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沙湾

    左小林

    摘 要:作为全省类区先进县的沙湾区,要按照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等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继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强化社会民生保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工业转型;全域旅游;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5.012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5-59-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体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乐山市沙湾区通过认真学习讨论、深入调查研究,对区情进行了重新审视,对未来进行了科学谋划,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沙湾。

    一、乐山市沙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乐山市沙湾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民生事业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00.2亿元,增长9.5%,增速居全市第2位;人均GDP11.5万元,居全市第1位、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居全市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7亿元,居全市第3位。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沙湾区位居第31位、山区类区县第3位,且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类区先进县”。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基础不牢、环境不美仍然是沙湾健康协调发展最大的问题,离中央、省、市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不协调

    尽管多年来,乐山市沙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但从当前的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等形势来看,从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来看,从利于长远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看,沙湾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仍然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方面,201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4.6:65.2:30.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79.2%、19.1%。沙湾区工业“一枝独秀”,而工业又以传统产业为主,占比达74.7%;服务业比重偏低,分别低于全国占比51.6%、四川省49.7%、全市43.6%的21.4、19.5、13.4个百分点;文旅产业虽有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业态小而不精、产品少而不新、营收有而不多,规模和效应都不大;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形态不优、特色不明顯,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待提升。产品结构方面,工业产品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如普通钢产量达200万吨,特殊钢产量仅60万吨;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如普通水泥达400万吨,特种水泥仅60万吨;一般产品多、知名产品少,品牌产品数量全市排位靠后,至今无中国名牌产品。

    (二)增长基础不牢固

    从乐山市沙湾区实际来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点是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区有工业企业25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户,主要以冶金、建材、机械铸造、造纸等行业为主,以其他配套及相关下游企业为辅,工业体系较为完善。201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0.6亿元。虽然沙湾区工业经济总量较大,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主要表现在:工业土地容量偏少,可利用闲置土地和未征收用地仅2000余亩;企业流动资金和技改资金不足,银行对冶金建材行业贷款区别对待,缺口达5.8亿元;电气成本较高,全区只有16户企业享受直购电,1户享受直供气,无企业享受阶梯气价,用电用气成本高于其他区县;同时,因西南不锈钢公司停产,导致园区18户下游企业原材料供应紧缺,每月2.5万吨的原材料只能从省外采购,不仅使生产成本每吨增加350-400元,市场竞争能力减弱,而且因应对重污染天气压减产能,部分企业产能发挥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存在一定风险,全区经济增长压力较大。

    (三)城乡发展不均衡

    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和生态发展等不平衡,将制约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从现实情况来看,沙湾全区市场竞争、效率发挥、潜力释放、有效供给、动力转换、制度创新等不充分,发展中还有很多短板,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偏低,2017年城镇化率51.3%,低于全国58.5%的7.2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偏低;城镇改造提升较慢,集镇带动作用较弱,城镇居住、文化、旅游、工业、商贸、生态等功能有待完善,棚户区危旧房急需改造,部分房地产开发亟需盘活。

    (四)发展环境不协调

    沙湾是以工业为主的区县,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矛盾突出,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减弱,结构性污染矛盾较为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挑战十分严峻,空气质量改善压力较大,违法建设整治任务重;农村环境保护薄弱,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治理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提升产业层次和科技创新步伐较慢,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同时,全区尚未形成环境治理多元投融资机制,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环保监测专业人才不足,环境监测执法能力不强,企业污染防治意识较差,污染治理任务繁重艰巨。

    (五)成果共享不充分

    乐山市沙湾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2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2.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8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区有245户602人尚未脱贫,并需持续巩固提升已退出的30个市列贫困村和2522戶6605人的脱贫成果。看病难、看病贵,择校难、上学贵,养老难、养老贵等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特别是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医保还未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亟待加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有待完善,企业欠薪欠保问题突出,社会稳定风险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沙湾方向

    古人讲,辩方位而正则。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目标明、思路清,我们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定位精、方向准,我们的事业就会一帆风顺。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如何推动沙湾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深入思考。

    (一)完善发展思路

    要精准确定沙湾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谋划事关沙湾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工业强区,文旅兴区”的总体思路和“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思路和定位均符合沙湾实际。从当前和长远考虑,我们应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创新,丰富其内涵和外延。结合沙湾在乐山城市组团中的功能分区定位,以及沙湾的核心价值、产业形态、功能结构、区位关系、动态变化等方面的考量,沙湾发展思路应增加“同城扩区”内容,变为“工业强区、文旅兴区、同城扩区”。这个“扩”字,表明沙湾的城市发展还需进一步扩容提质。而“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目的是强调工业是沙湾不可丢掉且要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支柱产业,文旅是结构调整优化必须提升的重点产业,二者在沙湾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厚此薄彼,必须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并带动其它各类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切实抓好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这两个关键,才能使三次产业协调、健康、共融、快速发展。

    (二)突出发展重点

    结合沙湾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沙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提质增效。当前,沙湾三大产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适应需求变化是一大短板,需要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以提升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强企业和行业的质量管理,使沙湾制造和服务成为高质量标杆。二是加快创新驱动。从国际国内形势看,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竞争力越来越倚重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越高的企业和行业,发展质量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就越大。从行业和企业来看,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加快绿色发展。目前,沙湾一方面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的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很快,有条件和能力加快污染防治,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使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四是加快协调共享。要全面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要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一批区位、产业优势突出的特色小城镇,形成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地带”,形成产业、人口的二次聚集,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支持。同时,要进一步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公民,进一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短板,重点抓好脱贫攻坚、就业、社会保障、基本服务均等化等工作。五是加快机制建设。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三去一降一补”力度,让资金、劳动力、土地、信息、技术等要素更多流向更具活力的市场主体。要优化政府服务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政商关系。要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和绩效评价等体系,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同时,要未雨绸缪,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明确发展方向

    一是坚持工业转型发展。沙湾因工业而立区,工业是沙湾的“金字招牌”,必须一如既往地推进工业转型发展。长期以来,工业在三次产业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全区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税收上的占比始终保持在80%、50%和60%左右,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要增强工业发展信心,保持工业发展定力,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高工业质量效益,充分发挥工业提质增效的主力军作用。二是推进旅游提升发展。沙湾文化资源优势突出,避暑度假资源优越,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随着乐西高速、峨沙五快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建成,沙湾与乐山大佛、峨眉山景区的客源互通、信息共享必将进一步加强。同时,沙湾拥有国家文保单位、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等多个国家、省级旅游品牌,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要抢抓旅游消费从观光向休闲度假升级的机遇,加快实施全域旅游规划,尽快将旅游产业提升发展为主导产业。三是融入乐山同城发展。2017年,新一轮乐山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沙湾区提出了“拥河发展、东扩西依、两岸互动” 的城市发展思路,并将“乐水小镇”和“河东新城”反映在了新一轮规划中。乐山城市发展策略提出,将沿大渡河沙湾方向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生态绿岛新城,乐水小镇休闲度假板块列入了“7+11”城市职能空间与旅游职能空间。在公共设施规划中,明确将沙湾行政中心调整至沫东,沙湾商业中心规划为市级次中心。在工业发展规划中,嘉农为特色加工产业区;物流仓储规划中,河东规划为沙湾物流仓储区(综合性物流仓储中心)、河西规划为嘉农物流仓储区。随着规划的实施,沙湾将成为乐山山水之城、森林之城、人文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城市品质将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应树立依市建区和同城扩区理念,主动融入乐山同城发展,合力创造沙湾的美好未来。四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工旅融合,重点依托钢铁产业和水电产业,建设水电博物馆、钢铁博物馆、工业创意基地等一批工业旅游景点,并开发不锈钢艺术产品,研发户外装备、服务设施、康体器械、食品加工等旅游产品,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加快文旅融合,重点以弘扬沫若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铜河文化,打造铜河风情小镇,形成四川旅游市场的文化唯一性品牌,打造四川国学体验目的地;加快体旅融合,重点建设四川水上运动和山地运动体旅特色区,创建国家西部滑水中心、西部奥运攀岩基地、洞穴探险运动基地、乐山国际马拉松赛基地、大渡河百里风光骑行绿廊;加快农旅融合,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品牌化、林业景观化、水利生态化、产品精品化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观光、体验、生态农业,创新发展“农业观光+森林康养+山水风光”旅游业态,促进游客回归自然,促进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业、农村聚集。

    三、推进沙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1.优化工业布局。要巩固提升四川省“工业强县示范区”,充分融入乐山“总部经济聚集区”,积极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构建“一区三园”空间布局。加快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大力推进6.15平方公里的嘉农不锈钢产业园、2.2平方公里的沙湾钒钛经济循环园、0.6平方公里的葫芦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着力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园区,建成西南地区独有的不锈钢生产加工制造基地、四川高档生活用纸生产基地、乐山机械制造基地。

    2.振兴实体经济。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困难企业帮扶、僵尸企业盘活”三大行动,促进工业加快转型、提质增效。发挥德胜钒钛、金福纸业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中下游企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合理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继续帮助乐轧、兴德、玉龙等困难企业解困,积极盘活中盛、四方、力盾、宏坤等“僵尸企业”,着力实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壮大。

    3.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引进发展高端稀土、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促进沙湾工业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以“一区三园”为载体,推进不锈钢、钒钛钢、机械制造等产业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推广运用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切实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工业体系。

    (二)坚持文旅兴区战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1.实施全域旅游。坚持与峨眉山、乐山大佛错位、互补、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大峨眉”旅游经济圈,深挖沙湾山、水、人文资源,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重点做好“三篇文章”。做活水文章,加快大渡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河城市湿地公园、大渡河百里风光骑行绿廊建设,打造中国最美滨水骑道;做美山文章,规划建设“峨沙康养走廊”,加快美女峰景区建设,大力开发森林旅游,推进特色景点串珠成线,形成“休闲、运动、度假、康养”特色旅游品牌;做响“人文章”, 打响沫若文化品牌,加快实施沫若文化“八个一”工程,重点实施独具沫若文化元素的“红房子”艺术家村落、沫若文化体验区、沫若文化景观长廊等项目,推出一系列沫若文化舞台剧,开发体现地域特色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塑造独特的文旅品牌,加快实现乐山旅游第三极发展目标。

    2.突出现代物流。结合乐山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加快河东沙湾物流仓储区的建设,力争建成乐山综合性物流仓储中心;加快河西嘉农物流仓储区建设,引导物流企业向不锈钢产业园区、德胜物流园区集聚,尽快形成物流业发展主导区域。同时,积极推进德胜供应链管理公司、不锈钢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整合区内物流资源,引导其他生产制造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带动物流行业发展,提升沙湾生产性服务业水平。

    3.培育新兴业态。遵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原则,拓展“电商+基地+农户”“电商+景区+农家乐”“电商+产业+体验馆”等经营模式,加快农村电商“一中心三体系”建设,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众创、众扶、众包、众筹等平台建设,加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营养保健、健身休息、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三)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1.突出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走质量兴农之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快构建“两区四带”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二条休闲农业示范走廊,创建三个主题公园,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五大特色产业,发展道地中药材、现代林竹、特色茶叶、现代畜牧业、优质蔬菜。

    2.打造美丽乡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理念和“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优化完善12个市列特色村落规划,因地制宜编制30个市列贫困村规划,并突出个性分批编制其余村庄规划,着力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实现127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全覆盖。要加快推进农村居民住房改造,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启动“最美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3.决战脱贫攻坚。要突出重点打好扶贫歼灭战,坚持“早、准、实、好”原则,突出“两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三大工程”,全面夯实脱贫奔康基础。着力发展产业,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增强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制定產业发展规划,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为目标,以“村企联姻”为载体,不断做大产业扶贫基地,搭建电商平台,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抓好人才和技能培训,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安全饮水、生产生活用电、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解决好上学、看病、社保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激发内生动力,励志奋进脱贫”主题活动,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

    (四)坚持同城扩区战略,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

    沙湾区要按照乐山城市总体规划,主动融入乐山同城发展,依市兴区、同城扩区,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重塑城镇发展新版图。坚持“拥河发展、东扩西依、两岸互动”城市发展思路,以大渡河为轴线,以沙湾城区和河东新区为核心,完善旧城功能结构,加快建设河东新城,增强集聚辐射效应。突出“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高水平编制沙湾大渡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并以发展滨水休闲度假、生态康养和文化旅游为重点,高质量编制乐水小镇规划,加快推进“一湿地五湖区”建设,形成“一轴两核多点”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优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山、水、城、人有机结合,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完善城镇发展专项规划。突出弘扬沫若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重点打造“文旅融合、景城一体、宜居宜业”独具特色的沫若文化城。

    2.统筹建设优美新城镇。突出“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为魂”,坚持城市双修理论,用生态城市的理念统筹旧城和新区发展,把沙湾建设成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精美城市。注重功能性与审美性结合,融入沫若文化、儒家文化元素和沙湾时代气息,注重品位提升和功能完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依托历史文化、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培育创建“小而美”“特而优”特色小镇。强化城区综合功能错位补充,加快完成一批特色小镇的概念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示范带动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旅古镇、工旅重镇、商贸集镇、休闲小镇、生态绿镇。

    3.構建畅美交通新格局。突出交通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围绕四通八达、便捷顺畅的区域交通建设目标,以国家、省、市相关路网规划为基础,补充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建立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加快构建“一高两铁八路八桥”交通网络。着力畅通出境道,着力打通内循环,着力创建“最美乡村路”。以满足旅游需求为导向,实施交通网络覆盖、配套设施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信息共享、示范试点推进五大工程和缓堵保畅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保障城乡道路畅通,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着力实现“快进慢游”的目标。

    (五)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推动环境高质量发展

    1.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协调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根据生态功能区规划,明确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形成“三区五带”生态发展格局。强化空间管控,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城市开发、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健全“三线一单”制度,严格保护耕地,健全耕地森林河流休养生息制度,加强生态湿地、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生态管控,严禁无序开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98.48平方公里。严格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环境质量排放总量“双控”,全面实行限值管理,煤炭消费总量每年控制在159.5万吨以内,不再新增能源消费总量。

    2.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防治“四大战役”,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重点抓好工业污染防治、燃煤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农作物秸秆禁烧。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抓好水环境治理。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监测,实施农用地分类管控,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有效防控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药化肥施用零增长。坚决打好固废防治战,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对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及病死动物等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3.坚持绿色发展新道路。深入推进“绿美沙湾”行动,加快建设绿树成荫、田林交错、林水相依、车行景移的绿色生态景观,实现“一路一景致、一村一园林、一户一花园、区域大绿洲”的城乡风景。加强天然林等重点林业生态保护,巩固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分类实施小流域生态治理,让群众享受更加美好的城镇生活。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生态村镇、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绿色家庭创建活动,2020年建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绿色消费成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风尚。

    (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保障

    1.强化自主创新。构建和完善“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特种钢产业技术研究院聚集创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技术指导和科技攻关作用,提升不锈钢产业发展水平。鼓励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技术质量攻坚行动,提高工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积极争创“三名”商标,抢占市场份额,提高“沙湾造”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2.统筹创新人才。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聚集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优秀企业家、产业创新紧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为建设创新型沙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性、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大“土专家”“田秀才”“钢博士”等技术人员培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种养大户”“致富能手”“铜河工匠”等评选活动,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优势转换。要加快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搭建各类“双创”平台,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3.强化创新服务。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保障机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项目发现机制、科技评价机制、责任考核机制。要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技术创新需求,设立专门规划和项目,并加强引导和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引导力度,强化企业管理团队的职业道德培训。要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各类信息库,抓好成果信息发布与交流,及时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技术需求、学术界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信息的最新动态。

    (七)坚持协调共享战略,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发展保障。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确保经济重大关系协调顺畅发展。要优化政府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完善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切实建立招商引资高位推进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坚决守住风险底线,统筹抓好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积极稳妥、科学有序化解矛盾、处置问题,避免因化解风险而引发新的更大风险,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平穩运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持续改善民生。持续实施民生工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就业服务机制,强化住房保障,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村村响”“户户通”“月月看”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进基层、进乡村,广泛开展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要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和城乡环境整治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高效办理心连心服务热线,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急事、难事。

    3.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度化中的领导作用,加快形成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并将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要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小组,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统筹协调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合力推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要采取挂图作战方式,将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落实到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要强化督查督办,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人员进行情况通报、诫勉谈话、问责追责;要强化表扬激励,对工作积极有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树立典型和标杆,确保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杨 静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区块链如何推动金融科技监管的

    【摘要】虽然区块链技术日臻完善,但作为由自然人设计、执行与使用的系统,即使通过客观的代码来表达,其中嵌入的主观因素在所难免。区块链

  • 实践理性视角下的实战化教学体

    摘 要 法是实践理性的体现。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培育和提升学警在办理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中的实践理性,培养他们执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