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报告》“了无新意”吗?
魏宁
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从2004年起至今已走过17年,17年来,这份报告每年都会如期而至,早已成为教育领域新技术应用的风向标。但近年来,针对《地平线报告》,学术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最主要的质疑恰恰来自报告中对技术趋势的预判,在不少人看来,《地平线报告》对技术的预测已不再“灵验”,甚至有的技术在报告中已出现十多年,却仍未对教育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以至于有学者断言,如今的《地平线报告》已了无新意。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近年来的《地平线报告》在理念上正在悄然转变。技术影响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与其去預测技术何时影响教育,不如向教育者呈现技术应用的丰富案例。报告的发布者们认为,对于技术的关注,What(如何呈现,即实践案例)始终比When(何时出现,即预测时间)更重要。于是,在近年来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技术应用案例: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中,澳大利亚昆士兰格里菲斯大学开发的聊天机器人SAM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预测,识别出高水平的学生,以便为尖子生的培养量身定制;在学习分析技术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学生成功仪表盘”项目通过数据分析出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学习困难,以便对特定群体实施干预;而在扩展现实技术中,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让一名脑瘫学生体验了“行走”的感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通过开发的360VR旅行程序,让那些无法在崎岖道路上行走的学生体验了徒步旅行的乐趣……
如果再仔细品味这些案例,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温度”。越来越多的案例在尝试用技术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个性化体验,为学生量身打造专属的学习方案,技术还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照中彰显了它的人文关怀,它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温度。从“以技术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这对于一份以技术预测著称的报告,显得尤为可贵。
除了“温度”,我们还能感受到《地平线报告》的“坦诚”。比如,今年新增的“对新兴技术与实践影响的评估”部分,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应用的风险一面。评估显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既是教师接受程度最低的技术,又是失败风险最高的技术;而扩展现实技术则是需要资金最多的技术,同时又是对学习结果影响最不明显的技术。当你打算追逐这些时髦的技术时,是否要慎重考虑呢?
如果我们仅仅聚焦于何种技术会在何时改变教育,去为教育寻找一份“技术趋势预测表”,那么,我们看到的可能会是一份“了无新意”的《地平线报告》。但如果我们真的想扎扎实实把技术融入教育,让技术提升教育质量,助力学生成长,那么,报告中那些围绕技术展开的有“温度”的实践案例,那些对技术应用风险的“坦诚”提示,无疑就是一份最佳的技术如何融入教育的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