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不良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解构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关键期,民众价值观呈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不良网络思潮动摇大学生主流价值信仰、误导大学生消费观、渲染功利色彩、扭曲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削弱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坚持依法开展网络监管和内容筛选,科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将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改变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搭建和产品开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网络思潮;大学生“三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5.019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5-102-06

    思潮,一般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数量的人所具有的社会政治愿望的思想潮流,或指起伏不平的思想、情绪。思潮是意识的汇聚,可干扰并左右人们的判断与行为。发轫于20世纪中期欧美大众传播体系中的后现代主义,从诞生之初就宣称要“解构西方近现代哲学体系”;而夹杂在其中的不良思想借助互联网,通过网络谣言等讯息载体,不断地向大学生推送不良网络思潮,导致部分大学生“三观”出现混乱。习近平同志曾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鉴于此,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者来说,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负面思潮的甄别力,使其认清国家社会主流发展趋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紧迫必要。

    一、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不良特征

    多数学者认为不可能给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一个明确概念,因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西方学术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混合或拼揍,它挪用、改造和超越了结构主义、浪漫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理论思想。有多少不同形式的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主义,这显然会使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前后连贯体系的描述性工作变得困难,因为这一新的冲动的统一性——不是既成于后现代主义自身,而是存在于它要取代的现代主义之中。

    “解构整体、倡导多元、怀疑制度、批判传统”,是大众给后现代主义思潮贴上的标签:它强调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消解否定,并试图与现代决裂,从而进入全新的自我领域;在对待现代性所倡导的诸如遵从理性、尊重权威等价值理念,后现代则针锋相对的主张非理性与无意识,反对权威,主张描述表象的相对主义。

    我们应肯定后现代主义中蕴含的“主张平等、开放、沟通、包容”的观点,但我们也应警醒地看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主张的“去体制化、功利化思想、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对大学生“三观”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并直接造成网络不良思潮的诞生。

    二、网络不良思潮借助后现代主义诞生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的影响是剧烈和深刻的,并直接催生出了网络不良思潮。网络不良思潮是对存在于网络当中的不良社会思潮的统称,它的产生,由多重因素构成。

    (一)后现代主义为网络不良思潮孕育生命提供温床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一切基础、中心都应该被肢解,但“不顾一切的解构,使其解构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典型表现在网络上屡见不鲜的“政治上鼓吹多党制,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歪曲新中国革命史”等不良思潮。

    后现代主义蕴含众多负面效应,如“放逐理想”理念,这易导致大学生世界观扭曲;如“怀疑与相对化”概念,这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道德判断模糊;如“功利思想”,这易助长大学生的自私自利性;如“求奇,颠覆经典”审美观,容易扭曲大学生审美情趣。这其中,以“解构中心权威”负面影响尤甚。

    (二)社会思潮嬗变促进网络不良思潮形成

    当下我国社会伴随社会分配利益格局重大变动等因素,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理念冲击,导致这一时期新旧思想观念会不断摩擦、不断冲突。人民日报社下属的人民论坛权威发布2015年中国十大社会思潮排名依次是:民族主义(9.37)、历史虚无主义(9.06)、新自由主义(8.78)、民粹主义(8.41)、新左派(7.89)、普世价值论(7.32)、新儒家(6.94)、生态主义(6.75)、极端主义(6.24)、道德相对主义(5.78)。可以看出,当前国人思潮正呈现后现代化的多元和嬗变态势,这也为网络负面思潮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互联网单向度传播加速网络不良思潮发展

    网络作为当代思潮传播的最主要阵地,突破了国界和自然条件限制,使得信息传播范围和参与人群达到最大化。在信息时代,媒介交流取消了语境,也就是说媒介传递给大众的信息是片段式的,同时这种交流又是独白式的。这种交流在鲍德里亚看来是“边缘性”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媒体的“自说自话”;而每一个网络信息发布(转发)主体,都可以按照自身意愿和利用信息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对信源信息进行再加工,或者转换概念或增删含义,人为引导大众不断调整信源聚焦点,例如曾引爆网络舆论的“军人参与红黄蓝幼儿园虐童”虚假新闻。而转型期社会风险释放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加剧了民众对网络负面信源的“依赖”和“偏信”。

    尚未真正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具备隐匿性的网络不良思潮侵害,产生传播学理论中经典的“魔弹论”和“沉默螺旋”效应,成为偏离主流“三观”的“单向度”群体。

    三、不良网络思潮对大学生“三观”的解构

    截至 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 2.87 億,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 85.3%。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频率和娴熟度大大超过其他年龄阶层群体,网络亦成为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各方资讯的首选途径。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从2010年底始于突尼斯盛行于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到2014年由90后主导、发生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地区“占中”事件,都可以窥视到不良网络思潮对青年释放出的巨大负能量。

    笔者于2017年在乐山、成都三所本科院校中随机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220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5份,其调查主题涉及“大学生当代理想信念认知、网络思潮对大学生‘三观的偏转效力”等。通过对多重问题的数据分析和对结论性数值的比对得出:当代网络不良思潮确实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借用学者杜朝举的部分调研数据进行比对,用以佐证。

    (一)动摇大学生主流价值信仰

    在网络思潮碎片化的传播下,在敌对和反华势力支持下,网络上关于“施行多党制” “资本主义更适合中国”等言论屡禁不止;一些对新中国领导人和革命先烈进行丑化的资讯在社交平台肆意散布:这些事件背后渗透着历史虚无主义式的反社会主义思潮,试图通过不实言论来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最终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的调查中(图1),持肯定态度的仅占42%,高达36%的大学生不确定“社会主义能否取代资本主义”,更有22%大学生明确不赞成“社会主义能战胜资本主义”的思想。

    作为比对,杜朝举在2014年就“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存在优越性”做过类似调查(表1)。结果表明,选择“不存在”(34.3%)和“不清楚”(20.4%)的人数比例超过选择“存在”(43.1%)的人数,得出的区间数值与笔者调研结论类似。

    (二)误导大学生消费观,渲染功利色彩

    从国家层面来看,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反腐和利益格局划分进入关键阶段,“先挣钱再回报家庭社会”,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共識。与此同时,不少社交媒体、主流商业门户网站大肆追捧“非富即贵”资讯,热炒炫富、暴富事件;网购零售平台巨头们采用绚烂营销手段和诱惑力图文来热捧购物狂潮;层出不穷的艺人集团肆意利用网络平台炒作包装明星,吸引大批明星追崇者,从而发展后续的衍生品,例如明星专辑纪念品、演唱会门票等形式的售卖和盈利——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起到了阻碍作用。

    在关于“金钱在生活中扮演不可替代角色”(图2)调查中,64%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而不同意“金钱决定论”的人数占比不足25%;比对杜朝举关于“大学生是否追求功利化”数据(表2),选择“有”(62.7%)的人数比例远超“没有”(34.5%)的人数比例,数值区间接近笔者比对数据,得出超半数学生接受“生活受金钱操控”的观点。

    (三)扭曲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

    在我国尚未制定《新闻法》和网络监管主体法前提下,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网络生成、传播、消亡、然后再生成。据我国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21举报中心”提供的数据,仅2016年11月当月,全国举报不良网站次数就高达 21091 件次,对“淫秽、钓鱼和低俗”类型举报占大多数。

    笔者曾从2012年8月28日至2013年3月5日共计203天,借助我国门户网站中具有代表性的新浪网(Sina),采集其首页包含新闻与非新闻类的15大类主要的资讯样本,共计9388条新闻内容,其中涉及色情、个人暴力、八卦等低俗感官刺激类新闻资讯总数高达5605条,占所有新闻资讯总数的59.7%;而腾讯、网易、搜狐等主要门户网站也存在类似负面状况。

    而问卷调查结果佐证了上述论述。在谈及“网络思潮是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观构建”(图4)时,超七成学生给出了肯定答案。

    (四)削弱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从传播效力来看,网络不良思潮因其娱乐性和浅表性很容易迎合高校学生口味,这与循规蹈矩的传统思政模块化育人形式,形成鲜明反差。

    从话语质量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话语体系之中,还未有效跟上当代大学生心理诉求,推出兼具网络流行趋势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无法满足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从话语传播交流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导性式微”,只要受教青年不认可,其就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屏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无法得到有效实现。笔者在针对“思政课程在大学是否有必要开设”(图5)调查时,发现仅有29%的同学支持开设,高达44%的同学不赞同开设。

    四、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应对网络不良思潮举措

    包罗万象的网络借助后现代主义解构了权威中心,导致“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状况发生;同时,基于部分网络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缺失,目的上唯利是图、内容上追求低俗的媚俗化现象愈演愈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章总纲中第二十四条写道:“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根除网络不良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危害,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是《宪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一)坚持依法开展网络监管和内容筛选

    言论传播自由,不能架构在超越法律和损害民众切身利益之上。互联网媒体除了遵守宪法及其相关法律之外,还需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互联网国家法规、遵循《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管理条例。相关网络业务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与教育部门、公安、高校、网络和IP营运商积极沟通和配合,对网络传播内容等施行监管,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同时拓宽监管渠道,借助第三方(民间)机构进行独立监督,并在高校专岗设置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员,实时监督,扮演好“把关人”角色,从源头和第一道关口对不良网络思潮进行严格监控和处置。

    但仅通过筛选健康优质内容进行传播把关,也会降低青少年对不良内容的辨别能力,反而助长青少年对不良内容的好奇心。我们应考虑施行网络文化内容分级制度,使大学生在早期尽可能接触积极健康的内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

    (二)科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将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心理诉求有机结合,寓教于情、科学指导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我们要看清不良网络思潮背后的演变逻辑和规律,夯实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大学生筑牢思想意识,摒弃不良思潮对自身的误导,解决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確的马克思主义观,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将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哲学的提炼。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四)改变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的舆论,是一律,又是不一律。”虽然各个高校一直希望在信仰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现有教育仍是沿袭“口径统一的灌输教育”,忽视对学生内在需要动机的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只有被大学生理解、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发大学生共鸣。在网络化背景下,我们应将主流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等融入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中。高校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在形式上要满足青年对于网络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在内容上要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特征、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网络文化产品中,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进行“热点消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结构之中。

    (五)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搭建和产品开发

    目前网络应用对青少年网民渗透率远高于整体网民水平,但互联网在线教育发展却显著滞后,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青少年网民在线教育类应用渗透率仅为18.6%。虽“云课堂”“慕课”“易班”等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始崭露头角,但从内容质量、更新频率、课程时效性、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来看,都还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

    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化价值诉求,设计和生产富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网络教育产品,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表达形式与大学生网络观吻合。最近在网络流行的“中外国家领导人竞选之路”的卡通视频,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青年的热捧与点赞,究其原因,其内容和形式实现了在网络中传统思政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兴趣点“共情共境”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雄,王晶雄.新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段总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王一鸣.主流商业门户网站的批判研究——以新浪网为例[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郑瑜.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自由与责任[J].新疆:当代传播(汉文版),2010(3).

    [6]陈力丹编著.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t20160812_54425.htm

    [8](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杜朝举.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秦利民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基于共识的治理模式:区块链应

    谈毅<br />
    【摘要】近年来,区块链的概念不断发酵、炙热,各国政府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关注和推动。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据库

  • 新时代下高校反腐倡廉教育面临

    摘 要 随着我国法制相关政策的深入执行,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推进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