 键 词] 农业种植;生物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8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300-01
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或者叫做生物工程技术,是应用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生物体或者其组成部分来生产有用物质,或者为人类提供某种服务的技术。简而言之,生物技术的应用就是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原理,使之与生化工程相结合,对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重新的设计改造,从而培育出更多的新品种。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工程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将之应用到农业种植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农業生产事业的发展,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提升我国农业的种植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国家发展。中职生物学科教学中也对此有相应的介绍。
一、农业种植中杂交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种植中,杂交技术是一项被广泛使用的技术,在我国农作物产量提高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有着“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袁隆平就是其领军人物。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广泛采用了杂交技术,培育出了大量品质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利用杂交技术可以把不同作物的优点集于一身,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抗盐碱能力、抗伏抗倒能力,能够大大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农作物的杂交技术相对来说实施较为简单,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同时优良品种的产出率高,培育周期较短,相比于转基因作物来说更容易被社会认可。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技术水平不断攀升,农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提高,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作出了极大贡献。在中职生物第六章第二节实习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中,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玉米进行杂交试验的方法,让学生走近杂交技术,了解杂交技术,切身体会杂交技术的操作环节,提高中职生物教学效率,为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业种植中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优质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因为导入的基因会引起原生物体的形状变化,可遗传的修饰改变,因此这一技术被称为人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中使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把具有良好生物性状的基因导入其他农作物基因组当中,可以改变农作物原有的性状,使之更加有效的生长,同时让其具有更多原本不具有的种种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农业种植中,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研制并被投入到了农业生产当中来。转基因技术中的杂交技术操作更为简单,效果改善更加明显,因此受到更多科研工作者的喜爱。这种杂交技术融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于一体,将作物和与其相近的种群之间进行杂交,保证两种作物的优点集于一身,通过多次的培育和筛选,最终找到质量最优的种子加以配子遗传,逐渐实现量产。这一项技术的操作过程简便易行,推广难度小,只是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甄选。在农业种植中合理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更大程度的进步。中职生物《遗传与基因工程》中就是讲述直接分离基因法与人工合成基因法。
三、农业种植中生物农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病虫害历来都是困扰农作物生长的一大因素,为了抗病、抗虫,只有能不断喷洒农药。尽管喷洒农药可以解决农作物的受病、生虫情况,但是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同时也让自然界中那些虫子的天敌也被一并消灭了,这对人类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项重大损失。生物农药技术的出现,解决了治虫与环保之间的尖锐矛盾。使用生物技术,可以将具备生物农药作用的基因导入农作物基因组之内,使作物本身便具备一定的农药作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便从自身内部带有了抗虫、抗病的基因,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数量,有效保护了环境,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例如,《基因工程简介》部分中介绍的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便是在农业种植中生物农药技术的应用范例之一。
总而言之,在世界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也对全球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性作用。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抗碱、抗旱、抗倒伏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对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张丽双.浅议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