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兰迪静物画中的永恒形式

    奚慧萍

    摘 要:20世纪工业社会的喧嚣带来了文化艺术的震荡,许多艺术家的作品笼罩着梦呓、和令人不安的气氛,他们绘画的主要目的是抒发情感和表达个性自由。自我个性的泛滥,普遍性的不被关注,使得人们的内心对画作失去了最初的崇敬感。莫兰迪寻找着这个时代正在失去的东西,他努力创造深远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物体。文章旨在结合色彩、形式等元素,分析莫兰迪在画作中对简化和丰富手法的运用,深入探究他的艺术思想,寻找他绘画表象之下的永恒形式。

    关键词:永恒形式;简化;几何化;统一性;丰富;多样性

    莫兰迪的静物作品远看简洁宁静,色调统一,近观变化微妙,丰富多彩,他在绘画的简洁与丰富之间最大程度地创造了平衡。因此,他的画作恬静,质朴,给人一种“稚拙”的感觉。这般浑然天成的静物作品,莫兰迪在作品背后付出了许多理性努力,他的每一幅画都经过了严谨的思考和长时间的推敲,他通过纯化现实中的具体物,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物,很好地把永恒理念融入到物体中,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一、形式的简化

    (一)形体的几何性

    莫兰迪以“简化”的手法,抹去时间留下的痕迹,挖掘出表象之下的永恒构造。在形的处理方面,莫兰迪通过“抑制具象的物象,以几何线形和结晶质的合规律性来表现,使得物象脱离时间性和任意性,并由此获得永恒机制”。这方面他继承了塞尚的“几何体”学说,在1957年接受采访时,他曾说:“我记得伽俐略的话:真正的哲学之书、自然之书的文字跟我们自己的字母表相去甚远。它们的文字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球体、棱锥体、圆锥体以及其它的几何形。”如1963年的两幅《静物》中,瓶子呈现球体、矩形、圆锥体等几何图形。形的几何化,简化了物体实用意义上的特性,减去了一般意义上的细枝末节,否定了既定意义上的概念,使物象的普遍性得以显现。

    莫兰迪对形的安排并不是单纯为形式而形式,他以形式的美感来传达他的艺术观念和精神指向。他提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形式的世界,要用词语去表达支撑这个世界的那些感觉和图像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归根到底它们是感觉,是与日常物体和事件没有关联的感觉,或者可以说它们只有一个间接的关联:这些事物是由形式、色彩、空间和光线来精确地决定的。”对莫兰迪来说,视觉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的一种感觉,视觉所呈现的世界无非是由形式、色彩、光线等组成的形式世界,它们不具有任何我们强加给它的文化性和实用性的内容。把莫兰迪1963年的《静物》作品和实物进行对比,我们很明显地发现画中的瓶子经过简化,已经不再具有现实中瓷瓶的纹理和质感,他以静观的态度,彻底减去物象的实用性,把瓶子从形而下的“物”中剥离出,使之贴近绝对形式。

    (二)色彩的简洁性

    同时,莫兰迪对画面的色彩进行了简化。如1963年的《静物》色彩温润,其中的灰色调使画面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各色块颜色相近,使画面色调和谐而统一。台面和背景的颜色相近,使空间的深度得到压缩,四个物体中都融入了背景色,整幅画灰黑、灰白、灰黄三个基调,色彩把空间概括为很整体的黑白灰三层次,整幅画的色彩近于单色,色块失去了色彩倾向,犹如一张黑白照片,画面没有清晰的颜色,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整体的色调淡雅朴素。莫兰迪通过对画面色调的统一、色彩种类的把控和色彩明度的减弱,使色彩简洁到了极致。

    (三)空间的平面性

    在形与色的处理上,莫兰迪对形体的几何化,对色彩的简化,让画面趋于统一,而在空间的处理上,莫兰迪以时空的统一来展现他的永恒理念。人往往通过空间物体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来感知时间,为了实现永恒性,他阻止空间物体的变化,让人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在画面中凝固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简化,即空间的平面化。莫兰迪继承了塞尚对空间深度的处理方法,他的画远看似乎笼罩着一层纱,有种朦胧感,如 1963年的两幅《静物》,他通过明确后排瓶子的轮廓线,模糊前排瓶子的轮廓线,使前后排的物体紧贴在一起,主体物轮廓线的消融减弱物象的立体感,削弱物象与物象,物象与背景之间的空间距离,使画面形成统一的整体。这种前模糊后清晰的物象处理方法,使画面空间达到了平面化效果。莫兰迪擅长于把我们视觉看到的纷繁复杂的日常物象转化为有秩序感的图像。通过画面的秩序美来表达神性和永恒性。在1957年的《静物》中,最前面的罐子高度是后排瓶子的一半,后两排的瓶子等高,前低后高显出很强的节奏感,中间的四个瓶子形体非常类同,1963年的《静物》,画面中两个白色瓶子高度齐平,形状相似,中间深色瓶子与两边的白瓶子齐肩,莫兰迪正是通过对相似的形体进行有秩序的安排,让画面中的物体形成同一性,使画面的形式充满张力并趋向同一,最终呈现出物象的普遍性。

    二、形式的丰富

    (一)形体的多视性

    莫兰迪的作品“简”而不“少”,画面从“简化”中形成同一性,在“丰富”中分离出持久性。莫兰迪的静物画存在变形,这种“变形”使简洁的画面变得丰富而有韵味。正如1963年的《静物》,除了右边的白瓶子瓶口呈椭圆,其它瓶子都看不见瓶口,也就是说,最右边的白瓶子是人们俯视时才能看到的样子,而另外的三个瓶子是人们平视时看到的状态。再看莫兰迪1957年的《静物》,画中除了前排的罐子是俯视的视角,后排的所有瓶子都是平视的角度,多视点的运用展现了形体的多个体面,使形呈现多样性和持续性。莫兰迪和立体主义都从塞尚那儿继承了几何化、变形以及多视点的绘画方式,不同的是立体主义的处理方式比较外露,而莫兰迪的多视点处理和变形的运用比较内敛,他通过对瓶子的变形和多视点的塑造,使画面形体的各个块面得以充分展现,让物体获得时间的延续,从而变得永恒。

    (二)色彩的多样性

    莫兰迪除了赋予形以丰富性,同样,赋予色彩以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色彩来源的丰富性和色彩变化的丰富性。他的色彩灵感来自于意大利传统湿壁画、本土古建筑的色彩和客观对象的固有色,真正造就出画面色彩独特性的原因是莫兰迪在写生的过程中并未完全局限于现实色彩,他的色彩更多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如《静物》中,主体物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都不同于我们看到的实体物的颜色,现实中的瓶子不如画中瓶子亮白,特别是最左侧的瓶子,在现实中它是灰色的而在画中却被处理成乳白色。画中的背景是一贯的黄灰色调,而这在现实中我们通过眼睛是看不到的。其实,莫兰迪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眼睛所见的固有色,再在心中寻找着能体现其无限丰富性的色彩,画面呈现的色彩更多反映了他的精神指向,即对永恒性和宁静感的向往。另一方面,他在保证画面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在各色块内部进行相对自由而适度的色彩变化,质朴的颜色通过有开有合的轮廓线相互流动,流到各形体中,流到背景里,一种颜色流入到另几种色彩中,幻化出许多微妙的色差,从而使大色块中的局部颜色在色相、冷暖、明度上都富有一定变化。同时,他特意在画中留下的带有色彩笔触的肌理也使画面呈现出丰富性。莫兰迪往往采用湿壁画的平涂手法,在《静物》中,主体物上的笔触相对缓和,但在台面和背景中的笔触,时而往复、弯折,时而顿挫、交叉,背景中急促的笔触与主体物内部的平缓笔触,各种笔触的丰富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形成了多样性。

    (三)空间的层次性

    同时,莫兰迪通过形与形的重叠、错位、渗透使形与形、形与背景之间形成丰富的层次感,而各形体错落有致的排列秩序,则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节奏感。莫兰迪 1963年的《静物》,从右至左看,右边的瓶子叠在左边的瓶子上,从前往后看,前排的瓶子叠在后面的瓶子前面,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他在平面化的同时保留了空间的层次感。再看该画,中间的白瓶子瓶身上下错位,左边白瓶子的瓶口处于中间白瓶子的前方而瓶身却置于中间白瓶子的后方,瓶口和瓶身处于不同平面上,形成前后错位。另外,前排三个颜色相近的白瓶子的相互渗透以及各瓶子与背景的相互渗透,又幻化出了许多细腻的色彩层次,而各形体有高有低、有前有后、有虚有实的排列秩序,使各形体有所对比,相互呼应,产生强烈的韵律感和丰富性。

    莫兰迪除了用重叠、错位、渗透来丰富画面,他还采用图底互换的方式来展现画面的丰富性。传统绘画中图与底的比例關系往往是图的面积大于底的面积,有的画家甚至让主体物撑满整个画面,来突出主体。而在莫兰迪的画中,图底关系正好相反。1957年和1963年的两幅 《静物》,主体物只占整幅画的三分之一,负形的面积远远大于正形的面积,留白的空间把观者从狭小的画面空间带往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忽略具体的时间,使时空得以凝固为永恒。

    三、结语

    莫兰迪在绘画中讲究形式,但他不是纯粹的形式主义者,他尊重现实,但不是传统的写实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同时运用简化和丰富的手法,这并不矛盾,因为无论是简化还是丰富都是他对物体实用意义的消解。他作品中的形体在几何化的同时,通过对形的变形和多视点的展现,使形体的多样性得以显现;色彩在简化的同时,通过色块内部微妙变化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性;空间在平面化的同时,通过水平线的划分、物体的重叠、错位和渗透使空间层次得以丰富。同时,莫兰迪在狭小的画幅和单一的题材中,寻找无限多样的变化,他的作品包含了他对自然的体察之情和内心的自我观照,他的绘画世界是一个由审美经验建立起来的真实世界,更是一个持久性与变化性相互平衡的永恒世界!

    参考文献:

    [1]恩斯特·格哈德·居泽等.乔治·莫兰迪[M].李笑男,黄继谦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2]高翔.空间的意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何政广主编,陈英德,张弥弥撰文.莫兰迪[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6]蒋跃.绘画形式语言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 构建中国电影海外接受的全球版

    石嵩江静在第10期中,笔者围绕探寻中国电影海外研究的时间轨迹、呈现中国电影海外接受的空间维度、英语世界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进展之华语

  • 浅议如何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

    陈澍【摘 要】塑造人物形象是对演员综合实力的最佳检验,演员要想更好地表演一个人物角色,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深入理解人物,在理解人物的

  • 敦煌壁画人物造型元素在现代服

    摘 要:本文以敦煌壁画里的人物造型元素为设计灵感,对敦煌壁画传统文化与现代街头文化进行碰撞研究,运用敦煌壁画里的神灵人物形象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